人社部: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2020-12-06 西部網

央視網消息:12月3日,國新辦舉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新聞發布會。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會上介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有關部門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拓渠道、強政策、優服務,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幫扶力度,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

一是就業渠道突出「廣」。加快安置區配套產業落地,重點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就業一批;要求在安置區實施的政府投資項目、以工代賑項目、公共管理服務項目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定向吸納搬遷群眾就業一批;在安置區預留經營場地、開闢專門區域扶持創業一批;優先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組織搬遷群眾外出務工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困難人員兜底安置一批。

二是政策提供突出「實」。對吸納搬遷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企業、對自主創業的搬遷貧困勞動力,給予稅收減免、貸款支持和資金補貼;對組織搬遷群眾外出務工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給予就業創業服務的補助;對在公益性崗位上實現就業的搬遷貧困勞動力,給予崗位補貼。

三是就業服務突出「優」。將搬遷群眾平等納入搬遷地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範圍,在大型安置區積極設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所或服務窗口,在春風行動等就業服務專項活動中把搬遷群眾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通過周到細緻的崗位提供、政策落實和外出務工組織,力保群眾身邊有服務。

四是技能培訓突出「準」。深入組織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搬遷群眾分類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定向定崗培訓、急需緊缺職業專項培訓、以工代訓等,針對性增加城市生活常識、企業務工常識、國家通用語言等培訓內容,幫助搬遷群眾儘快適應城市工作和生活,力保群眾能力有所提升。

五是專項活動突出「效」。實施易地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發動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面向安置區精準投放就業崗位,集中開展專項服務、優先組織「點對點」返崗復工。同時,面向大型安置區實施「一區一策」定向幫扶。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12月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介紹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
  • 國務院扶貧辦介紹就業扶貧成效 專門提到涼山州的彝族焊接冠軍
    人社部副部長李忠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我們統計了一下,這些年來,有將近800萬貧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職業教育,這些人從職業學校畢業以後,就業的穩定性是非常高的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歐青平表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就業扶貧成為脫貧的重要措施,也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手段。務工是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5年來,貧困家庭務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佔比中逐年上升。目前外出務工已經涉及到了2/3的貧困家庭,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都是來自務工。
  • 四川省人社廳第三季度發布會,發布2019年法治人社藍皮書、白皮書
    我省人社系統堅持把穩就業作為第一位工作,實施穩就業攻堅行動,打出政策組合拳,出臺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人社十條,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就業工作九條等政策措施。制定穩就業工作清單,階段性減免緩降企業社保費、提高穩崗返還比例、擴大就業補貼範圍等舉措,全力還元氣、穩崗保就業。截至九月底,為全省49萬戶企業累計減免社保費376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47.59億元,惠及27.56萬戶企業、786.26萬名職工。   全面完成養老金待遇調整工作,七月底,為企業退休人員連續16年調整基本養老金,為機關事業單位第五年同步調整基本養老金。
  •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吹響易地扶貧搬遷號角
    「幾畝薄田,不咋掙錢,我和村裡不少人一樣,都出遠門打工。」父親突發腦梗,母親臥病在床,37歲的楊江平回憶起曾經的日子,眼圈不禁發紅。隨後,他指著新居,話鋒一轉,「現在住進樓房,做飯用燃氣,出門坐公交,好日子來得真快。」
  • 金風吹來的時候……——青海省財政資金助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紀實
    為切實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按照「山上問題山下解決」的扶貧思路,2016年,對本炕村107戶實施了易地搬遷,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搬遷下來的本炕新村依託交通便利等優勢,打造「農家驛站」,實施牛羊繁育及外出務工等項目,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
  • 【專題】易地扶貧搬遷何以成為脫貧攻堅標誌性工程?——專訪國家發...
    可以說,基本實現了每個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一人實現了穩定就業。童章舜說,把貧困群眾從大山裡搬出來,讓他們接觸和融入現代文明,才能把窮根連鍋端、連根拔。總結易地扶貧搬遷的經驗,對於未來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丨關於就業,這是一組有溫度的數字……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89萬人,幫助城鎮下崗失業人員4.87萬人實現再就業,幫助特殊困難群體3.98萬人實現再就業,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58.5萬人次,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預期目標4%以內。預計「十三五」末,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將達到46.2∶20.1∶33.7,與「十二五」末相比,三次產業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 「村社合一」讓貧困山村「柳暗花明」
    與當地許多擺脫貧困的農戶一樣,他家的改變也得益於石阡縣推行的「村社合一」機制。近年來,石阡縣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結合山區實際,積極探索村級組織與專業合作社「村社合一」發展模式,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
  • 與41名易地扶貧搬遷戶達成就業意向 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招聘會在...
    7月29日,由西秀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綠野芳田有限公司專場招聘會在彩虹社區舉辦,旨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就業。在此之前,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就與西秀區農民工綜合勞務市場擬定定向吸納20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結合當前西秀區疫情防控和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意願,招聘會特選在彩虹社區舉辦。招聘會現場,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紛紛上前諮詢,填報資料信息,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
  • 人社部支持育兒嫂評專業職稱!天鵝到家一站式助力藍領快速上崗就業
    近日,人社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融合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的通知,讓企業擁有自主評價和發放職業等級證書的權利。這意味著,我國包括育兒嫂、月嫂等家政從業人員在內的約1.7億藍領勞動者,將像醫生、工程師等白領一樣參加職稱評定。
  •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取得階段性成效
    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在充分利用原有資源基礎上,各安置點累計新(改、擴)建669所配套教育項目、440個醫療配套項目,解決了38.17萬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滿足搬遷群眾基本就學、就醫需求;搬遷群眾社會保障有序銜接,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全部繳納醫療保險,97.64%的適齡搬遷群眾已繳納養老保險,99.99%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已按程序完成安置地城市低保轉接手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 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地區脫貧的最有效途徑
    為此,石城縣出臺了《就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和《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勞動力培訓工作方案》,通過加大對移民貧困對象的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免費職業介紹、貼息創業擔保貸款等方式,提升移民貧困戶就業創業技能,拓寬移民貧困戶就業創業渠道,確保每戶移民貧困戶至少有1人以上通過就業創業增收。
  • 臨潼區舉辦暖冬行動就業招聘會 提供招聘崗位200餘個
    本報訊(記者張利平通訊員王三合)為貫徹落實「穩就業、保居民就業」首要任務,積極幫助轄區貧困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隨軍家屬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12月2日,由臨潼區人社局主辦的臨潼區2020年「暖冬行動」就業招聘會在區人力資源市場成功舉辦。
  • 河南去年2939萬勞動力轉移規模全國第一 進城有房住孩子有書讀
    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2939萬人,居全國第一位。返鄉創業成潮流去年,我省為農民工和用人單位搭建對接平臺,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20多萬人次。全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939萬人,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省內轉移1762萬人,省外輸出1177萬人。全省135.8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01.1萬人,其中43.4萬人通過就業實現脫貧。
  • 廣安鄰水:奮力書寫「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根據省上下達任務,鄰水縣編制年度計劃時,將搬遷對象優先鎖定為省定、縣定摘帽村中擬脫貧的貧困戶,實現搬遷人口與脫貧率有機結合,同時嚴格執行貧困戶自願申請、村社評議、各鎮初審、縣級審定的程序,確保了對象識別精準。
  • 投資超萬億 中國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一系列的數據彰顯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偉大成就:「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總建築面積2.1億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民眾喬遷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