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龍河示範湖...

2020-12-05 中國網四川站

龍河風景。重慶市河長辦供圖

11月13日,依山而建的豐都縣龍河鎮洞樁坪村,清澈的龍河從山腳蜿蜒而過。一大早,村民向俊峰便趕著騾子,將一袋袋肥料馱運至沿河的李樹林。

向俊峰曾經是網箱養殖戶,如今有了新身份——洞樁坪村果樹專業合作社股東。向俊峰的身份轉變與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的創建分不開。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範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的河流。驗收組專家認為,龍河(豐都段)示範河湖創建經驗具有創新示範效應,為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新樣板。

治水

限養殖關工廠

從源頭上斬斷汙染

發源於武陵山脈南麓的龍河為長江右岸一級支流,從石柱縣下路街道進入豐都,至豐都縣城匯入長江。在豐都境內,全長62.5公裡,流域面積1347.5平方公裡的龍河(豐都段)串起了豐都南岸龍河、三建、雙路等11個鄉鎮,是當地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重要關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依託龍河航運優勢,大大小小的工礦企業、畜禽養殖場分布於河道沿岸,未經處理的生產廢水、養殖糞便直排河中,嚴重影響了龍河水質。汙染最嚴重時,部分河段水質低至劣V類。

向俊峰所在的龍河鎮是豐都境內數一數二的人口大鎮。上世紀90年代初,位於豐都龍河鎮的石板水水庫竣工,一些沿河居民利用水庫水生環境,開展網箱養魚。向俊峰也加入其中,在離家不遠的龍河塗溪湖水域安裝了20餘口網箱。

「頭幾年行情不錯時,一年能掙個十幾萬元,看到有利可圖,不少外村人也來到水庫養魚。很長一段時間裡,站在村頭的山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網箱遍布湖面。」向俊峰迴憶。

據統計,高峰時期,龍河石板水水庫一帶僅登記註冊的網箱養殖企業就有四五十家,這還不算偷偷安裝網箱的散戶。

魚類的飼料與排洩物不斷進入水中,導致庫區水質富營養化。「有時,在岸邊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甚至還有腐臭味。」向俊峰直言。

「在龍河治理中,我們首先從源頭上斬斷流域內水汙染。」豐都縣縣長羅成告訴記者。

2018年,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創建為契機,豐都縣徹底取締了龍河石板水水庫內22戶1.4萬平方米網箱養魚,並全面關閉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55家共計8800頭生豬當量畜禽養殖場,對28家涉河工礦企業進行整體關閉搬遷、集中入園,從根本上改善了龍河水環境。

今年以來,龍河在豐都境內的水質持續達到Ⅲ類,部分河段達到Ⅱ類水質。

綠岸

網格化管理

打出生態「組合拳」

龍河(豐都段)流域大部分被國家溼地公園和縣級溼地自然保護區覆蓋,在斬斷汙染源頭後,河岸生態環境如何修復,成為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又一難題。

「我們打出了一套『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的系統修復組合拳,並在此基礎上啟動龍河(豐都段)網格化管理制度,確保河道生態長治久安。」羅成說。

家住三建鄉魚泉子村的冉朝明怎麼也沒想到,當年的磚廠如今會成為風景宜人的景觀帶——清澈的河水從大河壩邊緩緩淌過,昔日的灘涂地上,綴滿紫色花朵的芭茅草隨風搖曳,岸邊還修建了長亭、步道。

「光灘涂地補植就進行了三次。」三建鄉副鄉長任正義說,昔日磚廠廢水向河中直排直放,不僅汙染了龍河水質,更影響了沿河一帶的土壤,岸堤寸草不生,到處是裸露的礁石。

在龍河(豐都段)沿線,像大河壩這樣生態受損的岸堤還有多處。豐都縣委縣政府為此成立了專家團隊,經過反覆論證,梳理出科學的治理方案。

他們對受損嚴重的河堤進行換土,在水位發生間歇性變化的消落區種植了水杉、芭茅、菖蒲等十餘種耐水淹的木本植物,為裸露的灘涂地披上了寬10餘米的綠色外衣;又在常年高於水面的坡地,遵循長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運用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相互搭配,形成錯落有致的生態景觀帶,使其發揮護岸、生態緩衝、景觀美化等綜合效益。

不僅如此,豐都還啟動了龍河鎮村社三級網格員管理制度,結合脫貧攻堅公益性崗位,從村民中選聘網格管理員,開展巡河護河。

今年初,冉朝明也成為一名河道網格員,負責大河壩全長6公裡河流及沿岸生態的管護。每天,他都要巡河3次,清理河道垃圾,排查違章行為,確保河道生態不被破壞。

「這幾年,我明顯感覺龍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好了,經常可以看見白鷺、野鴨子、鴛鴦等野生動物,岸上的垃圾也少了,村民漸漸養成愛護河道環境的好習慣。」冉朝明感慨道。

截至目前,龍河流域已形成長達30公裡的綠化帶、10公裡的濱河綠道。豐都縣還對兩岸景觀進行了提檔升級,建成佔地面積約116畝的大河壩溼地公園、42公裡環塗溪湖景區綠道、62畝幹壩子小微溼地等,使沿線老百姓真正「居住在公園裡,生活在風景中」。

增效

發展鄉村旅遊

今年綜合收入500萬元

治理龍河的同時,如何保障村民增收,真正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我們以龍河流域為軸心,綜合開發打造了花卉景觀、觀光農業、特色民宿等鄉村旅遊項目,推進河流沿岸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讓示範河湖創建服務豐都全域旅遊,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羅成告訴記者。

早在2018年,龍河鎮便依託脫貧攻堅、國土綠化、庫區後扶等項目,在河庫沿線栽種下8000餘畝經果林,村裡還成立了果樹專業合作社。

每到春季,石板水水庫四周桃紅柳綠、繁花簇簇,把清澈的龍河襯託得更有活力。從漁民轉產後,向俊峰以經果林入股洞樁坪村果樹專業合作社,又在果園打工,「明年果樹掛果後,村裡將舉辦旅遊採摘季,一年掙個20萬元不算難。」

而在三建鄉,當地政府利用其地處龍河水利風景區,緊鄰南天湖、雪玉洞旅遊景區的區位優勢,提出了打造龍河流域最美「生態休閒小鎮」的目標。

為此,該鄉以新場鎮為中心,依託現有旅遊資源,將開發魚泉子休閒垂釣、石龍門石林獵奇、雙鷹河峽谷探險、廖家壩登山體驗4個鄉村旅遊景點,並圍繞景點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業態,讓老百姓持續增收。

位於三建鄉保家樓的「花與澗」是當地政府引入龍頭企業開發的大型民宿項目。該民宿從今年5月開始試營業,雖然暫時只經營下午茶和餐飲,但每逢周末節假日,幾乎天天爆滿。

綠春壩村緊鄰龍河,去年,投資人彭紅娟一口氣砸下800餘萬元,將沿河21間農房承租過來,融合周圍的山水林田,打造古風民宿院落。在其帶動下,保家樓一帶陸續又有七八家村民也將自家老房子拾掇出來,搞起了民宿。

目前,龍河沿線保家樓、甘壩子等鄉村旅遊示範點已具雛形,今年以來,共接待遊客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左黎韻)

相關焦點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範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的河流。驗收組專家認為,龍河(豐都段)示範河湖創建經驗具有創新示範效應,為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新樣板。
  • 春來植新綠 收穫美龍江 今年全省計劃造林100萬畝
    此時,哈爾濱太陽島上陽光明媚,春意融融,去年在這裡植下的白樺、白扦雲杉和核桃楸在春風中吐綠,它們在為過去一年的龍江國土綠化做「形象代言」:2019年,我省全年營造林面積117萬畝,綠化村莊3744個,義務植樹2526萬株,新建種子園、採穗圃、種質資源收集區等1321畝。
  • 「延安市退耕還林20周年系列報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打造山水...
    延安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年來,在改變山川顏色的同時,也把生態保護意識、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植入人心。這場綠色革命用實踐表明,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綿延數十裡的步行棧道在林木間若隱若現,房車營地、露營區和生態木屋散布在森林和峽谷的各個角落。
  • 匯川區:網格化信息化治理 打造平安幸福家園
    ,依託社區著力開展網格化和信息化服務,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打造平安幸福家園。趙樺說,   烏江恬苑社區共轄10個小區3586戶11485人,為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水平,該社區將轄區劃分為8個網格,由4名網格員和8名網格主任負責開展社區工作。在烏江恬苑社區,居民有什麼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社區網格員。
  • 中國初嘗「退耕還溼」甜頭 「收復溼地」仍存短板
    土地「由耕變溼」,經濟利益為生態效益「讓路」,富錦溼地的「重生」是中國近年來推進「退耕還溼」的一個縮影。耕地變溼地所帶來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作用正讓許多地區先行嘗到「還溼」的甜頭。  中國已經清醒認識到保護溼地資源的緊迫。
  • 朱正威|網格化治理應著力加強「韌性」建設
    社區網格化治理不僅是攻克城市常態化管理頑症的重要法門,也是防範和化解城市複雜風險與系統危機的重要抓手。隨著基層治理面臨的複合型風險形勢日趨複雜,如何進一步深化基層網格化治理,推進位度創新與效能提升?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朱正威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進行了精彩解讀!
  • 大沙河變「塞納河」,看深圳水汙染治理成效
    如今的大沙河,水清岸綠、海鳥盤旋、遊人如織,誰也想不到它曾經是一條發黑髮臭的河道,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源於深圳這些年在水汙染治理上的「重拳出擊」。 7月份,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來到大沙河畔,探秘大沙河水環境治理過程,揭開深圳這些年的治水成效。 深圳水環境壓力巨大 深圳,地處珠江口東岸,是個「三面環水」的城市。
  • 臨縣「增綠」促「增收」好生態帶來好生計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縣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之一,統籌生態生計的同時協調了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響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場脫貧大戰役。眼下正是秋冬季植樹造林的時節,在山西臨縣玉坪鄉生態治理工程現場,5個造林合作社的100多名工人正在山頭忙碌,在很多行走不便的陡坡上,當地還動用無人機來幫忙運輸苗木。
  • 決戰水汙染治理 | 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 黑臭水體全面消除
    今日起,深圳發布推出「決戰水汙染治理」系列報導,全面反映深圳水汙染治理的決心、舉措、成效和各界反響,敬請垂注。幾年前,深圳大量河流還是黑臭難聞,如今,福田河、大沙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等河流已面貌一新,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成為城市新的風景線和市民休閒的好去處。1月7日下午,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全市水汙染治理工作情況。
  • 視點丨朱正威: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層網格化治理的一些短板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朱正威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社區網格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憑藉其「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功能特點成為精準阻擊疫情的前沿陣地。此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基層網格化治理過程中的一些短板和問題。一是基層治理網格的行政化傾向。權責不對等、治理資源不足、執法權缺失、行政事務繁重,以及層層加碼帶來的考核壓力,都嚴重消解了社區網格的治理效能。二是智能化治理技術的使用流於表面。
  • 2021昌平兩會|網格化管理社區 構建治理新格局
    轄區人口密集、群眾訴求複雜多樣、區域資源條塊分割、治理任務繁重,成為深化小區精細治理的難題。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社區以小區自然院落為基礎區劃分為6個服務網格,以黨建引領、多元協商為工作思路,探索構建小區網格化精細治理新格局。
  • 春來河水綠如藍——延安水汙染治理工作速寫
    ,大力實施「控汙、截汙、清汙、減汙、治汙」五大工程,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延長縣副縣長白宗奇表示,他們在延河綜合整治工作中,堅持「屬地管理」「誰排汙、誰治理」「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構建縣、鎮、村三級護河體系,落實每條河流包抓責任,強化「最後一公裡」管護。
  • 湖南衡山萱洲國家溼地公園:退耕還溼護生態 旖旎風光滿生機
    紅網時刻衡陽8月6日訊(通訊員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湖南衡山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位于衡山縣永和鄉新場市社區,於2018年上半年實施完成。2019年7月份,衡山縣遭受特大洪災侵襲,項目區損毀嚴重。災後,萱洲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如今,這裡又恢復了昔日的旖旎風光。
  • 白色汙染治理納入網格化
    新鄉網訊(記者翟京元)與城鄉環境治理緊密結合,把白色汙染治理納入網格化管理,新鄉縣在推進白色汙染治理工作中,實現縣、鄉、村宣傳、推進全覆蓋。   目前,根據治理方案,新鄉縣利用當地電視臺、部門融媒體公眾號、戶外電子屏、電信部門等媒體和平臺,開展塑料汙染治理系列報導,加大塑料汙染危害和治理等公益廣告、宣傳片投放力度,發布塑料汙染治理政策和科普趣味短片。
  • 甘肅古浪沙漠有處「綠色景區」 致富返鄉者植綠盼「滄海桑田」
    2014年起,經過不斷植綠,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的甘肅古浪縣西靖鎮的1856畝沙漠變成了一片沙漠綠洲,名為金水源「絲路驛站」沙漠綠色景區。 侯志雄 攝  「身材消瘦、黑紅臉龐」,穿著如當地農民的米金龍告訴中新網記者:「這裡有兩個風口,一颳起風就是黃沙瀰漫。」
  • 我市「十三五」狠抓煤塵汙染治理——儲煤不見煤,颳風無黑塵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抓重點、破難點、補短板,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如今,天藍、地綠、水清,正在成為榆林一張亮眼名片。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鐵腕治汙不動搖,持續加大環境汙染綜合整治力度,將最初的鐵腕治汙十四項攻堅行動升級為三十項,開展了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一系列專項整治。
  • 園林人眼中的「增彩延綠」
    增彩延綠 說到「增彩延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園林人這幾年更是沒少跟這個時髦的詞彙打交道。如果要問「增彩延綠」增的是什麼,延的又是什麼,不少人都會認為就是多種點兒彩葉樹和常綠樹,可這麼想並不全面。
  • 深圳走出超大城市水汙染治理新路徑
    近年來,深圳探索走出超大城市水汙染治理新路徑,到2021年底,我市將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2025年,我市生態水環境質量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日,市政府關於水汙染防治和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進展情況的報告透露了未來五年治水的目標。
  • 湘江治理與生態修復,「小」溼地竟有「大」功效
    其他退耕還林還溼項目點數據的對比,也讓觀潮君感到十分振奮:衡東縣退耕還溼項目,幸福港農業面源汙染水體,經過多級淨溼地淨化後從原來的V類,劣V類水,現如今總體水質達到Ⅲ類;祁陽縣退耕還林還溼試點湘江水質全面恢復並穩定在Ⅲ類以上,湘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並且,退耕還溼屬於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一部分,在不改變耕地土地性質、不破壞水稻田耕作層的前提下,栽植部分溼地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