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在大沙河邊採訪市民。
在深圳的南山區,有一條發源於羊臺山的「綠色飄帶」,這條名為大沙河的河流,蜿蜒連綿13.7公裡,串聯起西麗湖、大學城、高新區、深圳灣,被稱作深圳的「塞納河」。如今的大沙河,水清岸綠、海鳥盤旋、遊人如織,誰也想不到它曾經是一條發黑髮臭的河道,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源於深圳這些年在水汙染治理上的「重拳出擊」。
7月份,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來到大沙河畔,探秘大沙河水環境治理過程,揭開深圳這些年的治水成效。
深圳水環境壓力巨大
深圳,地處珠江口東岸,是個「三面環水」的城市。從表面上看,深圳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應該是個「不缺水」的城市,但實際上,深圳是全國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擁有水資源量165立方米,約為全國水平的1/13。
一方面,是地理環境造就了深圳缺乏淡水資源,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初期,工業布局重、偷排漏排屢禁不止,生活汙水直排河內,雙重汙染疊加,造成河流水質愈加惡劣。歷史欠帳讓深圳的水環境治理壓力巨大。
在深圳市水情教育基地,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了解到,深圳有超過2000萬的實際人口,卻僅佔據了1997.47平方千米的土地總面積,高度濃密的人口使得水資源極度緊張。
昔日黑臭河道變景觀河
7月的深圳正值炎夏,雖然烈日當空,但在南山區的大沙河邊上,一大早就來跑步鍛鍊的人數依然不在少數,岸邊還能看到志願者團體組織學生們撿垃圾,前來散步遊玩的市民都對大沙河的景觀示範段讚不絕口。
市民李先生告訴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他經常來這裡跑步。從昔日的黑臭河道,到如今的「深圳塞納河」,這裡不僅環境發生了改變,還成了城市新名片。大家都盼望著能夠早日下河遊泳,或舉辦一些龍舟賽事,讓大家能夠親水娛樂。
深圳市水務局治河辦的工作人員武君益介紹,大沙河縱貫深圳市南山區,上遊分左右兩條支流,分別建有西麗水庫和長嶺陂水庫,下遊匯入深圳灣。近幾年來,經過汙水、補水、綠化等綜合治理工程,大沙河的區域水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成為深圳一條生態綠廊。
三個階段治理大沙河
聽上去簡單的治理工程,背後是辛苦的付出。武君益介紹,現在看到的大沙河實際上經過了三個階段的治理。第一個階段從1996年開始至2003年結束,主要針對防洪安全方面。當時對河面進行了規整,拓寬了河道,並對河道兩岸進行硬質化的砌固。
第二個階段從2009年開始至2016年結束,最主要就是解決水汙染問題。武君益說,就是要解決排水管道錯接的問題,此前要麼是沒有做雨汙分流,汙水管和雨水管都直排入河,要麼已建管網中也存在「斷頭管」和「殭屍管」,使得成片的互聯管網沒有成型,汙水無法正常排放到汙水處理管,造成管道的堵塞,或者街上井蓋的溢流現象。
第三個階段則從2017年至今,預計初步於今年10月1日前完工,主要任務是河道景觀再提升,實現治水融城。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對兩岸的景觀進行全面提升,打造大沙河生態長廊景觀提升工程,計劃在大沙河沿岸打造主題段,例如空中步道、活力水岸和大學城附近的學院之道等。
目標
今年投500億改善水環境
不光是大沙河,深圳近些年在310條河流的治理上都顯現出了「重拳出擊」的決心。
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從深圳市水務局了解到,今年深圳全市治水投資近500億元,將完成小區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3300個,新建管網200公裡、改造修復管網800公裡,新擴建水質淨化廠6座、提標拓能17座,實現所有水質淨化廠出水主要指標在V類及以上。另外,媽灣生態園、老虎坑三期、東部環保電廠等三大垃圾焚燒項目要點火運行,深汕環境園爭取年內開工。
深圳水務局水汙染治理處工作人員劉澤峰介紹,2019年總體目標為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深圳河河口、觀瀾河企坪、坪山河上洋斷面穩定達地表水V類;茅洲河水質根本性好轉,共和村斷面年底達V地表水類;龍崗河西湖村斷面達地表水V類;另外,還要加快新建管網驗收和移交運營,補齊管網空白片區,推進聯網成片。
除了治理以外,對於探索方面,也計劃了今年要新增海綿城市面積60平方公裡以上。水環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期待未來「水更綠、景更美」的深圳。
統籌:傅靜怡
文:南都小記者訓練營成員 李直衡
鍾愛 高若函 王俊喬 常博涵
指導老師:傅靜怡
製版:柴華 章玲 劉豔蘭 黃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