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嘗「退耕還溼」甜頭 「收復溼地」仍存短板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排排蘆葦蕩水天相接,美麗的大白鷺群起飛舞,成群的野鴨縱情戲水……初秋八月,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龍江富錦國家溼地公園內充滿生機。

  難以想像,這處103萬畝溼地曾一度被「四分五裂」的低洼農田所覆蓋。直到2005年,當地政府意識到恢復溼地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這些曾經的溼地才得以獲得「重生」。

  然而,這場百萬畝溼地的「重生之路」卻異常坎坷,「還溼」不可避免觸碰到周遭村民的「利益」。今年43歲的民勝村村民李長吉回憶說:「為了守住耕地,村民與政府衝突不斷,雖然土地是亂墾的,但大家的想法仍是『無論如何得守住』。」

  如今,李長吉曾經細心耕作的土地早已變成片片蘆葦蕩,他也成為溼地公園的工作人員,身份和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轉變。他說:「政府將村民安置在這裡就業,村民們的收入『旱澇保收』。看到這裡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我們心裡也覺得敞亮。」

  更令當地政府和村民感到興奮的是,這處佔地百萬畝的溼地公園已經成為一個天然的「水體淨化廠」。上遊河流中混入的農藥、化肥致使水體已呈現富氧化狀態,而在流經溼地後,經過幾個月水體的自然淨化,流出溼地的河水有的可以達到二類水質,直接引入下遊農田灌溉。

  土地「由耕變溼」,經濟利益為生態效益「讓路」,富錦溼地的「重生」是中國近年來推進「退耕還溼」的一個縮影。耕地變溼地所帶來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作用正讓許多地區先行嘗到「還溼」的甜頭。

  中國已經清醒認識到保護溼地資源的緊迫。國家林業局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表明,中國溼地保護面臨著溼地面積減少、功能有所減退、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保護空缺等諸多問題,溼地保護形勢嚴峻。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採取耕地補償、居民遷出、宣傳教育等舉措鼓勵農民為溼地「挪窩」。但作為農業大國,中國「退耕還溼」牽涉的耕地利益錯綜複雜,人與自然「爭地」的現象仍廣為存在,並已成為「退耕還溼」進程中的最大阻礙。

  黑龍江省三環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鳳英說:「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發現,老百姓對溼地保護的認識局限直接關係到『退耕還溼』能否成功,進程能否加快。」多個基層溼地管理部門也表示,即使是在已經成形的溼地保護區內,老百姓「拱地頭」的現象也仍未停止。

  除溼地保護意識的缺乏外,基層溼地管理部門還認為,國家相關補償安置政策的不完善、執法保障與力度的缺乏等問題也已成為阻礙「退耕還溼」的掣肘。

  專家表示,一方面,農民放棄或者整體遷出耕地必然有著生計之憂,住房、就業、設施投入等問題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基層執法部門對擠佔溼地行為仍以說服教育為主,處罰力度很小,難以對破壞溼地者形成有效的威懾力。

  記者走訪三江平原地區多個溼地保護區發現,當前各地每年退耕還溼的面積緩慢前進,加之自然、人為破壞等因素疊加,三江地區的整體溼地面積保持不容樂觀。

  「歸根到底,『退耕還溼』是要釐清人與自然的關係。」三江自然保護區宣教負責人吳智夫說,當前中國溼地保護形勢嚴峻,「退耕還溼」更應儘快破除「人佔溼地」的利益積弊,完善法律政策,讓溼地的生態效益儘快突顯出來,使更多的中國人嘗到「退耕還溼」的甜頭。(記者許正、蔣旭峰、董愛波)

相關焦點

  • 東方白鸛遭遇氣候危機:退耕還溼才是最有效對策—新聞—科學網
    溼地水鳥是溼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標 溼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它為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在中國,東北地區是國內溼地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它主要包括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澤、湖泊、溼草甸,以及遍布於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森林溼地等。
  • 湖南衡山萱洲國家溼地公園:退耕還溼護生態 旖旎風光滿生機
    萱洲國家溼地公園恢復了昔日的旖旎風光。紅網時刻衡陽8月6日訊(通訊員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湖南衡山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位于衡山縣永和鄉新場市社區,於2018年上半年實施完成。2019年7月份,衡山縣遭受特大洪災侵襲,項目區損毀嚴重。災後,萱洲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如今,這裡又恢復了昔日的旖旎風光。
  • 「鳥聲」與「民生」緣何難以調和——來自黑龍江流域溼地保護的...
    光明圖片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直致力於保護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通過建人工巢,每年招引300隻至400隻東方白鸛到此繁衍。為減少周邊農業生產對鳥類的影響,保護區特意挖了溝渠、築了堤防加以阻隔。「早些年因農業生產,溼地的水源濃江河水系被人工挖斷。這兩年降雨充足沒有問題,可一旦遇到乾旱年頭,溼地就會存在因缺水而退化的危險。」保護區工作人員不無擔憂地表示。
  • 流域溼地保護遭威脅,「鳥聲」與「民生」緣何難以調和
    2003年,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出臺第一部溼地法規,三江平原溼地得到搶救性保護,退耕還溼、恢復溼地資源成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一開始時最難,挨家挨戶做工作。有合法手續的,就用地塊置換方式退出;沒有合法手續的,就勸說主動退出。」劉玉江告訴記者,2014年啟動退耕還溼、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後,每退一畝地,中央財政給予1000元補貼。
  • 今年確定為「溼地名錄年」 將分期發布國家重要溼地名錄
    2018-03-28 19:39 | 中國綠色時報溼地保護恢復是林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和中心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溼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就溼地保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強化溼地保護和恢復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新時代溼地工作方向,為溼地事業大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上世紀90年代初,位於豐都龍河鎮的石板水水庫竣工,一些沿河居民利用水庫水生環境,開展網箱養魚。向俊峰也加入其中,在離家不遠的龍河塗溪湖水域安裝了20餘口網箱。「頭幾年行情不錯時,一年能掙個十幾萬元,看到有利可圖,不少外村人也來到水庫養魚。很長一段時間裡,站在村頭的山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網箱遍布湖面。」向俊峰迴憶。
  • 中國溼地保護率達50%以上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23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五年來中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溼地保護率達50%以上。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 青島溼地可分為四類 七大溼地公園揭面紗(圖)
    島城溼地可劃分為四類  根據溼地資源調查與統計結果,青島市溼地總面積127506公頃,佔青島市國土面積的11.3%。市林業局野保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介紹說,青島市溼地可劃分為4類,分別為近海和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
  • 多樣水生植物為溼地留住美
    對於溼地的保護,是實現從山到水、從森林生態系統到河流生態系統全面保護,對與資源的保護以及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湘江流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8月4日,記者來到衡陽多個國家溼地公園,了解到退耕還林還溼,給予生態環境、水質環境帶來的改善。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龍河示範湖...
    上世紀90年代初,位於豐都龍河鎮的石板水水庫竣工,一些沿河居民利用水庫水生環境,開展網箱養魚。向俊峰也加入其中,在離家不遠的龍河塗溪湖水域安裝了20餘口網箱。「頭幾年行情不錯時,一年能掙個十幾萬元,看到有利可圖,不少外村人也來到水庫養魚。很長一段時間裡,站在村頭的山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網箱遍布湖面。」向俊峰迴憶。
  • 湘江治理與生態修復,「小」溼地竟有「大」功效
    越是接近「還子孫後代一江碧水」的目標,就越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為了綠水青山錦繡瀟湘,湖南各職能部門毅然決然地扛起了一湖四水生態修復的重任,觀潮君近期走訪了湖南多個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在青山綠水與草長鶯飛之間,也許我們已經找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溼地。  困境  眾所周知,水環境問題往往是「汙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 人到中年,有四苦,熬過去就能嘗到甜頭
    看別人的苦,自己不一定能切實感受到,但有四種苦,卻是每一個人生到中年都必須受的苦,熬過去才能撥雲見日,嘗到生活的甜頭。 Part2、事業受挫之苦 如果不是2020年的一場意外的新冠狀肺炎,只怕很多人的認識還停留在
  • 2019年度《中國國際重要溼地生態狀況》白皮書發布
    本報訊 記者李松齡 通訊員姬文元報導 近日,中國國際溼地公約履約辦公室發布2019年度《中國國際重要溼地生態狀況》白皮書。這為我國開展履約工作,實現國際重要溼地精準保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截至2019年底,中國通過《溼地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溼地共57處,其中內地56處、香港1處。
  • 規範溼地利用行為 發揮溼地生態功能
    本報訊(記者 盧小龍)昨日,記者在市林業局採訪時獲悉,為進一步加強我市淮河流域溼地的保護修復,規範溼地利用行為,充分發揮溼地生態功能,近日我市出臺了《關於淮河流域溼地保護修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冬日來臨,到溼地觀鳥去 長沙溼地總面積達4萬餘公頃
    華聲在線11月22日訊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記者今天在長沙市林業局獲悉,長沙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溼還草、溼地恢復修復等項目建設,2020年已實現全市溼地保護率為76.66%。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 7月17日,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座談會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召開。目前,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已初步建立起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價工作機制,制定和形成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的標準規範。
  • 黑龍江形成全國最大省級溼地保護管理體系
    6月10日是第五個黑龍江溼地日,今年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與城市和諧共生」。來自省林業和草原局消息,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國際溼地城市1個,全球僅有18個城市獲此殊榮;國際重要溼地9處,數量位居全國首位;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13處;溼地公園78處,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省級溼地保護管理體系。
  • 溼地生態系統健康等級好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訊(記者龍稱、通訊員趙輝)昨悉,經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評估,大九湖溼地面積比2010年淨增276.81公頃,生態系統健康指數達到7.53,健康等級好,功能等級高,生態系統價值每年高達3.853億元。
  •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記者近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我國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