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蘆葦蕩水天相接,美麗的大白鷺群起飛舞,成群的野鴨縱情戲水……初秋八月,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龍江富錦國家溼地公園內充滿生機。
難以想像,這處103萬畝溼地曾一度被「四分五裂」的低洼農田所覆蓋。直到2005年,當地政府意識到恢復溼地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這些曾經的溼地才得以獲得「重生」。
然而,這場百萬畝溼地的「重生之路」卻異常坎坷,「還溼」不可避免觸碰到周遭村民的「利益」。今年43歲的民勝村村民李長吉回憶說:「為了守住耕地,村民與政府衝突不斷,雖然土地是亂墾的,但大家的想法仍是『無論如何得守住』。」
如今,李長吉曾經細心耕作的土地早已變成片片蘆葦蕩,他也成為溼地公園的工作人員,身份和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轉變。他說:「政府將村民安置在這裡就業,村民們的收入『旱澇保收』。看到這裡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我們心裡也覺得敞亮。」
更令當地政府和村民感到興奮的是,這處佔地百萬畝的溼地公園已經成為一個天然的「水體淨化廠」。上遊河流中混入的農藥、化肥致使水體已呈現富氧化狀態,而在流經溼地後,經過幾個月水體的自然淨化,流出溼地的河水有的可以達到二類水質,直接引入下遊農田灌溉。
土地「由耕變溼」,經濟利益為生態效益「讓路」,富錦溼地的「重生」是中國近年來推進「退耕還溼」的一個縮影。耕地變溼地所帶來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作用正讓許多地區先行嘗到「還溼」的甜頭。
中國已經清醒認識到保護溼地資源的緊迫。國家林業局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表明,中國溼地保護面臨著溼地面積減少、功能有所減退、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保護空缺等諸多問題,溼地保護形勢嚴峻。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採取耕地補償、居民遷出、宣傳教育等舉措鼓勵農民為溼地「挪窩」。但作為農業大國,中國「退耕還溼」牽涉的耕地利益錯綜複雜,人與自然「爭地」的現象仍廣為存在,並已成為「退耕還溼」進程中的最大阻礙。
黑龍江省三環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鳳英說:「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發現,老百姓對溼地保護的認識局限直接關係到『退耕還溼』能否成功,進程能否加快。」多個基層溼地管理部門也表示,即使是在已經成形的溼地保護區內,老百姓「拱地頭」的現象也仍未停止。
除溼地保護意識的缺乏外,基層溼地管理部門還認為,國家相關補償安置政策的不完善、執法保障與力度的缺乏等問題也已成為阻礙「退耕還溼」的掣肘。
專家表示,一方面,農民放棄或者整體遷出耕地必然有著生計之憂,住房、就業、設施投入等問題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基層執法部門對擠佔溼地行為仍以說服教育為主,處罰力度很小,難以對破壞溼地者形成有效的威懾力。
記者走訪三江平原地區多個溼地保護區發現,當前各地每年退耕還溼的面積緩慢前進,加之自然、人為破壞等因素疊加,三江地區的整體溼地面積保持不容樂觀。
「歸根到底,『退耕還溼』是要釐清人與自然的關係。」三江自然保護區宣教負責人吳智夫說,當前中國溼地保護形勢嚴峻,「退耕還溼」更應儘快破除「人佔溼地」的利益積弊,完善法律政策,讓溼地的生態效益儘快突顯出來,使更多的中國人嘗到「退耕還溼」的甜頭。(記者許正、蔣旭峰、董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