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23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五年來中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溼地保護率達50%以上。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當天,國家林草局對外公布「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中國溼地保護情況,統計顯示,近五年中國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國際重要溼地15處,國家重要溼地29處,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五年來,中國持續強化溼地管理頂層設計,完善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溼地保護法(草案)》,28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溼地立法。其間安排中央財政投入98.7億元人民幣,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溼、溼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2000多個。
同時,按照溼地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對溼地實行分級管理,初步建立起以國際重要溼地、國家重要溼地、溼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溼地公園為主體的全國溼地保護體系。五年來,新增國際重要溼地15處,新增國家重要溼地29處,國際重要溼地總數達64處;新增國家溼地公園201處,國家溼地公園總數達899處,溼地保護和退化溼地恢復的面積不斷擴大,溼地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十三五」期間,中國不斷加強溼地監督管理,修訂了《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辦法》,明確了國家溼地公園的負面清單。深化溼地保護國際合作交流,深度參與《溼地公約》履約工作,海口、常德、常熟、東營、哈爾濱、銀川等6個城市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稱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