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近十年來,我國溼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相當於減少了兩個北京市的國土面積。
在國務院新聞辦1月13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宣布了剛剛完成的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目前,全國溼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溼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溼地率)為5.58%。
張永利介紹,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溼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 。其中,自然溼地面積4667.47萬公頃,佔全國溼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溼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第一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是2003年完成的。為進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溼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溼地保護政策,國家林業局從2009年開始組織了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
根據《溼地公約》定義,本次調查將溼地分為5類,其中近海與海岸溼地579.59萬公頃,河流溼地1055.21萬公頃,湖泊溼地859.38萬公頃,沼澤溼地2173.29萬公頃,人工溼地674.59萬公頃。前4類為自然溼地。
從分布情況看,青海、西藏、內蒙古、黑龍江等4省區溼地面積均超過500萬公頃,約佔全國溼地總面積的50%。
我國現有577個溼地自然保護區、468個溼地公園。受保護溼地面積2324.32萬公頃。兩次調查期間,受保護溼地面積增加了525.94萬公頃,溼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現在的43.51%。
張永利說,總體看,我國溼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溼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溼地資源呈現三個主要變化:
同口徑下溼地面積減少。對兩次調查類型相同、範圍相同和起調面積相同的溼地進行對比,近十年來我國溼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此外,河流、湖泊溼地沼澤化,河流溼地轉為人工庫塘等情況也很突出。
溼地保護面積增加。溼地保護面積增加了525.94萬公頃,溼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43.51%。新增國際重要溼地25塊,新建溼地自然保護區279個,新建溼地公園468個,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溼地保護體系。
溼地受威脅壓力進一步增大。從重點調查溼地對比情況來看,威脅溼地生態狀況主要因子已從十年前的汙染、圍墾和非法狩獵三大因子,轉變為現在的汙染、過度捕撈和採集、圍墾、外來物種入侵和基建佔用五大因子,威脅因子出現頻次增加了38.72%。主要威脅因素增加,影響頻次和面積都呈增加態勢。
國家林業局介紹,目前,我國溼地資源保護與發展依然面臨著以下突出問題:
溼地生物多樣性有所減退。由於汙染、圍墾等原因,溼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減退。僅從溼地鳥類資源變化情況看,兩次調查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呈現減少趨勢,超過一半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溼地保護空缺較大。近十年來,我國逐步建立了溼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體系。我國溼地保護率雖然有所提高,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溼地候鳥遷飛路線、重要江河源頭、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等範圍內的重要溼地,還未全部納入保護體系之中。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溼地保護率僅為51.52%,國家重要溼地保護率僅為66.52%。全國溼地保護的空缺還較多,溼地保護管理任務非常艱巨。
管理工作亟待加強。從管理角度看,國家還沒有出臺溼地保護專門法規(但有18個省區出臺了省級溼地保護法規),溼地保護長效機制也未建立,溼地保護的科技支撐還十分薄弱,全社會的溼地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張永利表示,應儘快出臺《溼地保護條例》,明確溼地保護職責權限、管理程序和行為準則。制定溼地保護紅線,完善溼地生態補償制度,實行溼地分類管理。
張永利說,在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同時,國家將完善溼地保護體系,並研究溼地保護和恢復的關鍵技術,為大規模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