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絡上有一張圖,大致內容就是一張袁隆平先生抽菸思索的圖,下面搭配了一句「還是吃得太飽了」,雖然說對袁隆平先生有點冒犯,但是這張圖的本意還是挺好笑的。的確,正是袁隆平先生發明出來的雜交水稻,這也才讓我們中國人口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飆升,很多人不至於吃不上飯。
如今我國有很多糧食生產基地,其中最大的就是我國的東北平原,這是我國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地。
東北平原,又被稱之為是松遼平原或者關東平原,是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還有遼河平原組成的,也就是三個平原的一個總稱,地跨了黑龍江、吉林、遼寧還有內蒙古四個省區,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南北長1000千米,東西寬400千米,面積高達35萬平方千米。
很多人可能對這35萬平方千米沒有一個概念,這麼說吧,上海是我國經濟第一城,但是面積僅僅只有6340平方千米,乘除法一算,東北平原也就相當於57個上海市,這麼一對比下來,你就知道這裡有多大了。
要知道,平原不同於別的地形,平原基本上就等於一望無際,這也就恰好適合大面積的農耕,東北平原就位於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東段,平原當中耕地面積佔到了東北的總耕地面積的70%,其中佔到最多的是松嫩平原,有54.1%,其次是遼河平原31.1%,最後三江平原佔到了15.1%。
這也得多虧了東北平原的地理位置還有土地資源,東北平原的土地類型大多都是以黑土 為主,黑土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十分適合糧食的生長,而且東北平原上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溼地有溼地,地處溫帶和暖溫帶的範圍,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也適合糧食生產。
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為我國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正是因為東北平原的存在,才帶動了整個東北的產量,甚至產量一度能達到我國的三分之一。
但是土地還是土地,再好的土地也經不起人們高強度的開發,在高強度更低之下,東北平原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具有短時限人地關係高強度作用特徵的典型地區之一,不僅黑土開始慢慢退化,水土也跟著流失、土壤鹽漬化擴大還有沙漠化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要想繼續高質量生產,那肯定是離不開好好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