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中重要一環。而糧食的生產主要分布在平原,平原也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很多人都知道我國地理分布西高東低,而平原也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那麼我國最大的一塊平原在哪呢?東北平原位於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海拔大多低於200米,南北長約1000多公裡,東西寬約400公裡,面積達35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可分為3個部分,東北部主要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衝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遼河衝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則為松花江和嫩江衝積而成的松嫩平原。東北大平原是一個山環水繞、沃野千裡的平原,東北平原土層厚,土地肥沃,耕地廣闊,屬於世界三大黑土區其中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大批轉業軍人、知識青年和幹部響應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奔向」北大荒」,排乾沼澤,開墾荒原。這裡已發展成為中國主要的糧食基地之一。
東北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長約1000公裡,海拔大多低於200米,面積達35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土層厚,土地肥活,耕地廣闊,是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區。
東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遼河平原和東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衝積形成,它與遼河平原由位於長春市附近的侵蝕低丘——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隔開,又合稱為松遼平原,是東北平原的主體。三江平原原是被稱為「北大荒」的沼澤,在被開墾之後成為糧食產區,但是原有溼地面積大量減少。東北的三江平原則是一個低洼的平坦平原。過去這裡是一個山間盆地,每到雨季,三條大江的洪水滾滾而來,一齊湧向這個排水不暢的低洼原野,造成江水泛濫。再加上這一地區緯度較高,冬季漫長,氣溫較低,蒸發微弱,存於地面的積水蒸發不掉,滲不下去,更排不出去,長年累月的積水就演變成中國有名的大沼澤地,成為「除了兔子就是狼,光長野草不打糧的北大荒」。
1949年以後,成千上萬的部隊指戰員,知識青年和幹部群眾,懷著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豪情壯志,奔向「北大荒」,開墾了成千上萬畝的荒地,建立了數以萬計的農場,苦戰在這千古荒原上。東北平原雖然冬季較冷,但夏季卻很熱,沼澤地雖然多,但土壤中水分充足。人民群眾充分利用不利條件中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層深厚,耕地遼闊,有大面積肥沃的黑土,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採取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原則,在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上,排乾沼澤,開墾荒地,建商品糧基地,設現代化工廠和新農村,使千古荒原變成萬頃良田,使「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東北平原,我國三大平原(另外兩個是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之一。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跨黑、吉、遼和內蒙古四個省區。總面積35萬平方千米,相當於55個上海市總面積(0.63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這裡土壤肥沃,糧食中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是我國糧食安全重要的組成部分。東北平原,中國最大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東北地區中部,介於北緯40°25′~48°40′,東經118°40′~128°。南北長1000多公裡,東西寬300~400公裡,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裡。平原東西兩側為長白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地,南端瀕遼東灣。
東北平原處於中溫帶,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7月均溫21~26℃,1月-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量的85~90%集中於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個月。年降水變率不大,為20%左右。乾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較好生長,遼河平原南部還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麥,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長困難。春季低溫和秋季霜凍現象頻繁。江河兩岸和窪地,汛期常有洪澇災害。
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在東北地區的中部。它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東、西、北三面環山,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公裡,東西最寬約400公裡,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裡,約佔東北地區總面積的28%。它主要是由遼河、松花江、嫩江和烏蘇里江等河流衝積而成的。大部分在海拔200米以下,寬廣平坦,坡度很小。只有長春附近松遼分水嶺處地勢稍高,海拔200—250米。分水嶺以南稱遼河平原,以北稱松嫩平原。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水網發達,盛產玉米、大豆、春麥、甜菜等作物,是我國北方著名的「糧倉」和畜牧基地。
1.三江平原包括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的衝積平原,以及完達山以南由烏蘇里江和興凱湖衝積而成的低地平原。西部以鶴崗—佳木斯—密山一線為界,東至烏蘇里江,北達黑龍江,南抵興凱湖。南北長約520公裡,東西寬430多公裡,面積6.8萬平方公裡。海拔一般在45—602米之間,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僅34米。常見3—17米深的粘土、亞粘土,滲透性差。無尾河、牛軛湖、各種形態的窪池、沼澤廣泛發育,是典型的低地平原,故又稱三江低地。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北大荒」,成了聞名的「北大倉」。生物資源、煤炭資源豐富,是農林牧副漁業綜合發展的理想基地。
2.松嫩平原位於東北地區中心,它的東南西北四周分別與長白山、松遼分水嶺、遼西山地和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為界。總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140—180米。它的特徵是四周被山地包圍,四面高中間低,是個典型的盆地平原。松嫩平原主要河流有嫩江和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支流有甘河、科洛河、訥漠爾河、阿倫河、烏裕爾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等;松花江支流有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呼蘭河、牡丹江、倭肯河、湯旺河等。這些河流平均海拔140—150米,排水不暢,溼地面積大,湖沼很多。松嫩平原中心為衝積亞粘土、亞砂土;邊緣為洪積、衝積黃土狀亞粘土;嫩江上遊還有局部冰水亞粘土、砂礫等。3.遼河平原可分為兩部分,西遼河沙丘平原和遼河中下遊平原。
西遼河平原是指大興安嶺以東、遼河平原以西、松遼分水嶺以南、遼西低山以北被沙丘覆蓋的衝積平原。東西寬約270公裡,南北長約180公裡,面積約6.5萬平方公裡。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沙丘之間往往有很淺的鍋底狀窪地,有的瀦積成湖,雨季湖面擴大,旱季湖面縮小或乾涸。沙丘排列多成壟崗帶狀,自北西西—南東東平行排列。主要是就地起沙,這裡沉積了第四紀鬆散沉積物100—200米,形成沙丘平原。遼河中下遊平原,北以松遼分水嶺為界,南到渤海,西接遼西低山。東接千山。南北長230公裡,東西寬110公裡。這是一個長期沉降地帶。遼河下遊河漫灘寬闊,流水不暢,河流輸沙量很大,堆積了沙質粘土和黃土狀沉積物200多米厚。因而河口逐漸向外伸展,形成衝積海積平原。地勢低洼,鹽沼發育。
不過在建國前的東北被稱為「北大荒」,建國後東北建立起了大批國營農場,大批退伍軍人挺進東北平原,開闢了新墾區,新開荒地超過了原有的一倍還多,原來的「北大荒」變成了現在的「北大倉」,它也成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西、北、東三面分別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的山麓平原,南為松遼分水嶺,大體呈菱形。一般海拔200米以下,以松花江和嫩江匯合處附近,即齊齊哈爾—白城—哈爾濱三角地帶為最低。在嫩江、烏裕爾河、訥謨爾河、雅魯河下遊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溼地,溼地上河曲發達,河漫灘寬廣,泡沼成群,還有沼澤溼地型的無尾河,如烏裕爾河和霍林河,為一特殊的閉流區。位於遼東丘陵與遼西丘陵之間,鐵嶺—彰武之南,直至遼東灣,為一長期沉降區。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瀋陽以北較高,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有遼河、太子河、渾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遊比降小,水流緩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縱橫,堆積旺盛,河床不斷抬高,汛期常導致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遼河攜帶豐富沉積物,使平原不斷向遼東灣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內澇積水多成沼澤,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蘆葦。
由衝積、洪積物組成,上覆黃土。分水嶺是更新世時沿斷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嶺東西長約200公裡,南北寬150公裡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嶺外貌似波狀起伏的平原,與南北平原渾為一體。分水嶺位置,最初在法庫—鐵嶺一帶,由於遼河下遊平原長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蝕,逐漸向北推移,直至通榆—公主嶺一帶。東北平原西南部以西遼河為中心,呈沙丘與窪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是沙丘和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今,除甸子地墾為農田外,仍多為草原,科爾沁草原即分布於此。地勢低洼積水的沼澤溼地則生長有蘆葦、蒲草、烏拉草等。為防止風沙,從1950年開始營造西部防護林帶。它是中國三北防護林的組成部分。南起新民縣,北到甘南縣,東自長春市,西至翁牛特旗,長達800公裡,寬約500公裡,防護農田面積達300多萬公頃。
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衝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裡平均海拔50-60米,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裡,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高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東北平原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作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三省為全國糧食供給做出了傑出貢獻。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是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較豐富,宜於引灌,據統計,尚有宜農荒地SJX)多萬畝,草原刁茄多萬公頃,草山草坡213萬公頃,農牧業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羅紀時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堅紀進人大發展時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積厚達6儀舊米,後因盆地抬升縮小,新生代沉積厚度約15(X)米,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研究,松遼盆地總生油量可達8(X)、以刀億噸,按ro%的聚集係數計,總聚集量約80~叩億噸,天然氣儲量前景可在2《XX)億立方米以上。除大慶油田外,還有吉林油田、遼河油田。土壤松嫩平原中、東部,主要為黑土,分布於山前臺地和平原階地上,從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東北平原要是黑鈣土、草甸土。在遼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廣。濱海有鹽土、沼澤土。
松嫩平原是東北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耕地面積大(1130萬公頃)佔東北區耕地總面積的半數以上,農村人口人均耕地0.45公頃,耕地中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約佔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溫帶半溼潤氣候適宜於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溫作物生長。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佔東北區玉米總產量的64%左右,其次為水稻、小麥和大豆,產量分別佔東北區水稻、小麥和大豆總產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類的生產區,產量分別佔東北區的64%、58%。可見松嫩平原是東北區的農業重要基地,在全國也具有重要地位。松嫩平原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黃土狀物質構成的臺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爾濱、齊齊哈爾和白城間的三角形以內地區,仍在沉降中,構成了向心水系。由於排水不暢,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澤化。
平原邊緣由於隆起,形成一系列臺地。東部山前臺地,地表微波狀起伏,海拔240~300m。臺地表面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物質,下部為沙礫層。這裡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帶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帶,開發歷史較久,是重要的商品糧、經濟作物產區,具有農業綜合發展的條件。但這裡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部分地區澇害嚴重。哈爾濱、長春等大城市水與大氣汙染,以及松花江汙染是國土整治的重點。應大力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對松花江及其支流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水利建設,抗洪排澇。松嫩衝積湖積平原,經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形成了淺崗地與封閉的淺碟形凹平地交錯的地表形態。雖有松嫩水系流過,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匯集於眾多的凹平地內,形成鹼水泡沼。實際上,它具有內陸型平原性質。溼地、沼澤、湖泡眾多,河曲發達是地貌上重要特徵。松嫩平原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土地生產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夠合理。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又忽視治理、保護措施,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