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蝌蚪」,佔體長三分之一,相當於人57釐米!

2021-01-16 科技爆發點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遺傳物質,佔體長三分之一,相當於人57釐米!

緬甸是琥珀的主產國,也被稱為松脂化石,琥珀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複雜的,距今4500~9900萬年前的一些植物樹脂在滴落之後,裡面很可能會包含一些植物或者昆蟲的樣本掩埋在地下,經過千萬年之後,受到地下壓力和熱力的作用後所形成的化石一種,平常我們稱它為琥珀。

有些琥珀裡面包含一些遠古生物,研究價值是非常高的,前段時間中科院聯合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就在緬甸的一枚琥珀化石當中,發現了距今為止最為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根據鑑定,這些精子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和恐龍是處於同一時期的。

這些精子是來自於介形蟲,經常生活在富含水的環境當中,非常的常見,它們的身體就像是被兩個貝殼所包裹一樣,依靠觸角為動力向前遊動。在奧陶紀時期進行中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知的大約有7萬多種,現在在世界上存活的大約有13,000多種,其他的都是以化石的形式展現在我面前的。此前所發現的介形蟲化石,由於歷史久遠,保留下來的只有兩瓣堅硬的外殼,但是在這塊琥珀當中,卻完整的保存下來了,介形蟲所有的器官甚至連一些軟組織都非常的完整。在琥珀當中對精子的發現,更是讓科學家感到意外。

這塊琥珀的重量只有0.676克,裡面卻保存了39隻完整的介形蟲。其中一隻雌性的精神形成剛剛完成了一次交配的過程,在它的體內發現了一顆巨型精子,在顯微鏡下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團毛線一樣,在經過測量後,科學家認為這團精子的長度至少有0.2毫米。0.2毫米相信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但是它卻佔據了介形蟲體長的1/3,如果按照這樣的大小比例放在人類的身上,那麼這個精子的大小大約在57釐米左右。可想而知這顆精子有多麼大了。

這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所發現的最大精子,還有一些夜行生物,製造出的精子甚至要比自身的體長還要長。在南星介屬當中的一種生物,它的精子長度可以達到11.8毫米,是目前動物界所發現的體積最大,但不並不是最長的精子。在動物界裡面所發現的最長精子是來自於二裂果蠅,精子的長度超過了體長的20倍,如果放到人類的身上相當於40米左右。

在整個琥珀當中保留了形成完整的生殖系統,不過和現在介形蟲的生殖系統對比發現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在這1億年的時間內,形成複雜的生殖系統並沒有發生任何的進化,這也表明對於介形蟲來說,目前的生殖系統是最為成功的。對於科學家在琥珀當中發現的1億年前精子,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精子,長度驚人還刷新了一項記錄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在一枚緬甸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一個巨型精子能有多長?在它充盈的儲精囊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一團像毛線一樣糾纏在一起的巨型精子。這團精子的長度至少有0.2毫米,約為這隻雌性介形蟲體長的三分之一。如果放大到人類的比例,就相當於一個人精子的長度達到57釐米,和一隻成年的美國短毛貓差不多大。
  • 我國最大的平原,面積相當於57個上海,所產糧食佔全國三分之一
    的確,正是袁隆平先生發明出來的雜交水稻,這也才讓我們中國人口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飆升,很多人不至於吃不上飯。 很多人可能對這35萬平方千米沒有一個概念,這麼說吧,上海是我國經濟第一城,但是面積僅僅只有6340平方千米,乘除法一算,東北平原也就相當於57個上海市,這麼一對比下來,你就知道這裡有多大了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這讓已知最古老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研究成果於9月16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部分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巨型精子:距今一億年 長度佔動物身體三分之一
    9月16日,據外媒報導,由中國、德國、英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在《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動物精子樣本,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報導稱,這些精子是在琥珀中發現的,它們來自於一種被稱為介形蟲的具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物。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或為蚊子遠古"怪親戚"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新發現的這類遠古昆蟲被命名為緬蠍蛉。它們體長約7毫米,形態上看,很像一隻放大版的蚊子。但蚊子有一對翅膀,緬蠍蛉有兩對。
  • 日本神秘微生物:體積是1釐米兩萬分之一、已存在45億年
    它是一種球形細胞,直徑大約500納米,即1釐米的兩萬分之一,其長著細長分枝狀觸手附體,它具有古生菌的部分特徵,古生菌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缺乏細胞核等內部結構,是原核細胞群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科學家對簡單類細菌細胞向複雜真核細胞進化過渡感到迷惑不解,最早出現在地球簡單細胞向複雜多細胞生物的過渡過程,例如:真菌、植物和動物,為了揭曉其中謎團,日本研究小組花費10年時間在實驗室培育出Prometheoarchaeum syntrophicum,從而能更好地觀察分析該生物。同時,他們還研究了它與一種伴生細菌的關係,確定它是否對下一階段進化成更複雜細胞核細胞。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最古老精子,大得沒道理!遠超人類精子
    不過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塊緬甸起源的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精子,將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精子的歷史一下提高到了一億年前。這塊琥珀和一枚硬幣大小差不多,來自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這裡發現了大量白堊紀時期的琥珀,對研究中生代昆蟲類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莫裡森蟲復原圖新華社南京9月12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合作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最小"蒙娜麗莎"僅30微米 相當於1根頭髮的三分之一
    最小"蒙娜麗莎"僅30微米 相當於1根頭髮的三分之一 >     美國科學家藉助納米化學技術在世界最小的「畫布」上「繪」出萊奧納多·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畫布」寬度僅30微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三分之一。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神秘巨鯊:比大白鯊還大,可追溯至1.8億年前
    作為海洋霸主,「大白鯊」令很多人談虎色變,但近日由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學者迪安·格魯布斯率領的海洋探險隊「Ocean X」在佛羅裡達東巴哈馬海域深潛時,卻意外發現了一種比大白鯊更可怕、古老和巨大的鯊魚,灰六鰓鯊(bluntnose sixgill shark)。
  • 體長6釐米翅展9.35釐米 我國發現世界最大胡蜂個體
    據四川在線報導,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在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交界的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最大胡蜂個體。這隻超級大黃蜂體長達6釐米,翅膀展開達9.35釐米,遠遠超過了過去翅膀展開7.6釐米的世界最大胡蜂紀錄。
  •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 每年浪費糧食1.35億斤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僅餐飲業就浪費掉半個河北省產糧9月7日下午,在服貿會2020綠色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劭鋒提供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食物浪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糧食浪費量大概是1.35億噸(新浪財經註:此處應為斤),接近世界食物浪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 世界上「最大」的蝌蚪,長25釐米,長大後反而「縮水」了!
    世界上「最大」的蝌蚪,長25釐米,長大後反而「縮水」了!蝌蚪是青蛙或蟾蜍的幼體,一般都是比較幼小的,一般來說剛孵化的蝌蚪體都不會超過6-8mm,正常蝌蚪的長度也只有1-2cm,身體呈現紡錘形,而且沒有四肢,喜歡群居而生。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動物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南古所 楊定華繪製)南古所 供圖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南古所 楊定華繪製)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9月1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消息,由該所研究人員參與的中、德、英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的研究發現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全身盔甲堅硬無比、外形清奇
    你知道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海洋霸主」是什麼樣的嗎?據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之所以叫「耳形範特西蟲」是因為,這種動物體長約4釐米,長相奇特頭部狹長,長度接近身體總長的一半。
  • 相當於18個中國,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
    如果是在太空中俯瞰地球的話,我們會發現整個地球幾乎全都被海洋所覆蓋,就是一個水的世界。根據數據顯示,太平洋的面積約為18000萬平方公裡。直接說這個數據你可能沒什麼感覺,那就類比一下,太平洋相當於18個中國的面積,佔了整個地球的三分之一還多。是不是感覺很震撼?
  • 我科學家發現 1.25億年前的「善變」植物
    記者11月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獲悉,來自該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種約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
  • 世界人形生物,15釐米,頭佔三分之一
    阿塔卡馬人型,是人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所發現了一具小型乾屍,這具小型乾屍看起來像人類,但又有許多特徵讓科學家們無解,因此困擾了科學界十幾年,究竟這小小的屍骸有什麼特別之處?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對它遲遲無法下定論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阿塔卡馬人型,探秘這滾滾黃沙之下的詭異乾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