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定服役制度」看早期國家起源

2020-11-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指定服役制度是國家主導下的一種強制分工,指固定地由相應群體世代負責某役的服役形式。這一制度產生於血緣共同體內部的分工,以整體性和固定性為其辨識性特徵,強制性則是該制度的本質屬性。指定服役制度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性,對於探索早期國家起源具有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出現於早期國家階段

  「指定服役制度」這一概念最早由徐中舒《試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並批判胡適井田辨觀點和方法的錯誤》(《四川大學學報》1955年第2期)提出,趙世超《指定服役制度略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對該制度的內涵予以進一步闡釋,提出指定服役制度是早期國家的產物。指定服役制度的內容表現為勞役和貢納兩種,有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這一制度廣泛存在於農業勞役、手工業勞役、軍事勞役、服務性勞役和公共勞役中,具有整體性、固定性和強制性特徵。指定服役制度是血緣共同體內部分工的必然結果。隨著國家發展,統治者還以構建「仿族組織」的方式,將該制度推及被徵服者身上。統治者攤派勞役時,遵循等級原則、特長特產原則和平均原則。其中,等級原則是根本,特長特產原則和平均原則都以等級原則為基礎。隨著成熟國家的到來,指定服役制度限制人身自由、勞役缺乏量之規定、制約生產發展等局限性日益凸顯,這成為它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指定服役制度出現於早期國家階段,是社會分工不發達、血緣共同體普遍存在、國土範圍狹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指定服役制度不僅存在於先秦時期,而且見於我國歷史上的柔然、突厥、蒙古、契丹、滿族、傣族、彝族、阿昌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白族、納西族、苗族、壯族、侗族、藏族等民族。指定服役制度並不為中國所特有,還存在於兩河流域的城邦時代、阿卡德帝國、烏爾第三王朝、亞述帝國;古埃及賽索斯特裡斯(十二王朝)以前;古印度早、晚吠陀時期;古希臘邁錫尼文明;小亞細亞西臺文明;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南美洲印加帝國;中美洲阿茲特克帝國;日本大和國;緬甸的蒲甘王朝、東籲王朝、雍籍牙王朝;法國殖民者佔領前的寮國;朱拉隆功改革前的泰國;非洲豪薩城邦國、布幹達王國、安科勒王國、阿散蒂帝國、加涅姆—博爾努王國的賽福瓦王朝。

  上述國家和地區,或將指定服役制度稱為「筐託」「阿赫木旦」,或名之為「貢濫」「部民制」「部司制」「瓦爾那」「迦提」「米達」「瓜特基爾」「勞役攤派制」,等等。雖然稱謂各異,但皆屬於由相應群體世代固定負責某役的勞役形式,即都屬於指定服役。從時間上來說,上起公元前4000年,下至20世紀中葉,都有指定服役制度存續的身影。從空間上來說,亞、歐、非、美幾大洲,均見證了指定服役制度的歷史。這一制度與早期國家起源密切相連。上述存在指定服役制度的社會,當時均處於或尚未走出國家不甚發達的早期階段。

  具有較大理論價值

  研究國家起源,我國學術界多專注於概念及其演進模式的爭論,或傾向於套用西方理論,或強調中國的特殊發展歷程。然而,東西方理論模式都存在難以化解的困境。在西方理論模式中,酋邦與早期國家不僅不存在學術界公認的定義,而且其內涵界限亦不明確。在東方理論模式中,且不說「古國」「方國」「族邦」「王國」「邦國」等概念尚存爭議(金兆梓:《封邑邦國方辨》,《歷史研究》1956年第2期),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很難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我國學者提出的指定服役制度,不僅作為世界早期國家的共同特徵,區別於前國家社會與成熟國家,而且可以在國家起源問題上與國際學界接軌。

  早期國家的國家結構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在指定服役制度下,國家結構表現出整體性以及基於整體基礎之上的內外之分。這種國家結構在不改變被統治者內部結構的前提下,利用血緣親疏之別、服務對象不同、控制程度差異及臣服先後順序等,形成國家結構中的內外關係。國家通過層層「以內御外」,在社會上形成有效管控,從而成為維護早期國家統治的基礎。這種國家結構,迥異於成熟國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和對個人的控制,體現了國家發展的早期性。

  從早期國家官職起源來看,並非傳統認知中「公僕」異化為官職所能概括。無論是從官職名稱來源與職掌,還是從為統治者提供服務的事務官屬性來看,無不彰顯官職與指定服役制度的密切關係。指定服役制度不僅催生了最早的官職,而且對官僚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

  指定服役制度與社會性質密切相關。從根本上說,該制度建立在對勞動者人身控制的基礎之上,強制性是其本質特徵。這與封建制度建立在「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級土地制」基礎上的經濟支配顯著不同(馬克垚:《中國與西歐封建制度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而與奴隸制度基於人身佔有基礎之上的「超經濟強制」具有一致性。雖然封建制也存在基於人身控制的「超經濟強制」,奴隸制亦不排斥對土地的佔有,但前者是通過控制土地從而控制服役者人身,後者則是通過控制服役者人身從而控制由其世襲佔有的土地,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可作為早期國家標誌

  當前,雖然國際學術界尚未就國家的定義達成一致看法,但對國家的內涵已有共識,即國家代表一種公共權力。恩格斯談到國家與氏族組織的兩點不同之處,其中一點就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克賴森稱這種公共權力為「一個特定類型的社會政治組織形式」(邢穎:《早期國家的結構、發展與衰落》,《世界歷史》2006年第5期)。公共權力機構的出現與運轉,需要實物和勞役的保障。關於這一點,許多學者都曾指出其重要性。例如,恩格斯認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哈贊諾夫指出「早期國家的一個特別應當關注的特點是它直接通過徵稅來實施強制性勞役和其他義務以剝削生產者」(陳淳:《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外理論、方法與研究之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頁)。指定服役制度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剝削制度,對其研究不失為探索早期國家起源的有效途徑。

  美國學者金·麥誇裡認為,文明「最初的形式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基於統治者和生產食物的種植者之間因分工不同而形成複雜社會秩序的發展過程」(金·麥誇裡:《印加帝國的末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頁)。從這個意義上說,指定服役制度構築了人類早期的分工體系,無疑是文明出現的表徵。在早期國家起源研究中,相比於學界無休止地專注於國家概念和標誌的爭論,哈贊諾夫提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早期國家的一些特性或不同特徵,以及與之有關聯的過程分析出來,隨著這些特徵和過程的逐漸消失,國家就變得愈益發展,也即不再成為『早期』國家了」(A.M. 哈贊諾夫:《關於早期國家研究的一些理論問題》,《古代世界城邦問題譯文集》,時事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頁)。從這一思路出發,指定服役制度可以作為文明和早期國家出現的標誌。

  總之,指定服役制度作為文明和早期國家形成的動力和標誌,對於探索早期國家起源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它不僅是具體歷史問題,更是學理和方法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指定服役制度與早期國家起源研究」(15CZS019)、陝西師範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重點項目「全球視野下的指定服役制度研究」(15SZZD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希弦:太陽的後裔| 韓國的兵役制度、文藝兵和明星入伍
    所以,對於該劇第一集最後在阿富汗「隱姓埋名」(好萊塢電影經典橋段之一)的空降行動,如果一定要找現實的影子,那最有可能的背景是在伊拉克了 對於韓國男星及粉絲們來說,最大的敵人——強制服兵役制度起源大致是這樣的
  • 中國早期都城的設都制度
    在當今社會,都城(多稱「首都」)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通常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設都制度上,世界各國存在一都制(如法國、俄羅斯)、兩都制(如玻利維亞)、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烏地阿拉伯)之別,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著明顯差異。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還曾遷都(如哈薩克斯坦、巴西),或對不同都城進行功能上的調整(如韓國、奈及利亞)。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 人類遠祖起源河南澠池!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但是由於早期階段考古材料(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等)的稀缺,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較為緩慢。早在1998年初,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九五」攀登項目「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全面正式啟動,該項目試圖在我國境內尋找和發現早於200萬年的早期人類化石或文化遺物。如果成功,那將是對佔統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說的重大衝擊,有可能使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產生另一次飛躍。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郝守剛教授領導的古植物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支持下,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研究,提出了與這些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觀點。 最近,該研究組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根。這是一種發現於雲南4.1億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層中裸蕨植物工蕨類的簇生根。
  • 中世紀:基督教早期的教會及修院制度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聖奧古斯丁和其他早期的基督徒都毫不猶豫地推崇貞潔的禁慾生活,把它作為基督教生活的最完美形式。不能保持貞潔的人應該結婚,但守貞是最好的。由於有教皇和國王的支持,修道院,這些守貞的修士和修女隱修之地就成了西方中世紀早期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 聽院士講黨課:從熱力學定律看人類文明起源
    聽院士講黨課:從熱力學定律看人類文明起源 2017-06-28 23楊天鵬 攝   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馬海燕)「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關。一個系統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從外部獲取能量,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人類獲取能量與利用能量的技術正相關函數。」曾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校長11年的張杰28日開始了他就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近四個月來的第一堂黨課。
  • 國家與制度變遷
    基於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的制度變遷經驗,這項成果提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制度變遷路徑,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的社會科學理論的「普適性」問題。最後,總結了制度變遷中的國家與國家形態問題,討論國家轉型與國家形態的關係,發現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在國家理論譜系中具有「元理論」的地位。  二、 具體內容與重要觀點  1.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研究。
  • 2014年自考中國法制史考試大綱中國法的起源與夏、商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 中國法的起源與夏、商的法律制度(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  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徵;掌握夏、商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 中國法的起源與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中國法的起源  禮化為法;刑起於兵;中國法起源的主要特徵。  二、夏朝的法律制度  法制指導思想;法制概況;法制的主要內容;司法制度。
  • 地球早期的水來自於哪裡?科學家猜測可能有三種起源
    從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顆美麗的藍色玻璃球,之所以呈現這種景色,跟地球表面有著大量的水資源有關。而水是生命之源,地球早期的生命誕生於海洋,如果沒有水,可能也不會有生命的誕生和人類的誕生。對於我們來說,水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物質,它無處不在,雨雪冰霜,江河湖海等,我們身邊處處可以見到水的身影。可是很少有人會去想這樣一個問題:「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 世界僅存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你知道幾個?
    在世界範圍內,主流的國家制度有兩種:一種是資本主義制度,一種是社會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有以英國、日本為首的君主立憲制即首相內閣制,也有以美國、法國為首的聯邦制即總統議會制。 那麼社會主義制度又有哪些國家呢?
  • 論中國夏代國家的起源
    論我國夏代國家的起源  最近有關我國夏代歷史文化的討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到底我囯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夏朝,夏的歷史是否可信,再次作為一個問題擺在中國學者面前。儘管我們過去已就這個問題多次發表意見,但既然這個問題再度被提及,表明其中一些具體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
  • 科學家構建了化學反應路徑,獲得了生命起源的早期活性物質
    在輻射驅動的複雜化學網絡中,與生命起源相關的目標分子的生成。圖片:易瑞琴(ELSI)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起源關鍵就是這些有機分子如何出現。但是這些有機物是如此複雜,它們的起源與早期演化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們。來自幾個機構的科學家們組織了一項新研究,在了解生命的化學起源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研究設計的實驗取名為「連續反應網絡」,目標是在儘可能模擬早期地球的環境下產生核糖核酸(RNA)前體,並可能最終產生RNA。
  • 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
  •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2003年1月8日14:12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據新華社電 兩百萬年前的冰河期
  • 論我國夏代國家的起源
    這兩位先生所說的「古希臘」,大約指的是古代克裡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這裡的文明雖然悠久,也很了不起,但它卻不是原生的文明,而是在古代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因而按「最初的文明」或文明起源地這個標準來衡量,還是應將其排除在外的。
  • 【士派學術】知識體系創新系列——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美國學者費正清提出朝貢制度是「中國國際關係與外交的媒介……非中華地區的蠻夷之地在無所不包的中華政治與道德系統中獲得一席之地的機制」。而「中國的外交關係正像中國社會一樣,是等級制的和不平等的」。這一視角,促使從事邊疆史地研究的大批學者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外交與朝貢體系的對應,但整體上看,本時期的史學研究比較注重朝貢制度體系化建構,並由此力證春秋時期為中國外交之起源。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