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都城的設都制度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今中外,有國就有都城。都城又稱「都邑」,或簡稱「都」「京」。在當今社會,都城(多稱「首都」)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通常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設都制度上,世界各國存在一都制(如法國、俄羅斯)、兩都制(如玻利維亞)、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烏地阿拉伯)之別,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著明顯差異。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還曾遷都(如哈薩克斯坦、巴西),或對不同都城進行功能上的調整(如韓國、奈及利亞)。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時期,歷代國家政權先後建造了200多座都城。所謂「早期都城」,是指早期國家階段的都邑。中國早期國家包括龍山時代後期(堯舜禹時代)的「邦國」和夏商時代的「王國」兩大階段,年代大約距今5000-3000年。迄今考古發現確認至少有陶寺、王城崗、良渚、二里頭、鄭州商城、小屯殷墟等20餘處早期都城遺址。此外,文獻記載堯舜禹時期有平陽、蒲坂、陽城等都邑,夏商時代至少有陽翟、斟尋、亳、殷等14處都城。研究表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早期都邑形成了獨特的都城制度。其中在設都制度上,早期都邑部分階段施行一都制,並長期施行主輔都制,基本不見地位相當的多都制;不同的設都制度,在時間、空間、等級、延續期上特點鮮明。

早期都城的一都制

一都制是指國家僅設置一座都城。分析中國早期國家的設都制度可以發現,龍山時代主要推行一都制,夏商時代部分階段延續這種都制。在陶寺文化、良渚文化、石峁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龍山時代邦國之文化分布區內,均不見與陶寺、良渚、石峁、石家河等遺址規模、規格相匹敵的大型都邑類遺址,反映出這些邦國可能僅設置唯一的都邑。夏王朝的某些時段也應施行一都制。《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是說夏王太康以斟尋為都,后羿代夏期間也以斟尋為都,夏桀仍以斟尋為都。文獻不見太康期間設置其他都城的記載。雖然有「桀都安邑」之說,但安邑是商湯滅夏之後夏桀等人的逃難之地,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夏都。以此可知,至少在太康、后羿代夏、桀時期夏王朝是以斟尋為唯一的都邑。斟尋之地望,學界一般認為位於今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此外,胤甲之後至桀之前,夏王朝可能也只設一都。這個時段,文獻不見夏人遷都或設新都的記載,且考古發現的二里頭都邑遺址具有延續性和長期性,印證了斟尋在胤甲之後至桀之前仍為夏都的推斷。商代後期基本施行一都制,先後以洹北商城、小屯殷墟為都。《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從考古發掘來看,洹北商城、小屯殷墟皆具備商都性質。鑑於二遺址皆位於今河南安陽市西北郊,與文獻所載盤庚遷殷的地望相合;洹北商城遺存的年代大多為武丁之前,小屯殷墟各遺存的年代主要為武丁以後,故推斷前者應為盤庚至小乙之殷都,後者為武丁至帝辛之殷都。

早期都城的一都制有以下幾個特點。時間上,一都制大多施行於邦國時期、王朝後期和政局穩定時期。龍山時代,由於各邦國能夠控制的區域有限,故設置一個都城即可對邦國進行有效統治和管控。夏代後期,因夏王朝勢力強大,沒有嚴重的內外軍事威脅,一都制繼續推行。商代後期,尤其是武丁之後,商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政局相對穩定,周邊方國部族的威脅相對較小,沒有必要再建立多個都城。空間上,一都制都邑多位於國家控制的中心或近中心區域。早在邦國階段,居中的都邑選址原則就已發端,陶寺、良渚、石家河等都城基本都位於該邦國控制區的中心地帶。夏都二里頭遺址處於二里頭文化分布的中心,殷都則位於商代後期商王朝版圖的中心。都城等級上,一都制都邑規模較大、規格高,形成「一都獨大」的局面,如陶寺、石峁、良渚、二里頭、洹北商城、小屯殷墟等皆為早期國家同期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中心聚落。都城延續期方面,一都制都邑大多長時期持續建造和使用。陶寺都城延續時間較長,貫穿陶寺文化的早、中、晚期。除洹北商城因火災遭廢棄之外,二里頭遺址和小屯殷墟等夏商都城均經歷長期的建造和使用。

早期都城的主輔都制

所謂主輔都制,是指國家以一座都城為主要都城,另根據需要設立一個或多個輔助性的政治、軍事中心即「輔都」,二者共為國家之都城。此設都制度萌芽於禹時期,形成於夏代,商代前期曾廣泛推行。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禹居陽城」,一般認為陽城位於今河南登封,考古發現的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即為禹都陽城之地。此外,《世本》等文獻還記載禹又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境內)、平陽(今山西臨汾盆地,陶寺城址),二都應為夏族群北上晉南擴展勢力而設立的臨時性政治、軍事中心。夏代早期的啟、中期的帝寧與胤甲時期,在設置一個主要都城的同時,另設置一些輔都。文獻多稱啟都陽翟,且有「鈞臺之享」,一般認為陽翟、鈞臺在今河南禹州境內,有學者判定瓦店遺址為陽翟故址。除了陽翟,《穆天子傳》卷五又雲夏啟曾以「黃臺之丘」為都。黃臺之丘位於今河南新密境內,屬於新砦期的新砦城址規模大、規格高,其為黃臺之丘的可能性很大。禹州瓦店、新密新砦二城址在屬於早夏文化的新砦期共存,兩者同為啟都的可能性很大。史載太康至胤甲時期設置斟尋、原(今河南濟源市廟街)、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東北)、西河(今河南三門峽地區某地)等多座都城,但從考古材料顯示這些都城並非為前廢后興關係,而是有一定的共存期。作為夏都斟尋故地的二里頭遺址,其一至四期皆具備都邑性質,中間未經中斷、衰落或整體廢棄。而帝寧時期的原、老丘以及胤甲時期的西河等夏都,其設置年代大約相當於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際,正是二里頭都邑的繁盛期,顯然斟尋與原、老丘、西河等三都有並存期。由於斟尋之都存在時間長,規模大,規格高,遺存豐富,而其他三都皆存在時間短,規模較小,故斟尋應為主都,其他三都應是輔都。雖然文獻記載商王朝「不常厥邑」,經歷仲丁遷隞、河亶甲遷相(今河南內黃),祖乙遷邢(今河北邢臺)、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盤庚遷殷等五次「遷都」,但考古發現顯示商代前期存在數都並存的現象。鄭州商城是商湯都城亳,延續時間長,從二裡崗文化一期到四期一直作為商都存在。作為商代前期的另一都城,偃師商城始建於二裡崗文化一期,延續到二裡崗文化三期,與鄭州商城有相當長的共存期。商王仲丁至南庚的年代範圍大致落在二裡崗文化四期至殷墟文化一期之前,這一時期鄭州商城仍作為商都存在,顯然亳都與隞、相、邢、奄等四都在一段時期內也是並存的。對比可知,無論是規模、規格,還是遺存豐富程度、都城延續期,偃師商城以及其他四都皆大大遜色於鄭州商城,故亳都應為主都,其他四都及偃師商城皆應為輔都。

早期都城的主輔都制有以下幾個特點。時間上,主輔都制主要推行於王國時期、王朝前期或社會動亂時期。邦國階段各邦國大都未施行主輔都制,只是禹時期以陽城為都,安邑、平陽具有一定的輔都屬性。進入王國時代,夏王朝控制區域增大,大型都邑出現,主輔都制正式形成。商代為主輔都制的廣泛實施階段,商代前期以亳(鄭州商城)為主都,以偃師商城為輔都(西亳),仲丁至南庚期間又分別以隞、相、邢、奄為輔都。空間上,主都位於王朝控制的中心區,而輔都則多位於周邊地區。位於伊洛盆地的主都斟尋處於二里頭文化分布區的中心,而原、老丘、西河等輔都分別位在夏王朝周邊地帶的北、東、西三方。商王朝前期統治區的中心是在今鄭州地區,其主都亳就位於這一地帶。而商代前期的相、邢、奄等輔都均位於商王朝前期統治區域的周邊地區。偃師商城位於夏都斟尋附近,商湯滅夏前及商王朝初年的統治中心是在今鄭州地區,偃師商城地帶則屬於商王朝的「周邊」或「前線」地區。至於隞都地望,學界爭議較大,或言即亳都附近的鄭州小雙橋遺址,但從間距和「伐藍夷」考慮,其位於今豫東或魯西南某地的可能性更大。都城等級上,主都明顯大於或優於輔都。主都規模大,都城規劃和修建更加精心,設施齊全、規格高;而輔都內各項設施相對簡略,規模和規格無法與主都相提並論。都城延續期方面,主都相對穩定,延續時間長,不變遷或較少變遷;而輔都則根據政治、軍事需要不斷調整,延續時間短,具有所謂的「屢遷」性。

總之,中國早期國家的設都制度並非單一的一都制,夏商王朝也並非都城「屢遷」。早期國家除了一些時段施行一都制之外,在較長時間內則施行主輔都制。這種主輔都的設都制度,對西周以後乃至隋唐宋元時期的設都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那種認為中國早期都城自始至終皆為前廢后興的一都之制、否定這個時期存在兩都並存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不相符的。

作者:張國碩(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早期都邑的形成與都邑形態研究」負責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都城概述(多圖)
    古代稱首都為都城、國都、京、京城、京師、京都等,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除了北京之外,我們還有四個著名的城市也是古都,西安、南京、洛陽和開封,這就是中國的五大古都,如果再加上杭州和安陽,則稱為中國的七大古都。
  • 從古代都城規劃看城建理念
    齊故城布局發生改變作為國家政治統治中心的都城,具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性和禮儀性,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統治意志的重要體現。因此,從都城布局形態出發,可以窺見和探求統治者在城市營建方面的設計心理和規劃理念,以期由具象層面「形而下」的觀察上升到抽象層面「形而上」的研究。
  • 從「指定服役制度」看早期國家起源
    其中,等級原則是根本,特長特產原則和平均原則都以等級原則為基礎。隨著成熟國家的到來,指定服役制度限制人身自由、勞役缺乏量之規定、制約生產發展等局限性日益凸顯,這成為它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指定服役制度出現於早期國家階段,是社會分工不發達、血緣共同體普遍存在、國土範圍狹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布局示意「近年來,二里頭考古隊以探索二里頭都城的布局、結構為主要工作。
  • 中國朝代更替及都城選擇竟然跟這個因素密不可分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有很多版本的順口溜,基本上都能夠把中國的歷史朝代囊括進去,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是連續的歷史,而中國朝代更替,也頗有一些規律可以研究。,形成類似盆地一樣的地形,有水又有平原,氣候適宜,所以這裡成為了早期人類活動的區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才得到開發,主要還是因為分封和人口的增長,宋朝以前,中國朝代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都是黃河流域,經濟中心也是在北方。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據了解,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深度解讀:中國八大古都之北京的建都史,它何以成為五朝都城?
    而這一發現,也是中國對古人類研究和考古做出的巨大貢獻。元朝時期,北京正式成為了元朝控制全國的都城,即元大都。此後,明朝、清朝都將北京設立為首都。04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北京歷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課標解讀思路】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讓學生在地圖上和教材中找出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最後歸納出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和它們的生產方式。
  • 中世紀:基督教早期的教會及修院制度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聖奧古斯丁和其他早期的基督徒都毫不猶豫地推崇貞潔的禁慾生活,把它作為基督教生活的最完美形式。不能保持貞潔的人應該結婚,但守貞是最好的。由於有教皇和國王的支持,修道院,這些守貞的修士和修女隱修之地就成了西方中世紀早期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問答題和選擇題
    (簡答)  1.黨的領導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強。成立中央紀律檢察委員會。1982年,規定只設總書記。形成了中央書記處、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三個層次的領導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復和加強。通過82年憲法  3.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鞏固和加強。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
  • 2019上海HFE展會 |「錦江都城」帶您打開探索+之旅
    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酒店投資與特許經營展覽會(簡稱「HFE」)」於2019年11月28日完美收官。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酒店投資與特許經營展覽會「錦江都城」攜文旅「探索+」品牌新概念驚豔亮相所有酒店都有一些共同的關鍵體驗:靈感匯集的經典客房、優雅體貼的個性服務、海納百川的舌尖美食以及文化交織的共享空間。同時品牌文化結合獨具各地特色的在地文化,形成了一家獨一無二的酒店。▲每一家錦江都城酒店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在地文化特色3D智能列印的錦江都城品牌首家海外酒店,錦江都城波蘭華沙酒店在現場首次展出引投資人圍觀。
  • 中國古代彰顯威望的制度,竟使得這些國家屈服上貢
    中國古代朝貢體系是以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過冊封等手段,利用儒家思想,層層往外推拓,從而建立屬國向宗主國進貢的龐大體系。而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國家與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琉球(即今天的日本衝繩)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
  • 三星堆遺址會不會就是一直都未找到的夏朝都城?
    夏朝立國之後,即便頻繁遷都,從陽城(河南登封)、陽翟(河南禹州)、安邑(山西運城)、斟潯(河南洛陽)、老丘(河南開封),夏朝都城也一直未出中原的核心區域。也就是說,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歷史學中記載的夏朝,就是以伊洛盆地為中心的中原王朝。而古蜀國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所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陶器和青銅器)都跟目前公認的夏代晚期遺址二里頭有非常多的相似性。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中國考古大事件!可能發現了最早的國都(圖)
    石窯群發掘地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聯合主辦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專家和學者認為,陶寺遺址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核心的主要源頭之一。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論析
    一、根本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本所謂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起著奠基礎、定方向、管全局作用的制度,它們反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質的規定性,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 不,應該叫利雅得新月和波斯都城
    除了中國球迷熟知的上海上港和浦和紅鑽(日本)之外,還有西亞的兩支球隊——阿爾希拉爾和波斯波利斯……呃,這個希拉爾是哪個希拉爾,波斯波利斯又是誰?只聽音譯,真的很難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隊。其實,我們應該稱之為:利雅得新月和波斯都城。
  • 何先龍:中國土司制度的源流衍變
    土司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治理邊疆最有效、最悠久的政治制度之一,納貢獲中央認可、土人治理本土和家族世代世襲是土司制度的三大特徵。因此,深入探究中國土司制度源流衍變就顯得至為必要和重要。龍、傅、尹、董、謝、趙等都是漢代西南早期漢族大姓,漢魏時期西南地區的巴、曋、相、督、鄂、度、夕、竹、雍、量等多是西南土著大姓。秦漢興起於西南的大姓牂牁爨氏謝氏和水西安氏亦是早期西南著名大姓,唐宋時分別任羈縻州縣官,宋代演變成為雄長一方的土官。唐宋羈縻州縣官絕大多數由漢唐大姓演變而來,也有唐宋移民或邊疆興起的新土酋。這可視為土司制度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