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彰顯威望的制度,竟使得這些國家屈服上貢

2020-12-04 Tianya說歷史

在我國古代,作為中原地區霸主的各代王朝,都會建立起一個彰顯國家威望的制度——朝貢體系。朝貢又稱進貢,是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向宗主國獻上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者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

在世界歷史上,各地區的強大國家都會利用朝貢制度顯示自身的威望,讓周圍諸國臣服。而我國古代的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結束,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長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

中國古代朝貢體系是以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過冊封等手段,利用儒家思想,層層往外推拓,從而建立屬國向宗主國進貢的龐大體系。而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國家與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

琉球(即今天的日本衝繩)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係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而琉球成為明帝國的藩屬。清朝建立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為正使出使琉球。此後,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往冊封與慶賀。直至19世紀60年代,琉球始終承認自己是清朝的藩屬。

從西漢開始,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王朝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係。而在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徵朝鮮,攻佔朝鮮都城漢城,迫使朝鮮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新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而作為朝貢國,朝鮮在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

西藏地區更是如此。在明朝統治期間,其向中央朝貢始於洪武五年(1372),終於崇禎三年(1630),歷時200餘年。明朝朝貢制度利用經濟手段對西藏施政——西藏地方向明朝中央上貢,可以從朝廷獲得豐厚的回賜,經濟上得到實惠,在經濟上與內地互通有無。另外,明朝冊封西藏各地首領,並對各受封首領規定了一套嚴密的例貢和襲職朝貢制度,使對西藏的政治統屬關係得到具體的表現。

而暹羅(即今天的泰國)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係,要從順治九年(1652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而在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準許暹羅遣派使節到清廷朝貢。

除了這些亞洲諸國,還有不少國家在歷史上懾於中原王朝的強大而成為朝貢國。由此來看,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無疑是成功的,利用政治手段使得周邊諸國臣服上貢,並延續了成百上千年。現如今,我們也能通過朝貢體系,一窺古代王朝的強大。

相關焦點

  • 中國制度激揚精神偉力
    面對疫情,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4.2萬餘名醫護人員火速趕往抗疫一線,顯示出強大的制度組織能力;相關企業迅速轉產,潛在產能迅速變現,強大的生產能力背後是強大的制度動員能力;在防護器材暫時結構性短缺之際,科學兼顧各方需求,好鋼用在刀刃上,確保抗疫一線無虞,靠的是強大的制度協調能力……驚嘆於抗疫的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宋代以前,火器還沒有投入實戰。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冷兵器是王朝內外戰爭的主流,槍之類的長武器通常被各種各樣的士兵使用,而劍和斧則主要被中上層士兵和特種部隊使用。此外,峨眉山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奇怪武器,如荊棘、啄木鳥、耙子和雙環,這些現在還不為人所知;然而,它們的力量沒有長兵器強大。
  • 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制度面對面(16))
    在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往往有一些緊要的關頭,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翻開我國古代王朝興衰史,幾個著名盛世在形成時間上皆有規律可循。
  • 從「指定服役制度」看早期國家起源
    在東方理論模式中,且不說「古國」「方國」「族邦」「王國」「邦國」等概念尚存爭議(金兆梓:《封邑邦國方辨》,《歷史研究》1956年第2期),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很難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我國學者提出的指定服役制度,不僅作為世界早期國家的共同特徵,區別於前國家社會與成熟國家,而且可以在國家起源問題上與國際學界接軌。
  • 「英雄之刀」——易貢藏刀
    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採訪組此行主要目的就是探訪易貢藏刀即「易貢波治加瑪」的打制技藝。沿途,競相開放的花、一棟棟漂亮的藏式木樓相映生輝,恰如「易翁」之名的由來。易貢藏刀出產地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聲陣陣入耳。
  • 古代的墓葬等級分明,弄錯了真出糗
    在古代,人們對死亡特別敬畏,但又特別忌諱。所以在人死後,便用不同的詞來指代死亡,這些詞是根據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等級制度,以及身份不同來劃分的。在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對於埋葬之地,有陵、冢、墓、墳之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呢?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
  • 「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這篇小文的英文稿最近發表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網站。現把小文的中譯文與讀者分享,略有增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啟動以來,經過七年發展,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全球公共產品。已經有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政府籤署合作文件,明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 探曉易貢藏刀背後的故事
    在人類共有、最為熟知的刀具上,同樣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風採。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再就是易貢溝裡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泥石流那猙獰的面孔。易貢藏刀出產地—江拉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即可聽到從遠處傳來的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敲打聲。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本書收錄八篇文章,作者包括趙鼎新、陸威儀、普鳴等,他們從比較視野研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分別討論這兩個影響深遠的文明大國在這些方面的異同:王權與國家精英的構成、行政決策的制定、國家官僚制度的組織與運作、國家財政收支、國家權力對城市社會的控制、宗教信仰與王權正統的關係等。
  • 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院士制度的前身是學部委員,院士群體中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潘建偉、施一公、曹雪濤等等。院士群體是我國的最強大腦,也是科研戰線上立馬橫刀的先鋒大將,更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將五星紅旗插上科學高峰的主攻手。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後,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脫貧攻堅成績斐然、世界矚目。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國方案。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6實際上,「華」「夷」的分類與區隔、華夷關係的調節與華夷秩序的安排,同樣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體現在「華夷之辨」「夏夷之防」「華夷無間」「華夷一體」「華夷一家」等政治原則中,也貫穿於和親聯姻、遣使會盟、冊封朝貢、羈縻互市等具體政策和制度的實施過程中。
  • 童子舉——中科大的少年班,古代選拔「神童」的制度
    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考取一所理想大學,一定程度上現在的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度一樣,過去科舉是為國家政府機關選拔人才的大考。而現在高考褪下了過去仕途高升的政治背景,實現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化。當然高考的含金量依舊很高,通過高考登上人生新臺階同樣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除此之外,一些天才少年班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資訊中,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這就是高校少年班的意義所在。
  • 多貢人口口相傳的「歷史」或許道出真相
    多貢人口口相傳的「歷史」或許道出真相按照我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於地外天體已具有一定的了解。而天狼星,是夏夜裡地球上我們人類可以看到的最亮的一顆星。中國神話當中也有不少關於天狼星的故事,在故事裡,天狼星下凡都是成了李元昊、楊延昭等等的戰神。但是在古埃及的傳說中,天狼星成了索普德特和伊西斯的住所。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國家與制度變遷
    基於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的制度變遷經驗,這項成果提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制度變遷路徑,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的社會科學理論的「普適性」問題。最後,總結了制度變遷中的國家與國家形態問題,討論國家轉型與國家形態的關係,發現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在國家理論譜系中具有「元理論」的地位。  二、 具體內容與重要觀點  1.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研究。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疆域政區圖是描繪一個國家疆域政區範圍內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的地圖,在中國古代統稱為「輿地圖」。由於中國疆域廣闊,政區複雜,遲至唐代就建立起了完善的政區圖造送制度,以便中央政府及時掌握全國疆域政區的最新情況。疆域政區圖既是一個王朝疆域的象徵,也是王朝中央和地方施政所依據的重要資料。因此,疆域政區圖也就成為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中國古代地圖。
  • 易貢藏刀,一把上萬元,藏族人都想得到,當地人稱:身份的象徵
    古老技藝差點失傳 位於林芝波密的易貢鄉,是個詩情與畫意兼備之地,因產素有「彩虹刀」美稱的易貢藏刀,使得這裡有了仙劍的靈氣。當地有名的易貢湖和易貢鐵山,山臨湖,湖映山,山湖相連,融為一體。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新國家的新特徵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和舊社會的同時滅亡,可以再恰當不過地用「革命」一詞來定性。它提供了皇權的基礎,並繼續砥礪著中國社會中最基本的政治觀念。此外,在它們之間具有深刻差異的同時,也有一些非常明顯的相似性:在中國就如同在臘一樣,貴族社會的危機導致了貴族制度的一種「民主化」。農民地位上升為士卒並擺脫舊豪門望族的束縛,從舊的貴族等級制轉向中央集權國家新範疇的等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