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古都#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至今仍舊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底蘊的古都之一。
0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此,解讀北京的歷史就不得不先研究北京的自然環境
我們通過了解它的自然環境,來進一步分析北京的宜居因素、生產因素和防衛因素等。
首先了解下北京的宜居因素。一方面在於它的氣候,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乾燥,四季分明,風景秀美;另一方面在於它降水充足,距海較近,空氣也相對溼潤;還有一方面在於它的地理位置,有多條河流穿過,水源充足,再加上西部和北部都有高大的山脈,可以相對的阻擋來自內蒙古高原的風沙和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而這幾方面,都保證的北京是一個宜居的的城市。
其次了解下北京的生產因素。由於北京位於華北平原,是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可以保障農作物的生長種植條件,從而為人們提供充足的糧食。再加上北京水系發達,可以大修水利,為種植和其他生產提供便利條件。另外,北京城內河湖眾多,水產品充足,也能保障人們的飲食需求。
最後了解下北京的防衛因素。北京西部、北部都有山脈阻擋,可以靠地理優勢抵禦外敵的入侵,東部是天津、南部是河北,雖然踞海近,但因為海是內海,海岸線也比較短,也便於海防。因為古代史中,很少有敵人從海上突襲,所以還是比較安全的。
02北京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久遠
大概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古人類「北京人」就已在北京周口店區域範圍開始生活。他們會使用火來取暖和防禦,以及烤熟食物,他們聚集在一起生活,也滿足了古人類群居生活,協同捕獵生存的特徵。而這一發現,也是中國對古人類研究和考古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一史學和研究觀點國內是普遍承認的,但國際上卻有爭議)
03北京建城歷史悠久
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其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百度百科)
在這之後,尤其是秦朝,設北京為薊縣,屬廣陽郡治理,也是真正將北京納入了地域治理體系當中。由此也體現出秦朝郡縣制相比於分封制的優越性,朝廷對地方的管控能力大大增強。
其後,北京又經過了很多朝代的治理,城名也在不斷變換,但無論如何,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曾在北京稱帝,並設定國號為「大燕」;北宋時期,遼國設立北京為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金朝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在北京正式建都,並稱之為中都;元朝時期,北京正式成為了元朝控制全國的都城,即元大都。此後,明朝、清朝都將北京設立為首都。
04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北京歷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此後,又在元大都皇城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建修飾,重建了宮城和皇城。自從北京正式成為都城後,北京也成為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多官員、有才之士和商賈都來北京發展。因此,北京城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而在馬可波羅的傳言中,北京也成為了西方人眼中遍地是黃金的「東方樂土」,很多有能力和想要冒險的西方人都想要到中國一探究竟。
明朝時期,因為明成祖朱棣曾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宣揚中國文化,展示天朝風採。於是,很多周邊小國由此都視中國為天朝上國,並願意納貢,成為中國的附屬國。
這樣一來,在官方層面,國外同國內的交流和聯繫還是比較頻繁的,北京也是很多外國人最嚮往和喜愛的城市之一。比如,西洋的傳教士郎世寧就畫了很多有關北京的畫,還與康熙帝有了交情,成了康熙皇宮內的宮廷畫家。
在有所記載的明清歷史和畫作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北京城的輝煌和熱鬧。儘管是封建統治,但卻還能展現出一種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社會文化的豐富。
05結語
通過了解北京的地理環境和它的悠久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北京成為五朝古都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戰略位置,它既有利於防守,又有利於控制全國,因而是一座理想都城。
註:這裡的五朝古都,五朝指的分別是遼國、金國、元朝、明朝、清朝(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
如有史學爭議,請海涵並提出意見,與作者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