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西周時期簡稱「豐鎬」,古稱長安、鎬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西安歷史上歷經十四朝(西周、秦、西漢、 新莽、東漢、西晉、 前趙 、 前秦 、後秦、西魏、北周、 隋、 唐、武周都在此處建都,同時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7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蹟,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洩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蹟,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秦都城鹹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臺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鹹陽城地跨渭河南北。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千米。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作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值得一去,感受一下古都歷經幾千年而留下來的那點韻味,樸素古老,但不失雅興,可以說是一個人文地理,和睦興慶的好地方,不論是憨實淳樸的風土人情,還是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都令人嚮往,從每塊深暗的城磚、每條幽深的小巷中滲出,鐘樓威武沉穩中透出和藹、碑林清幽恬靜又不失高雅,兵馬俑磅礴大氣卻不拒人於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