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個博物館堪稱「中國第一座」,史前的聚落遺址,令人意外

2021-01-21 蘇丹卿

博物館,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穿越,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濃縮,當我們站在博物館前,當我們推開歷史的大門,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像是一陣無聲的呼喚,呼喚著我們回望過去,追溯根源,思考未來。

作為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刷新了我的對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認識和審視。

半坡博物館包括了半坡遺址和遺址所發掘的珍貴文物,它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千年之都,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自古就是帝王將相之寶地,享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盛譽。

對於西安,隨著近兩年的旅遊熱度,令人們對西安又多了一層認識與了解,「大秦帝國」、「盛唐氣象」尤為人們熟知,兵馬俑、大雁塔、華清池、大唐不夜城等古蹟和人造景點更為熱門目的地。

就博物館而言,陝西歷史博物館更是遊人如織,它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濃縮了十三朝的文化風貌。

但古老的西安,文明的發展遠不止這些。半坡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仰韶文化的確立和探索,博物館的建立與形成,古都西安的城市歷史推進了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

走進半坡博物館,時光流轉,大約是回到了6000多年前。原始社會雖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比,但在那個時候人類就已經有了燦爛的文明發展。

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主要有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大部分。

其中,文物陳列和遺址大廳絕不能錯過,二者結合一體,算得上是一次完整的歷史穿越。

出土文物陳列主要是從遺址中所發掘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為主。

如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

其中,陶器令人震撼。在6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創造出大量的絢麗多彩陶製品,這一時期的文化被專家定為「彩陶文化」。

許多陶製品上的繪畫圖案十分有趣,而且神秘,令人捉摸不透,難以想像。有的是魚、是鹿、是蛙,還有植物,同時還伴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

有專家推測,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如此說來,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不僅懂得從生活中發現美,也掌握了對藝術展現的技巧。

其中,人面魚紋盆和魚紋彩陶盆堪稱是半坡遺址的重大發現和文明精髓。現如今,人面網紋彩陶盆是半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面魚紋彩陶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是兩件國寶,其名稱乍看之下極為相似,二者各有特徵。

人面魚紋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以魚紋和人面紋為主。關於這樣的圖案繪製,自其出土以來一直爭議不斷,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說、權力象徵說、外星人形象說等,至今依然成謎,令其愈發神秘。

其中,最常見的是「圖騰說」,寓意魚是半坡先民的圖騰,用來供奉膜拜,但很快被質疑或推翻。

而在半坡博物館的人面網紋陶盆,以人面為主,沒有魚的圖案存在。

人面網紋陶盆已經成為半坡文化的典型代表,自1958年半坡建館後,就一直存放在這裡。它是半坡博物館所有的一級文物中,是最拔尖的一個,據悉因其珍貴性而從沒出過該館。

人面網紋陶盆從學術價值上帶來很多信息,可以研究當時人類生存和其精神狀態,是當時生活的一個切面。

當時的人們不僅有了超高的彩陶的製作工藝,且圖案也顯露出社會分工出現明確化,整體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但這兩個陶盆在當時並不是拿來盛放食物和水的,它原是蓋在甕棺上的蓋子,甕棺是用來埋葬夭折的兒童的。

在遺址大廳處,可以見到許多甕棺,其底部或用作棺蓋的彩陶盆上大多都有個小孔,寓意供靈魂出入的通道。

半坡時期的甕棺主要用來埋葬夭折兒童,而成年和少年則直接被埋入土坑墓中。如今已發掘出土的250座墓葬中,成人墓174座,兒童甕棺墓73座,幼兒土坑墓3座。

遺址大廳面積有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主要是早期的房屋建築和墓葬形制。在遺址大廳還有幾個不大的展廳,其內陳列著幾具人骨標本。

久遠的仰韶文化,古老的母系制度,神秘的原始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館可以說是為我敞開了一扇「對西安重新認識」的窗戶。

漫步其內,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無疑是西安之旅不可錯過的地方之一,是博物館愛好者一定要打卡的勝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相關焦點

  • 「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展」走進西安半坡博物館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1月12日,記者從西安半坡博物館獲悉,由該館和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瀋陽新樂遺址展」近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展出。
  • (西安)中國七大歷史國都之十四朝古都西安
    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洩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蹟,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 地球北緯43度以北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
    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2010年,一個史前聚落遺址的新發現,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這就是著名的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它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境內,距通遼市區只有50公裡。經考古專家用碳14法測年,這處遺址距今5500年——5000年。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據介紹,這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滕州崗上遺址: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隨著高等級墓葬及玉器的出土,其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
  • 西安這座博物館令人大開眼界
    西安,因古老的歷史、濃厚的文化魅力而雲集了大大小小數十座博物館。 截止2019年,西安市共有各類博物館150座。但在2020年5月,西安又一個博物館正式開館了,該博物館之類別堪稱「西安首家」:西安雲之翼國防航空博物館。
  • 20座文博科普館集結!看「鐘山博物館聚落」玩轉「國際博物館日」
    交匯點訊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中國主會場活動就設在江蘇省南京博物院。交匯點記者從鐘山風景區了解到,今年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景區將推出四大板塊項目活動,精心打造「鐘山博物館聚落」這一品牌IP,充分呼應「平等、多元、包容」這一主題。據介紹,「鐘山博物館聚落奇妙夜」主題晚會活動將於5月18日19點在明孝陵博物館舉辦。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位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具體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按年代早晚排序來看看吧。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塔山遺址出土的數十座墓葬,其形制和葬式,以及陶、石、玉器等隨葬品的組合,反映了當時塔山人處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的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狀態。遺址中大量人體骨架、大型獸骨和各類器物的出土,為研究體質人類學和東南沿海的地理環境變遷、當時社會情狀,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實物資料。
  • 大慶博物館史前動物化石的視覺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猛獁象化石收藏最全   甫一進入大慶博物館,眼前的景象便會讓人駐足不前——大廳中央是三組惟妙惟肖的猛獁象、披毛犀和東北野牛大型雕塑,背後一面呈現東北第四紀圖景的巨大環形浮雕將它們包圍,它們的腳下則是第四紀地層中化石埋藏場景的復原……這些元素無聲地告訴參觀者,這座博物館將要為你呈現一場史前動物的視覺盛宴。
  • 「雲」遊博物館,不倒翁小姐姐帶你奇遇盛唐~
    意不意外?不倒翁小姐姐竟然要去博物館「營業」了!那麼,在萬份期待之餘今天,先帶你「預習」一下我們都要去哪些博物館「過夜」呢?不倒翁小姐姐的博物館奇妙夜首站便來到國家5A級景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它的西南角坐落著我國第一座書法藝術專題博物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專題博物館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熱情地迎接著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客人在這裡你完全可以將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一覽而盡所展示的200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三星堆遺址外8公裡再現重要遺址 為周邊一重要聚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近日,在距離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處,考古人員發現一處綿延近5000年的遺址。  7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成果,這座被命名為廣漢聯合遺址的地方,發現了極其豐富的新石器、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遺存,堪稱成都平原通史型遺址。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從此揭開了考古學探索我國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經過近一百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幾代人的努力,仰韶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得到了極大發展。
  • 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據央視節目報導,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張長壽來到石峁遺址進行調查,親見當地村民收藏的牙璋、刀、璧、璜、斧、鉞等玉器並徵集了其中3件[8]。同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對石峁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房址、灰坑、石棺葬、甕棺葬等遺蹟,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採集器物包括玉、石、骨、陶器等類。
  • 專家聚首蕭山 研討史前遺址博物館陳列布展
    專家聚首蕭山 研討史前遺址博物館陳列布展 2020-12-02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