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穿越,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濃縮,當我們站在博物館前,當我們推開歷史的大門,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像是一陣無聲的呼喚,呼喚著我們回望過去,追溯根源,思考未來。
作為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刷新了我的對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認識和審視。
半坡博物館包括了半坡遺址和遺址所發掘的珍貴文物,它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千年之都,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自古就是帝王將相之寶地,享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盛譽。
對於西安,隨著近兩年的旅遊熱度,令人們對西安又多了一層認識與了解,「大秦帝國」、「盛唐氣象」尤為人們熟知,兵馬俑、大雁塔、華清池、大唐不夜城等古蹟和人造景點更為熱門目的地。
就博物館而言,陝西歷史博物館更是遊人如織,它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濃縮了十三朝的文化風貌。
但古老的西安,文明的發展遠不止這些。半坡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仰韶文化的確立和探索,博物館的建立與形成,古都西安的城市歷史推進了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
走進半坡博物館,時光流轉,大約是回到了6000多年前。原始社會雖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比,但在那個時候人類就已經有了燦爛的文明發展。
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主要有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大部分。
其中,文物陳列和遺址大廳絕不能錯過,二者結合一體,算得上是一次完整的歷史穿越。
出土文物陳列主要是從遺址中所發掘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為主。
如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
其中,陶器令人震撼。在6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創造出大量的絢麗多彩陶製品,這一時期的文化被專家定為「彩陶文化」。
許多陶製品上的繪畫圖案十分有趣,而且神秘,令人捉摸不透,難以想像。有的是魚、是鹿、是蛙,還有植物,同時還伴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
有專家推測,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如此說來,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不僅懂得從生活中發現美,也掌握了對藝術展現的技巧。
其中,人面魚紋盆和魚紋彩陶盆堪稱是半坡遺址的重大發現和文明精髓。現如今,人面網紋彩陶盆是半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面魚紋彩陶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是兩件國寶,其名稱乍看之下極為相似,二者各有特徵。
人面魚紋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以魚紋和人面紋為主。關於這樣的圖案繪製,自其出土以來一直爭議不斷,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說、權力象徵說、外星人形象說等,至今依然成謎,令其愈發神秘。
其中,最常見的是「圖騰說」,寓意魚是半坡先民的圖騰,用來供奉膜拜,但很快被質疑或推翻。
而在半坡博物館的人面網紋陶盆,以人面為主,沒有魚的圖案存在。
人面網紋陶盆已經成為半坡文化的典型代表,自1958年半坡建館後,就一直存放在這裡。它是半坡博物館所有的一級文物中,是最拔尖的一個,據悉因其珍貴性而從沒出過該館。
人面網紋陶盆從學術價值上帶來很多信息,可以研究當時人類生存和其精神狀態,是當時生活的一個切面。
當時的人們不僅有了超高的彩陶的製作工藝,且圖案也顯露出社會分工出現明確化,整體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但這兩個陶盆在當時並不是拿來盛放食物和水的,它原是蓋在甕棺上的蓋子,甕棺是用來埋葬夭折的兒童的。
在遺址大廳處,可以見到許多甕棺,其底部或用作棺蓋的彩陶盆上大多都有個小孔,寓意供靈魂出入的通道。
半坡時期的甕棺主要用來埋葬夭折兒童,而成年和少年則直接被埋入土坑墓中。如今已發掘出土的250座墓葬中,成人墓174座,兒童甕棺墓73座,幼兒土坑墓3座。
遺址大廳面積有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主要是早期的房屋建築和墓葬形制。在遺址大廳還有幾個不大的展廳,其內陳列著幾具人骨標本。
久遠的仰韶文化,古老的母系制度,神秘的原始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館可以說是為我敞開了一扇「對西安重新認識」的窗戶。
漫步其內,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無疑是西安之旅不可錯過的地方之一,是博物館愛好者一定要打卡的勝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