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崗上遺址: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2021-01-21 齊魯壹點

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隨著高等級墓葬及玉器的出土,其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工作成果介紹

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2020年度發掘區位置示意圖

大汶口文化紅燒土密集區示意

細碎燒土墊層

通過對居址區的發掘可以初步復原房屋的修造方式,即對原始地面進行整體燒烤,再對低洼處填充較大燒土塊,其後鋪墊細碎燒土粒,最後挖掘基槽及柱洞。

大型墓葬M1

M1東側二層臺及頭箱陶器堆置情況

南部墓葬區共發現墓葬12座,均為土坑豎穴墓。墓葬以大墓為首呈三排分布,根據墓葬規模、有無葬具、隨葬品數量大體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其中,發現的四人合葬大墓,葬式較為特殊。大蓋板下為並排聯棺,4人均隨葬象徵軍權的玉石鉞,從隨葬鉞的數量、材質、體量可明顯看出身份等級的差異。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較多玉器出土。有放置大口缸、豬頭、豬蹄骨的習俗,人骨多有局部擾亂現象。

出土陶器

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因其高等級墓葬的發現及玉器的出土,崗上遺址的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2020年度的發掘對考察聚落布局,了解聚落內部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關係,進而分析研究當時社會組織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焦點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包括了哪些古城遺址?
    、溫江區萬春鎮的魚鳧古城址、都江堰市青城鄉的芒城古城址、崇州市上元鄉的雙河古城址及燎原鄉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中國西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左右。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阿爾泰山與塔爾巴哈臺山之間相對平坦的山谷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就是重要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通道,這種特點在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存中也有所表現,為阿勒泰地區史前考古打上了一以貫之的底色,對於研究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歐亞大陸西部遠古文化的相關性等,以及探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群的遷徙擴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殉人和殉狗都發生在史前時期以人殉葬,以前人們認為是發生在商代晚期發達的奴隸社會的事情;以狗殉葬,人們也以為是商代晚期的事情。江蘇新沂花廳墓地的發掘告訴人們,殉人和殉狗都發生在史前時期。花廳墓地的16號墓葬,就是一座既殉人又殉狗的墓葬。
  •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大型陶鷹 造型生動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梁上的石峁遺址,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記者昨日獲悉,考古人員在位於遺址核心區的皇城臺東護牆北段發掘出土一百餘片卜骨和包括萬餘枚骨針在內的大量骨器。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7日訊(記者 彭亮)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奠基人牲及人祭坑、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古城之一...這些詞彙被用來描述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電(記者顧小立)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建恩說,「對這些新成果加以梳理和研究,在考古學上一定會有新貢獻,特別是將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與神木市石峁石城遺址加以對比研究,或許會有突破性進展。」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明顯分化的社會階層、凝聚力量的統一信仰、神王合一的權利體系,特別是出現了城市文明等現象分析,這一史前文化已具備了早期的國家形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鳥瞰圖良渚古城遺址城址區在空間形制上展現出的向心式三重結構——宮殿區、內城與外城,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進行社會等級的「秩序」建設、凸顯權力中心象徵意義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長江流域早期國家的城市文明所創造的規劃特徵,並在中國古代禮制社會的都城規劃中多次出現。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遺址終於被發現,人類巔峰時期的文明!
    史前亞特蘭蒂斯一直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據說亞特蘭蒂斯已經發展成人類巔峰時期的文明,比現在先進不知多少倍,華麗的房屋上鑲嵌著黃金白銀,每個人都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不過人類的貪婪是發自於骨髓的,富有的亞特蘭蒂斯對外發起了侵略戰爭。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長期以來,仰韶文化成為認識、定位周邊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標尺。仰韶文化也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通過對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統分析,提出多元一統或多元一體「重瓣花朵」理論,指出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現代中國的根基深植於遙遠的史前時期,是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中國史前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
  • 最大!最早!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出土器物除了10餘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外,還有大量的陶片,以及一些新石器時期的木器和動物骨頭,600多枚唐代錢幣。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口春秋戰國時期的水井和一條曲尺形的石砌牆基。 塔山遺址對研究江南地區史前文化乃至中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塵封2600年柏人城遺址開始發掘 河北這些古遺址你知道幾個?
    柏人城遺址位於隆堯縣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一帶。古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華北地區發現的現存較大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城遺址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築,它北鄰泜河,三面環崗,城牆全長8000餘米,佔地面積約4平方公裡。2013年5月,柏人城遺址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