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2600年柏人城遺址開始發掘 河北這些古遺址你知道幾個?

2020-12-08 河北新聞網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臺文物管理處和隆堯縣文保所組成的考古隊,於今年10月開始對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趙國「柏人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這座古老城池遺址進行發掘。

    ●現場挖出古灰坑古驛道

    12月10日,隆堯縣雙碑鄉亦城村東的柏人城遺址挖掘現場,考古隊員正掄鎬揮鏟,忙著清理挖掘古城址,各種瓦片、陶片、石磨等文物被一件件清理出土,古灰坑、古驛道等也揭開塵封。

    柏人城遺址位於隆堯縣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一帶。古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華北地區發現的現存較大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城遺址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築,它北鄰泜河,三面環崗,城牆全長8000餘米,佔地面積約4平方公裡。2013年5月,柏人城遺址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2014年,文物工作者曾在柏人城遺址西900多米處的墓葬群處進行勘探,初步確認主墓的墓主人為柏人侯李曇。據史料記載,李曇字貴遠,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因屢建奇功被封為柏人侯。秦國並六國後,李曇被封為御史大夫,後升為司徒,死後葬柏人城城西。

    柏人城田野考古隊領隊周海峰博士說,據史料記載,柏人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唐天寶年間被洪水淹沒。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對柏人城做過正式考古發掘,該遺址歷史內涵不清晰。此次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今年計劃發掘600平方米。

    ●柏人城規模及建制

    柏人城址坐落於隆堯縣正西12.5公裡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一帶,是一座著名的歷史名城遺址。

    柏人城址三面環崗、一面臨水,城內西北高、東南低。三面所環之崗分別為:東南1.5公裡的光泰崗,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1.8公裡,東西最寬處0.8公裡,面積大於一平方公裡;正南1.5公裡的木花崗(又名牧豬崗),南北0.6公裡,東西1公裡,面積0.6平方公裡;西南2公裡的馬棚崗,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1.2公裡,東西寬0.5公裡,面積0.6平方公裡。城址北臨泜河,城的東北角就坐落在泜河南岸上。目前,古城址內坐落著兩個村莊,其餘皆是農田。

    現在的柏人城址略近方形,西北部為斜角,取古代「天不滿西北」的思想。城牆全長8000餘米,其中東城牆2225米,南城牆1915米,西城牆1451米,北城牆2462米,佔地面積4平方公裡。除東西城牆的南部和南城牆的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外,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基本完好部分佔總城牆的五分之三。城牆基部寬16.5米,現殘存城牆大部分高2米至6米,部分地段高約7米。

    柏人城共有九門:東西各三門,南二門,北一門。經勘測得知:城門寬約16.5米,護城河寬18米,距城牆10米。主要宮殿建築集中在城內中北部,即亦城、城角二村村南,南北300米,東西1400米,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米至2.5米。北城牆及東城牆北部,已無城牆遺蹟。城內西北角有張耳臺,南北25米,東西30米,高1.5米。亦城村北口城牆內還有張耳閱兵處,南北18米,東西25米,高1米至2米。

    據介紹,張耳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巨鹿之戰後,項羽封其為常山王,都信都(今邢臺),後劉邦封其為趙王,都襄國(今邢臺)。張耳在推翻秦王朝、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政權中發揮了較大作用。

    ●柏人城歷史演變

    柏人城址歷年都有文物出土。1986年臨城柏暢城城址出土戰國「柏人」銘文戈二件。據考證,當為戰國時期趙國駐柏人士兵所用,後為秦兵所獲,輾轉帶至柏暢城。

    柏人城在戰國時期是趙國北方僅次於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當時趙國流通兩大貨幣「甘丹」「白人」,「甘丹」為邯鄲趙王城所鑄,「白人」即為柏人城所鑄。柏人城經濟之發達,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西漢初期,置柏人縣,柏人城即為治所,歷魏、晉、隋、唐。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柏人城被一場特大洪水淹沒而廢,後改遷至今之堯城鎮,是為堯山縣。柏人城自戰國初期至唐天寶元年的漫長歲月,是其鼎盛繁榮的歷史時期。因其廢於洪水,所以淤積於地下的遺蹟、遺物沒有遭受大的破壞,是研究、考證趙國古代城市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

    按史書記載,柏人城自春秋時期晉文公於公元前624年建城算起,至唐天寶元年被淹城廢為止,一直以著名的繁華古城存在了1300餘年。此後,其又經1200餘年的風雨,成為今天的柏人城遺址。經過考古部門的勘探與發掘,其雄偉的夯土城牆輪廓已然展露崢嶸,展示著古城當年的繁榮和輝煌,講述著2600多年來發生在這裡的歷史往事及其曾經的特殊地位。

    事實上,河北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遺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陽原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張家口陽原縣,以其約200萬年的人類歷史、世界罕見的160多處舊石器遺址、連綿不斷的歷史文化和舉世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聞名於世,是目前唯一能與東非奧杜維峽谷媲美、對「非洲單一起源論」提出挑戰的世界級人類文化寶庫,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平山中山國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北,平山縣、靈壽縣交界處,大部分在平山縣境內。中山國古城遺址是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由中山古城、中山王陵、軍事駐防城以及東北、西北、西南部的中山墓區組成,是一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古都遺址。

    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鮮虞部落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中山國遺址發掘出土19000餘件珍貴文物,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山國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與燕文化、趙文化一樣,是形成河北人文精神的重要根脈。

    ●黃驊海豐鎮遺址

    海豐鎮遺址位於河北省黃驊市東25公裡,分布在今羊二莊回族鎮海豐鎮村南至楊莊村之間,南北約1200米,東西約1900米,面積約超過228萬平方米。遺址所在為一中間高四周漸低的臺地,其中心最高處為一東西向土崗高出周圍地表3米左右。1986年黃驊縣博物館進行全縣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現遺址地表磚、瓦、瓷片隨處可見,斷崖上文化層連綿不絕,主要區域的文化層厚2-4米,是一處保存較好的古文化遺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肅寧縣武垣城遺址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河北肅寧縣武垣城遺址發掘日前取得階段性成果,寬約70米、深約4米的古護城河重見天日,古城牆和護城河方位基本確定。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武垣城遺址位於肅寧縣窩北鎮,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垣城始建於戰國,興盛於兩漢,廢棄於隋唐,城內文物標本多為漢代,有跨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50年燕國在此設武垣縣,漢代仍置武垣縣於此,西漢屬幽州,東漢屬冀州河間國。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武垣縣併入河間縣,此後逐漸廢棄。乾隆版《肅寧縣誌》記載,當時武垣城「去縣東南十餘裡,舊址尚存,城內瓦礫遍地,時得有字磚皆為漢年號」。

    ●懷來縣南家溝遺址

    南家溝遺址位於懷來縣桑園鎮辛窯村東南,2014年河北師範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與張家口市懷來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在此調查時,於地層剖面下部堆土中採集了少量石製品,隨後在剖面上部發現少許嵌入地層的石製品,從而確定了文化層的具體位置,並進行了記錄。2015年,又在此區域調查時對該遺址進行了小範圍的試掘,出土了豐富的石製品及動物化石。因文化遺物分布密集,出土層明確可靠,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該遺址進行主動發掘工作。

    懷來盆地位於享譽世界的泥河灣遺址公園和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之間,是更新世期間(尤其是晚更新世)古人類遷徙擴散和技術發展傳播的重要地區和通道。

    ●臨漳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的漳河岸畔。鄴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都鄴,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鄴北城南牆而建,毀於隋代。鄴北城與鄴南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

    鄴城是一個功能分區明確、結構嚴謹的城市,它首次體現了『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建設理念。鄴城遺址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一直是中外歷史界的關注點之一。鄴城遺址是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的樣本,對中國後世長安、洛陽等古城建設乃至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古都建設影響深遠。

    ●黃驊丱兮城遺址

    丱(guàn)兮城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莊回族鎮南街村西北1公裡處,東西長570米,南北寬570米。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藥,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藥,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

    因丱兮城為古鹽山名勝古蹟之一,明王翱、王士禛等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詩文。清初河間鍾堮途經楊埕水庫西南端童(花)子圈廢墟時,觸景生情詠記:丱兮城在鹽山縣東(偏北)近海。後來其他文人墨客等經此也留下了「丱兮城下水周環」、「隨臣遠覓白雲鄉」等詩篇。

    ●涿鹿黃帝城遺址

    黃帝城遺址,位於涿鹿縣礬山鎮西2公裡處。黃帝城遺址呈不規則正方形,長寬各500米,城牆系夯土築成。現存城牆高3至5米,南、西、北城牆尚在,東城牆浸於軒轅湖中。黃帝城遺址內,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夾砂泥質粗紅陶外,大部分是泥質灰陶和黑陶。器物殘件和陶鼎腿、乳狀鬲足、粗柄豆櫪等,到處都可揀到,有時還可揀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鑿、石紡輪、石環等。

    涿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龍圖騰的誕生地、全球中華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根據《中國上古史演義》裡說,「千古文明開涿鹿」。一部記載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黃帝戰蚩尤」開篇寫起的。向前追溯5000年,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在今涿鹿一帶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文化活動。

    ●康保西土城遺址

    西土城城址位於康保縣西南二號卜鄉,距離康保縣城約46公裡,是一處遼金時期大型遺址。金代存在時期為1115年-1234年,據此推算,西土城遺址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

    康保西土城是目前所知張家口壩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較高的遼金時期古城址,從軍事防禦角度考察,西土城古城屬於金後期金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朝後期西北路段金長城防禦體系的核心。

    ●邢窯遺址

    邢窯是中國古代的制瓷窯場,以燒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稱謂。邢窯遺址位於河北省內邱、臨城兩縣境內,分布在京廣鐵路及107國道以西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內邱馮唐以北約30公裡的狹長地帶內,面積約300餘平方公裡。1996年11月20日,邢窯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新聞網綜合,編輯趙耀光)

相關焦點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2010年5月25日,鄂爾多斯古生物化石愛好者蒙古族小夥子——古日扎布漫步在烏蘭木倫河景觀河段,他順著河的下遊向上遊走著,踩在軟軟的沙地上,望著正在隆隆作響的施工機械,他思緒萬千,如果能在這些土層裡發現古生物化石,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在他的家鄉鄂託克前旗北部就有許多這樣的化石。
  • 死亡之城:考古學家去哈巴拉古城堡考察發掘,從此讓它重見天日!
    死亡之城:考古學家去哈巴拉古城堡考察發掘,從此讓它重見天日!印度的「死亡之城」是一處古文明的遺址。1920年,一個印度的考古學家來到哈巴拉古城堡考察發掘,從此揭開了「死亡之城」重見天日的序幕。1922年,印度的考古學家們又在哈巴拉古城堡附近發掘出來了一座更宏偉的古城遺址,這便是「死亡之城」。這兩座古城埋葬著一個偉大的古代文明,人們把它叫做「哈巴拉文明」。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雖然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可是城區的面貌還能夠看得出來。它的西側是一個衛城,那裡有裝糧食用的穀倉、餐廳和一些公共設施,還有一個露天的大浴池,旁邊有一組平頂的房屋和環形的走廊。
  • 三星堆遺址時隔34年再啟發掘,專家:當時不敢再挖
    01、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的重啟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它是1929年時就發現的,然而它的發掘過程卻異常艱難,經常出現停滯,歷經100年左右,我們仍然沒有窺得它的全貌。在2020年召開的諮詢會上,終於透露了三星堆遺址再啟發掘的消息,遺址「1、2號祭祀坑」的信息已經基本摸清,為下一步發掘新發現「祭祀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2013年10月-2014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中心東華門附近發現城牆、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溝、灰坑、灰溝、池塘等漢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時期文化遺存、遺蹟,大量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錢幣等接連湧現。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 湘西土司王城遺址現古墓群
    考古專家認為,發掘出土的永順土司王故都——老司城遺址堪稱「中國的馬丘比丘」和「東方龐貝古城」。  >>發 掘  新發現遺址20多處  始建於公元1135年的老司城遺址四周是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坐落於靈溪河畔的谷地。從1995年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和湘西州文物部門對老司城遺址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2010年5月開始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解說】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13年到2019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成都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的東華門遺址開展了長期的考古工作。8月5日,記者來到成都東華門遺址進行探訪,此時現場依然在進行著忙碌的發掘工作。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建恩說,「對這些新成果加以梳理和研究,在考古學上一定會有新貢獻,特別是將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與神木市石峁石城遺址加以對比研究,或許會有突破性進展。」
  • 良渚水稻田遺址試掘發現八十個清晰的牛腳印
    如果說良渚古城遺址是一座比故宮大十倍的宮殿,那麼作為古城外城一部分的茅山遺址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落。  2009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對茅山遺址開始正式發掘。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丁品已在那裡守了近2年。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之後因考古工作的持續開展,研究也隨著資料的增加而逐步向前推進,特別是自2012年的系統性發掘開始以來,作為發掘者,我們及時地在各專業期刊及媒體上向學界及社會公布最新的發掘收穫,目前發表簡報4篇,研究論文22篇。
  • 成都東華門遺址古為兵家必爭地 曾淪為乞丐聚集地
    公元前311年,秦徵服古蜀、張儀到蜀地築大城、少城。「大城」就是從秦代確定的城市中心,其大致範圍,南邊的城門「江橋門」在現在的紅照壁到錦江賓館的區域,最北大約在現如今的羊市街,西到東城根街,東到太升南路。後成都以此為圓心,向外四面擴展。  在天府廣場片區東華門一帶發掘出的漢代至清代文化遺存,8月18日被正式命名為「東華門遺址」。
  • 瓜州鎖陽城遺址完成申遺考古勘探(圖)
    為更加深入細緻地了解鎖陽城遺址的準確建造年代、遺存性質與形制,推動鎖陽城遺址申遺工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聯合組隊、歷時4個多月對鎖陽城遺址進行的申遺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近日結束。考古專家此次考古發現的鎖陽城「羊馬城不養馬」的怪現象,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100周年
    30年代,考古人員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深入發掘,尋找古人類遺骸。為紀念周口店遺址發現100周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用將近3年時間完成了周口店遺址第1號地點「猿人洞」的保護工程,並將於今年6月初亮相。「北京人」遺址將以嶄新的容貌,向人們講述百年滄桑。1918年2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北京得到了一包帶著紅色黏土的骨骼碎片化石。送他這份禮物的,是一位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化學家。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很多人都曾好奇過這樣的問題。學術界比較認同的是:人類起源地是東非奧杜維峽谷。但河北陽原縣東部的小村莊泥河灣卻對這一定論發起了挑戰,一代代考古人在這裡追尋,他們的發現和研究表明——人類不僅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 三星堆遺址外8公裡再現重要遺址 為周邊一重要聚落
    專家認為,聯合遺址應該是三星堆古城遺址周邊一重要聚落。  面積約1.7萬平方米  涵蓋了近5000年區域發展史  聯合遺址位於廣漢市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面積約17000平方米。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青島大珠山遺址發掘續 萬年前人們疑在這裡吃烤肉
    「這次考古驚喜連連,我們還發掘出幾塊帶有烤痕的鹿角化石,由此懷疑當時的人類可能已會保存並使用天然火燒烤食物。」考古專家說,「大珠山遺址」是青島地區首次挖掘出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遺址,是山東省乃至整個沿海地區舊石器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將青島歷史推進到至少一萬年前,甚至有可能是3萬年前。
  •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調查:中國南方的「故宮」
    2010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永順縣政府委託,並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第三次對老司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新發現土司時期遺址20多處。10月29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湖南省副省長郭開朗等對考古現場進行了考察。一個神秘的土司王朝也正在浮出水面。一時間,100多家媒體湧向永順。
  • 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河北省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說:「當時,這裡地處湖泊邊緣,在淺水沼澤的環境下形成了較厚的淤泥,淤泥下部為細沙層。當大象在這裡喝水覓食時,淤泥被踐踏,同時影響了底部的細沙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