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城概述(多圖)

2021-01-09 騰訊網

古代稱首都為都城、國都、京、京城、京師、京都等,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除了北京之外,我們還有四個著名的城市也是古都,西安、南京、洛陽和開封,這就是中國的五大古都,如果再加上杭州和安陽,則稱為中國的七大古都。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到1911年清王朝壽終正寢,在長達2132年的時間裡,有數百個王朝,同時有其各自的都城。小編整理如下。

一、夏朝

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據《世本.居篇》記載,夏朝建立者大禹在陽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溝池、宮室臺榭和監獄,還駐紮著軍隊。夏的都城曾經多次遷徙,前後有10次之多,先後在今天的山西夏縣與河南登封、偃師、禹州、濟源、濮陽、鞏縣、陳留等地建立過都城。

二、商代

商是我國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都城一直遷移不定,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夏以前,從祖先契到湯遷徙八次;滅夏以後,遷徙五次。《竹書紀年》記載的商朝滅夏以後五次遷都的年代和地點是:仲丁遷於嗷(ao) (今河南滎陽市北),河亶(tan)甲遷於相(今河南內黃縣東南),祖乙遷於庇(約在今山東省西南部),南庚遷於奄(今山東曲阜市),盤庚自奄遷於北蒙,稱之為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紀遷殷以後直到商朝滅亡,273年間不曾遷過都城。

三、周代

1.西周

統治時間為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周文王時,周滅崇國,將都城遷到豐( 今陝西長安縣西北)。武王即位後,又定都於鎬(hao) (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是周王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是政治、軍事的中心。周成王時,西周還在東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洛水北岸)營建了東都成周,以加強對東方殷故土的統治。

2.東周列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邑,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周平王東遷時尚有1200餘國,見於記載的也有140 多個。每一個諸侯國都有一個都城,一些諸侯國的都城還經常遷移,如晉國先後就曾六次遷移。

四、春秋時期

當時著名的大國都城如下:

春秋時期著名大國都城

五、戰國時期

秦國:雍涇(jing) 陽(今陝西涇陽縣境) 棟(yue)陽(今陝西臨潼縣北)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

楚國:郢陳(今河南淮陽縣)巨陽(今安徽太和縣東南) 壽春(今安徽壽縣)

齊國:臨淄

燕國:薊(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為陪都,稱下都。

韓國: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宜陽( 今河南宜陽縣西) 陽翟(zhai) (今河南禹州市)新鄭(今河南新鄭市)

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東南) 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邯鄲(今河北邯鄲市)

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

戰國七雄都城位置

 六、秦代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鹹陽作為秦的都城是從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開始的,至秦滅亡(公元前207年)為止,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卻僅存十五年。

 七、漢代

1.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存二百一十年。長安作為西漢的都城從建國開始,一直到王莽篡漢。長安一直是西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南北交通樞紐,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都市之一。

 2.東漢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劉秀依靠南陽豪強集團建立起來的。劉秀本為西漢皇族,是南陽著名的大豪強,他推翻王莽新朝,於公元25年稱帝,都洛陽。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止,東漢共歷十二帝,統治一百九十六年。

八、三國時期

三國是指繼東漢之後而出現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的歷史時期。時間從220年曹丕代漢稱帝起,至280年吳滅亡,共歷六十一年。

1.魏

魏(公元220年—265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以魏為國號,因姓曹,史又稱曹魏,都洛陽。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魏先後歷四十六年,傳五帝。

2.吳

吳(公元222年~280年) ,222年在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先後以會稽(今紹興)、曲阿(今丹陽)、吳(蘇州)、襪陵(今南京)等作為統治中心。孫權時,初期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後定都建業(今南京)。280年為西晉所滅,共歷五十九年,傳四帝。

3.漢

漢是劉備於公元221年所建,定都於成都,國號漢。263年為魏所滅,統治了四十三年,歷二帝。

九、晉代

1.西晉

晉(公元265年~316年)是司馬炎建立,鹹熙二年(265年)代魏稱帝,都洛陽,以封號晉為國名,史稱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建興四年(316年)被匈奴建立的漢國所滅,歷五十一年,傳四帝。

2.東晉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是司馬睿所建。司馬睿為司馬懿的曾孫,他於南方重建晉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東晉。共歷一百零四年,傳十一帝。

十、十六國

從304劉淵稱王起,至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部為止,在一百三十五年間,黃河流域陷入分裂狀態,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有成漢、二趙(前趙、後趙)、三秦(前秦、後秦、西秦)、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和夏,史稱十六國。

 十一、南朝

從420年劉裕代晉到589年陳亡,歷宋、齊、梁、陳四代(史稱南朝),共歷一百七十年,這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

1.劉宋

宋公元420年~479年。劉裕在元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以封號為名,史稱劉宋。強盛時統治地區,北以秦嶺黃河(今黃河稍北)與北魏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有今雲南,南與今越南椎山、林邑接壤,東、東南抵海,是南朝疆域最大的王朝。479年為南齊所取代,共歷六十年,傳八帝。

2.南齊

(公元479年~502年)是蕭道成建立的。蕭道成原是劉宋禁軍將領,後受封為齊公。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稱帝,都城建康,以封號為名稱齊,史稱南齊。統治地區與劉宋後期心同,只是北界有時變動,曾移到了文已山脈、淮河以南一帶。502年為梁所代,統治三十四年,傳七帝。

3.南梁

(公元502年~557年)是蕭衍(梁武帝)建立,都建康,國號梁,史稱蕭梁。557年為陳所代,先後統治了五十六年,傳四帝。

4.南陳

南陳(公元557年~589年)是陳霸先建立的。陳霸先於太清三年(549年)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起兵, 555年受封為陳王,557年代梁稱帝,都建康,以封號為名稱陳,史稱南陳。589年為隋所滅,先後統治了三十三年,傳五帝。

十二、北朝

北朝(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從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來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滅北齊,581年北周為隋所代,共歷一百四十多年。

1.北魏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386年即代王位,重建代國,不久改稱魏國(史稱北魏)。398年建都平城(今西天同),始稱帝。494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統治了九十多年,而以洛陽為都城統治的時間雖較平城短。

4.東魏

東魏(公元534年~550年)是由北魏分裂而成的,建都長安的,稱為西魏,建都鄴(河北臨章西南)的,史稱東魏。534年,孝武帝因不滿高歡的控制,被迫逃往關中投奔字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並迫使遷都鄴,史稱東魏。

4.西魏

西魏(公元535年~557年)是北魏孝武帝因不堪忍受高歡專權的威脅,便逃往關中投靠宇文泰而立的。後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另立元寶矩為帝,稱文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西魏。

4.北齊

北齊(公元550~-577年)是高洋(齊文宣帝)建立的。他是渤海露(今河北景縣)人,高歡次子,東魏時受封為齊王,550年代魏稱帝,建都鄴(今河北臨障西南)。

5.北周

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是字文泰之子宇文覺所建。557年宇文覺稱帝(閔帝),以其封號為國名,稱周,史稱北周,都長安。

十三、隋代

隋(公元581年~618年)是楊堅(隋文帝)建立的。581年(大定元年),楊堅廢靜帝滅北周自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589年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大業十四年(618年)隋亡,傳二帝,歷時三十八年。

十四、唐代

唐(公元618年~907年)是李淵建立的。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七歲襲封唐國公。618年李淵乘隋宋農民大起義風起雲湧之際,趁機起兵攻佔了長安,滅隋稱帝,以封號建國稱唐,都長安。907年為後粱所滅,共二十帝,歷二百九十年。

十五、五代

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至960年周亡,在黃河流域出現了五個小政權,即梁、唐、晉、漢、周,史稱後粱、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六、十國

當時黃河流域先後出現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時,南方先後出現吳、南唐、昊越、楚國、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南平),再加上北漢,統稱為十國。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後周稱帝,建立宋王朝,979年最後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

十七、宋代

1.北宋

北宋(公元960~1126年)是趙匡胤所建。趙匡胤在960年發動陳橋兵變,滅後周,即帝位,定都開封,又稱東京開封府,國號宋(史稱北宋)。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北宋滅亡,歷時一百六十七年,共傳九帝。

2.南宋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趙構是徼宗之子,欽宗之弟。當徽、欽二宗被金統治者俘北以後,趙構在江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高宗到了杭州,改地名為臨安。紹興二年(1132年)正式定都臨安。1279年為元所滅,傳九帝,歷時一百五十三年。

十八、遼代

遼實行五京(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制,其中上京是首都。

1.上京

上京臨潢府(位今內蒙自治區昭烏達盟巴林左旗)為阿保機西樓之故地。阿保機建契丹國之後,於918年(神冊三年),把西樓改為皇都。西樓即迭刺的意譯。

4.中京

中京(位於今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公社), 1004年(遼統和二十二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與宋朝籤訂檀淵之盟後,決定建立中京城。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中京建立後一直是上京的陪都。

4.東京

東京(今遼陽)。改南京為東京。

4.南京

南京(今北京)。升幽州為南京。

5.西京

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大同為西京。自此,五京並立形成。

十九、金代

金(公元1115年~1234年),阿骨打於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即帝位,改號金,定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稱上京。天興三年(1234年)金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進攻下滅亡。歷時一百二十年,共歷九帝。

1.上京

上京會寧府(位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是金代前期的首都,金初阿骨打建立。金太宗時期(公元1123年~1135年)開始大規模興建皇城。

2.中都

天德二年(1150年)三月,金海陵王命張浩、孔彥舟等人負責規劃設計,在遼舊城的基礎上,仿汴梁(南宋都城,今開封)城開始了擴建。天德四年(1152年)築成後,次年正式遷到這裡,因地點適中,即改稱中都(今北京),設府為大興府。

二十、元代

元(公元1271年~1368年)由鐵木真於1206年建立。都城最早在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並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定都大都(今北京)。自成吉思汗至順帝傳十五帝,歷時一百六十三年,從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元到1368年為明所滅,共傳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元大都

二十一、明代

明(公元1368年~1644年),朱元璋所建。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路治今南京市)並改名應天府。1368定國號明。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應天府城遷到北京,改應天府為南京,南京名稱始於此時。明傳十六帝,歷時二百七十七年。

1.應天府

應天府城是歷史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重要據點。在明之前有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在此建都。

2.順天府

明初定都應天府城,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攻下元大都後改稱北平府。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開始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宮闕建成後,正式遷都北京,並更名為京師。

從1421年至1644年,北京就一直是明朝的都城,南京成為陪都,統稱兩京,北京有的六部督察院大理寺,南京都有,統治機構一應俱全。

二十二、清代

清(公元1644年~1911年)是女真貴族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是滿清政權的前身。

1.赫圖阿拉

1616年,努爾哈赤自稱金國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政權,並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

2.遼陽

1621年遷都遼陽。

3.瀋陽

1625年又遷都至瀋陽,並改名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遷都北京後,盛京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設奉天府,故瀋陽又名「奉天」。

4.順天府

1644年(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佔領了北京,隨之遷都北京,建立起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滿漢封建統治階級的聯合政權。滿清從1644年入關至1911年滅亡,共傳十帝,歷時二百六十七年。

相關焦點

  • 中國早期都城的設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國就有都城。都城又稱「都邑」,或簡稱「都」「京」。在當今社會,都城(多稱「首都」)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通常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設都制度上,世界各國存在一都制(如法國、俄羅斯)、兩都制(如玻利維亞)、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烏地阿拉伯)之別,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著明顯差異。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還曾遷都(如哈薩克斯坦、巴西),或對不同都城進行功能上的調整(如韓國、奈及利亞)。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時期,歷代國家政權先後建造了200多座都城。所謂「早期都城」,是指早期國家階段的都邑。
  • 從古代都城規劃看城建理念
    齊故城布局發生改變作為國家政治統治中心的都城,具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性和禮儀性,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統治意志的重要體現。因此,從都城布局形態出發,可以窺見和探求統治者在城市營建方面的設計心理和規劃理念,以期由具象層面「形而下」的觀察上升到抽象層面「形而上」的研究。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都城是一個王朝的政治中心和權力中樞,宮殿、衙署又是君權和中央權力的象徵,因此都城圖在中國古代城市圖中佔的比重很大,元明以來的都城圖都具有通過誇大的宮殿比例來表現皇權至高無上的特徵。中國古代地圖反映了歷代中國的大地觀測、疆域開拓、政區劃分、江河治理、用兵作戰、城市營建、交通開闢等歷史實踐,是中國歷史的時空縮影,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 深度解讀:中國八大古都之北京的建都史,它何以成為五朝都城?
    由於北京位於華北平原,是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可以保障農作物的生長種植條件,從而為人們提供充足的糧食。再加上北京水系發達,可以大修水利,為種植和其他生產提供便利條件。另外,北京城內河湖眾多,水產品充足,也能保障人們的飲食需求。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代的城市給水 - 論文-中國水網
    關鍵詞 古代, 城市, 供水設施, 城市規劃   中圖法分類號 TU 991   收到文稿日期: 1997 年7 月15 日   古代城市供水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的生活、生產、航運、灌溉、景觀, 以及消防用水等。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青島龍湖•紫都城|顛倒眾生的MINI三房,讓膠州沸騰了!
    龍湖·紫都城89㎡樣板間實景圖地產十強龍湖,於主城核芯匠築膠州第五子——龍湖·紫都城,用剛需的面積來重新定義「改善」產品,以建面約89㎡的MINI三房戶型為人們帶來100 多m²的體驗!龍湖·紫都城89㎡樣板間實景圖在極致的面積裡,打造了客、餐、陽臺一體化,將空間利用最大化,戶型緊湊科學布局,功能區利用率高,盡顯大尺度生活空間,讓日子跌落在陽臺,美好從細碎的陽光開始,晨起於陽臺舒展身心,深吸一口鮮氧
  • (原創)都城秋穗一生的悲哀。
    (上圖:日本海是一個白堊紀隕石坑)順推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會形成島弧,島弧的內側是「高溫、低壓」變質帶;島弧的外側是「高壓、低溫」變質帶。「雙變質帶」的時空是一致的,與子虛烏有的「板塊運動」沒有關係;用「板塊運動」去研究變質巖是日本地質學家都城秋穗一生的悲哀。
  • 中國朝代更替及都城選擇竟然跟這個因素密不可分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有很多版本的順口溜,基本上都能夠把中國的歷史朝代囊括進去,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是連續的歷史,而中國朝代更替,也頗有一些規律可以研究。基本上可以說明,中國的經濟中心從西往東,從南往北再進行轉移。而中國朝代的更替,除了跟經濟有關之外,跟地理也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們就從朝代活動區域、定都、統一三方方面說一下。
  • 地圖上的中國:帶你看看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歷史
    ,我們的生活是不能離開衛星導航的,就比如繪製地圖,要靠衛星在天空中拍攝並且對地面傳輸數據,由此才有了如此精準詳細的現代地圖,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很疑惑這樣一個問題,人類上個世紀才發明了衛星,那麼我們中國古代是如何繪製出地圖的?
  • 2019上海HFE展會 |「錦江都城」帶您打開探索+之旅
    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酒店投資與特許經營展覽會(簡稱「HFE」)」於2019年11月28日完美收官。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酒店投資與特許經營展覽會「錦江都城」攜文旅「探索+」品牌新概念驚豔亮相▲每一家錦江都城酒店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在地文化特色3D智能列印的錦江都城品牌首家海外酒店,錦江都城波蘭華沙酒店在現場首次展出引投資人圍觀。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
  • 山西一座地級市,曾經是都城,2018年迎來「大轉變」
    在北魏時期 ,這裡也是北魏的都城。三國分裂,戰爭不斷,北魏一度穩定北方國家,實現統一。當時的統治者孝文帝在推行改革時,也從大同遷到洛陽。在日後的歷史發展中,這裡也是遼、金的陪都。在古代,自從長城修建好後,北方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而大同就是面對它們的第一座城市,並且大同背後的西北、河北都是國家重要城市。如果大同被攻破,境內的城市都會遭殃,所以保護大同就是保護江山。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這兩幅星象圖是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的產物。  彭雄收藏的這兩幅清嘉慶年間雙色套印《黃道中西合圖》,是兩幅古星象圖,分南北兩極,羅列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即古人最初為了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圖和文字中有阿拉伯數字、羅馬字母與中文對照。落款為「嘉慶丁卯徐朝俊識」,即公元1807年,距今有近200年歷史。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所涉領域主要包括古代社會和經濟史,前現代歷史人口學以及世界歷史的比較和跨學科研究。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有《羅馬與中國: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國》《不平等社會:從石器時代到21 世紀,人類如何應對不平等》。
  • 方舟子:象棋是印度發明的,中國古代沒大象!曹衝:我稱的是豬嗎
    事實上方舟子在中國說過的很多話,還是引起過網友們的討論的。他說的很多話,也都是有爭議的,比如,他說中國的中醫就是騙人的。甚至可以說,他是最早提出的中醫無用論者!同時,他還說象棋是印度人發明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大象的。那麼,事實真是這個樣子嗎?象棋真的是印度發明的嗎?很顯然種種事跡,都表明象棋就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 中國古代四大吉祥物:龍、鳳、龜、麒麟
    龍龍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瑞獸,因為古代天子稱為天龍血脈,現在我們也自稱龍的傳人,可見龍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動物。鳳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中之王,其實鳳凰是分雌雄的,雄的名鳳,雌的為凰,合在一起時叫鳳凰。相傳在很久以前,鳳和凰形影不離,齊飛齊棲,所以有「鳳求凰」、「鳳凰于飛」這些象徵愛情和夫妻和諧的詞語。當然鳳和龍一樣,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也不得而知。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