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預計2020年全球有宗教信仰將接近90%

2020-12-06 199IT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現在的世界人口比四十年前更加信仰化,而且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同時全球範圍內,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可能持續下降。

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在麻薩諸塞州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rdon 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做了題為「全球背景下的基督教,1970-2010年,」的研究報告表明,世界宗教人口所佔百分比不斷增加。

1970年,世界上近80%的人口宣稱有宗教信仰,到2010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88%左右,預計2020年將接近90%。報告指出,宗教人口比例的持續增長較大程度上歸結於中國宗教的持續回潮。

由於東歐和中國的共產主義通知,1970年,世界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人群佔世界總人口的19.2%。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大量的非宗教人群又歸回其宗教信仰中。

根據該報告的預測,因為佛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在中國的復興與基督教在東歐的持續發展,到2020年,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將繼續下降。

「如果該趨勢一直持續下去,到2020年,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所佔世界人口比例將比2010年的比例更小,」 該報告表明,「雖然在西方國家,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數量不斷上升,但中國日前多種宗教的增長,必將促進未來宗教人口比例的持續增長。」

報告稱,當前宗教人口中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導,預計未來這一趨勢將繼續延續下去;1970年這兩大宗教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8.8%,但到2020年有可能達到57.2%。該研究還預測,到2020年世界將有26億基督徒。

同時,未來十年內增長最快的宗教將是巴哈伊斯教,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其次伊斯蘭教,以1.6%的速度增長;其他宗教的增長速度分別:錫克教1.4%、耆那教1.3%、基督教1.2%、印度教1.2%,這些的宗教的增長都大於世界人口1.1%的增長速度。

研究還發現,由於北半球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一系列世界宗教的接收地,北半球國家的信仰也將呈現多樣化;但在南半球國家主要是單一宗教的增長,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其宗教多樣性趨勢將減少。

該報告預測,二十世紀南半球國家基督教人口的巨大變化也會持續到未來。1970年,41.3%的基督徒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預計在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64.7%。

在1970年和2020年之間,南半球國家基督徒人口的增長將十分迅速。但在同一時期內,北半球國家基督教人口的百分比以「驚人的速度下降」,這主要是因為許多歐洲國家的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齡化所致。報告也指出,該變化也反映教宗方濟當選一事上,他成為羅馬天主教歷史上的首位拉丁裔教皇。

相關焦點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據最新報導,該機構又於2014年底對65個國家的6萬多人作了同樣的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的人不回答。因為兩次調查的時間、方法和數據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取其平均數,則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7%的人口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
  • 蓋洛普宗教信仰民調:中國最少信教 無神論者達61%
    美國接受訪問人員中只有56%的人表示他們有宗教信仰。然而,WIN /蓋洛普的簡·馬克·勒格爾(Jean-Marc Leger)稱,全球範圍內與宗教有關的巨大人口數目將會保持。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勒格爾說,「宗教繼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主宰,並且我們看到視自己為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總數其實比較高。
  • 年度盤點| 2018年全球基督教十大頭條
    有數據說在朝鮮的勞改營中,有5萬至7萬基督徒正在受難。 「敞開的門」表示,全球趨勢顯示基督徒受虐待情況更加惡化,登記有案的謀殺案2016年降到1,207件,但2017年卻提高到3,066件。該機構指出,現在平均每12名基督徒就有1人住在認定基督教為非法,或被禁、要受罰的地區。
  • 科學家基督教信仰調查
    2、諾貝爾獎得主信仰基督教  諾貝爾獎得主大多出自西方基督教國家,絕大多數人有宗教信仰,有的有宗教身份甚至是宗教職業者。在639名(截止96年)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們主要是來自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
  • 宗教統治的方式,有什麼動因和局限性?基督教教義為何適應非洲?
    甚至在幾乎沒有中心的印度教世界,宗教權威也嘗試把託體僧群體超凡脫俗者一帶入以神廟為基334地的宗教實踐,儘管他們有時不成功。西方世界的蠶食和侵略性鄰邦的威脅驅使東南亞和遠東的統治者建立更統一和可控制的宗教政權。佛教世界的國王們總是不定期地「清洗」寺院。但是,在泰國、緬甸和德川幕府的日本,在1760年以後的100年裡,這種「清洗往往有指導和控制教徒的新的企圖。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基督教在英國建立了自己的時代。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2010年估計,中國內地18.2%的居民信仰佛教,5.1%信仰基督教,1.8%信仰伊斯蘭教,21.9%屬於各種民間信仰,0.8%信仰道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52.2%不信教(準確地說,是不歸屬於任何教會組織)。
  • 淺析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原因——尚九玉
    法國科學史家康德利的研究表明:法國巴黎科學院自1666年成立之後的兩個世紀裡,當選該院院士的92個外國人幾乎全部信仰宗教,其中16人是天主教徒,71人是基督教新教教徒,其餘5人信仰猶太教或不確定。在這些科學家身上,對科學的獻身與對神聖的嚮往並存,對理性的推崇與對上帝的皈依合一。科學家為什麼會信仰宗教呢?其原因是複雜的,涉及認識論、科學自身的局限性和負面影響、科學家的生活環境等等方面。
  • 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道教的人數都沒有到億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即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
  • 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又如,2007年5月12日,趙鏞基在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大學院演講時,表示說:「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佛教有佛教特有的『啟示』,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啟示,我們要承認其方法上的差別相互對話,因宗教不同而相爭,是違反慈悲與愛的原理。」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據2014年的社會統計調查,全球總人口72億746萬,而廣義的基督徒就達到了驚人的23億7561.9萬,約佔據世界總人口的三成。而韓國則早在上世紀由一個儒釋道國家被完全改宗成了個基督教國家。基督教進入朝鮮半島在二戰期間,作為傳統儒釋道國家的韓國主要是以儒教和佛教為主,而二戰結束至今的不足百年時間裡,基督教就幾乎主導了多數韓國人的精神世界。
  • 【深度】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又如,2007年5月12日,趙鏞基在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大學院演講時,表示說:「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佛教有佛教特有的『啟示』,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啟示,我們要承認其方法上的差別相互對話,因宗教不同而相爭,是違反慈悲與愛的原理。」
  • 基督教人類學導論(二)原文載於《宗教人類學》第五輯
    這個命題對基督教的關鍵概念有重大影響。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對基督教特性的命題最有力的闡述,儘管冗長,但卻很有影響。黑格爾對於宗教歷史的興趣發展出了古典、尤指希臘宗教[1]和猶太-基督教傳統之間的結構差異(對立)。這種差異的許多方面取決於兩種宗教形式的不同:一種宗教的神就在世界中,而另一種的神本質上被認為屬於一個超驗的、更好的世界,它完全不能與我們這個時間與空間組成的世界相比較。
  • 愛因斯坦與牛頓是真的晚年才開始宗教信仰?
    牛頓是位貨真價實的基督教徒,但愛因斯坦沒有宗教信仰,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而且當年拒絕了以色列總統職位的邀請,如果愛因斯坦要信教的話,也只會信仰猶太教,而不是基督教,愛因斯坦生前就多次說過,他不信人格化的神,更不會信某個特地的人格化的神。
  • 研究發現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雯)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排放量會回升。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已於11日發表在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誌上。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新華社發2020年1月24日,大批伊拉克人在首都巴格達舉行抗議示威,要求美軍撤離伊拉克。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當天呼籲採用一切和平方式敦促美軍撤離。新華社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暴力執法致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由此引發的抗議活動在美國紐約進行。圖為2020年6月13日,抗議人群通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認為:「任何宗教的異端和極端教派,都可能會有極端行為。但遏制異端教派最好辦法,是扶植正統的宗教,以大抑小,單靠行政力量,事倍功半。如果連正統宗教也打壓,那麼等於替異端教派張目。」浙江一位基督教會牧師告訴福音時報,他對「打擊邪教刻不容緩」的政策表示欣賞:這對合法登記的教會來說是有益的;同時他也稍有擔心:這或將影響到一些基督教的聚會點。
  • 福音時報 · 2020年年終回顧 -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2020年已成為歷史,2021年正向我們走來。回首過去這一年,一場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席捲全球,並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在回顧中國基督教這一年的大事記時,發現似乎處處都離不開疫情的影子,而我們目前並不知曉,它的影響將會延續到何時、範圍有多廣。
  • 基督教有著怎樣的社會發展?在早期的英國,基督教影響甚深
    我們且來看早期英國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它很少遵循直線路線: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發展出不同的信仰和教義。這一點在羅馬時代的英國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時代最為明顯。在五個世紀裡,英國的宗教文化從一個異教徒的崇拜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