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吸收希臘學問的先驅

2021-01-08 87不漏

中世紀初期的西洋醫學,遺留下這些遺產的蹤跡。如聖加倫修道院的《Vade mecum(醫學的指導手冊)》所示,在文章的各個角落以及譯文當中,即便表現方式生硬笨拙,言及權威人士之際,以及處置方面的醫學解說,這些部分都看出希臘醫學的影響力。對於古希臘羅馬的憧憬,加上(縱使已經被徹底扭曲了)印象深刻的古籍,才能遺留下痕跡。

在憧憬與追憶之下,希臘學問未來的「承襲態勢」幾乎已在西方拉丁世界奠定下基礎。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加洛琳王朝在歐洲中心被視為正統,但在其他地區卻未必如此。南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因其地理面及歷史面的關係,除了說拉丁語的基督教徒,另有猶太教徒以及說希臘語以希臘文化為根基的人,屬於眾多社群錯雜,多元文化這一概念的發源地。

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在地中海東部存續,當時以拜佔庭的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屬於希臘語文化圈的羅馬帝國,庇護學者,守護著希波克拉底及蓋倫這些古希臘醫學家的遺產,包含特拉勒斯的亞歷山大(約525-605年左右,希臘的醫師)以及特歐菲爾·普羅多斯帕達裡歐斯(610-641年)在內的拜佔庭帝國醫學家,讓這些遺產的內容更加充實,並且進一步發展。

在伊斯蘭文化出現之前,新興伊斯蘭教徒們飽學阿拉伯學問(尤其是天文學及醫學),當伊斯蘭教於7世紀誕生後,開始進出近東及中東,與拜佔庭帝國有所交流。於是乎,阿拉伯的學者接觸到希臘學問,並在翻譯成阿拉伯語後將希臘學問據為己有,融會貫通於自身的知識當中。因為這些知識的融合,讓阿拉伯人成為「吸收」希臘學問的先驅。

位于格拉納達的阿拉伯醫院復原圖

在這種趨勢盛行的同時,還興起了另一股潮流,跨越紅海朝西方而來。伊斯蘭教徒們逐漸進出北非,橫渡地中海,將領土拓展到西歐南方,也就是南義大利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這股潮流大約從1世紀左右持續到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為止。徵服過程長年累月,在法國於732年,查理·馬特(686-741年,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打贏了圖爾戰役後,才讓這場徵服畫上休止符。另外在西班牙由「基督教徒」掀起的收復失地運動,直到1492年攻陷格拉納達為止,持續長達數世紀的時間。

希臘、阿拉伯學問在這些東西洋各地萌芽,以阿拉伯語記載下來。另外,在安達魯斯(指在穆斯林世界的歷史中,受伊斯蘭勢力統治下,以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為主的伊比利亞半島一帶)的哥多華,有位名叫宰赫拉威的醫師兼藥劑師,於1010年左右去世。在1000年時,他著作了30卷的內科學、外科學百科辭典巨作《醫學的方法》,最終卷為外科學。後來翻譯成拉丁語後,成為西洋中世紀的第一本外科學總論。在《醫學的方法》中,可見阿拉伯外科醫生的處置能力相當紮實。宰赫拉威描寫了各種手術,諸如燒灼術、塗抹腐蝕劑後組織的破壞與其效果(止血、去除腫瘤等等)、膿瘍及腫瘤的切開術、穿刺、眼睛手術、結石摘除、疝氣手術、產科學、傷口治療(尤其是在戰爭中受傷)、切斷術、骨折後的恢復等等。他結合了中世紀伊斯蘭與希臘的外科教育,也是他將外科手術中必備的解剖學重要性流傳於世。

雖然在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衝突此起彼落,但也會產生交流。從11至12世紀左右開始,在歐洲的西南部,使用拉丁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的知識分子便會相互交流,討論過程中,透過希臘、阿拉伯語的學術書翻譯成拉丁語的模式來實現。

其次,在希臘學問的傳達方面,起始於西方的拉丁世界。依照不同的場所和狀況,會採取不同的模式,若依照地理面的觀點來看,通常以南義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地區為中心。為了化繁為簡,先針對羅馬帝國瓦解後,曾為西哥德王國首都,西班牙卡斯提爾王國的中心都市託利多說起。

託利多同時存在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莫扎拉布(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時,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徒),屬於文化的中心,十分繁榮興盛。基督教徒於1085年收復託利多後,居住在託利多的眾多知識分子,才開始得以自由閱覽收藏於圖書館內的希臘、阿拉伯科學書籍。

出身於倫巴第大區克雷莫納的義大利人傑拉德,便是其中之一。1187年去世的傑拉德曾為託利多主教座堂的主教座堂參事會員,身為翻譯組的主導人物,將阿拉伯語的哲學、天文學、數學、鍊金術、醫學(多數為蓋倫的著作)等大量學術書籍翻譯成拉丁語。

在傑拉德翻譯成拉丁語的學術書籍當中,成為橫跨數世紀醫療相關人員必讀之書,就是伊本·西那的《醫學典範》。直到17世紀末正式出版為止,一再被人抄錄。作者伊本·西那為伊朗人,出生於980年,1037年去世。《醫學典範》的參考文獻包含希波克拉底、亞裡斯多德、蓋倫、迪奧斯科裡德斯等人的著作,將希臘、阿拉伯的醫學知識系統化,使當時的醫學合理化的百科全書。加上一般醫學理論的相關資訊,內容囊括了單味藥一覽表(760種)與處方集,調和藥大全也包含在內。

相關焦點

  • 希臘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歐學術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小編逐漸給大家講了大學為西歐中世紀學術復興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不止大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希臘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曾經希臘文化經過敘利亞傳播到了穆斯林世界,給阿拉伯科學和哲學帶來了黃金時代,而這時輪到西歐反過來從中受益了。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歐洲處於宗教的黑暗統治,東亞雖然出現了盛唐,但是卻很快衰落。繼任者宋朝雖然商業高度發達,但疲於應付遊牧民族的侵略。二、開放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明是吸收中西方古典文明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早期的伊斯蘭文化非常的開放和包容。正是伊斯蘭文化的包容,伊斯蘭教成為開疆拓土最多的宗教。
  • 希臘人稱希臘語為英語,土耳其語為雲南語,希臘語為阿拉伯語?
    希臘人的希臘名字是希臘語。它最初是指在塞西拉斯利亞的一個地區的居民,那裡曾住過阿基裡斯和他的跟班。這個地區和人民認為他們的名字來自海倫,丟卡利翁的兒子,大洪水的倖存者在希臘神話中,巴黎的仇人的美麗的妻子與情婦。
  • 希臘哲學是怎麼被傳播下來的?--關鍵之三:阿拉伯帝國
    這段時期被稱為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譯運動」。通過這場運動,數量龐大的希臘文獻被挖掘、翻譯和整理出來,終於免遭被毀滅的命運。(哲學與智慧喜歡跟弱者在一起,強者不需要辯論)三、基督教對哲學的「自救」年輕的阿拉伯帝國在打開大門吸收一切知識來壯大自己的時候,對面(西方)的基督教卻充滿自大、傲慢與偏見,它不僅設立宗教裁判所加緊屠戮異端分子,又九次派十字軍東徵對付穆斯林,結果只有第一次勝利。
  • 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在考察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時,吉姆·哈利利用詳細的史料介紹了伊拉克物理學家伊本·海瑟姆這樣的人物,海瑟姆在培根之前半個多世紀就採用了現代科學方法,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誕生在阿拉伯國家,波斯博學家阿布·拉漢·阿爾-比魯尼可與李奧納多·達·文西相媲美。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將希臘哲學的原本從兩河流域經過敘利亞,一直傳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轉運希臘哲學的基地。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開啟一段塵封的阿拉伯科學發展史——讀吉姆·哈利利的《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但是他想要介紹的並不是一段伊斯蘭文明史,而是阿拉伯科學史,並且對「阿拉伯科學」下了精確的定義:並非「阿拉伯人的科學」,「從事這些科學活動的人是阿拔斯王朝治下的人,他們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或者是深感有必要用阿拉伯語這一中世紀時期世界通行的科學語言寫作科學論著」。這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定義。眾所周知,現今的阿拉伯世界指的是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統一使用阿拉伯語的國家。
  • 希臘媒體:阿拉伯世界選擇信任中國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希臘媒體:阿拉伯世界選擇信任中國希臘「現代外交」網站8月1日文章,原題:阿中合作論壇——艱難時期的關鍵決定 阿拉伯-中國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於日前舉行。由於全球衛生局勢不穩定,會議採用視頻方式。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波愛修是連接古代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的橋梁,他對古代的波菲利關於普遍與個別的問題作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視多樣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是中世紀唯名論的先驅(見唯名論與實在論)。愛留根納是一個披著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他主張"否定的神學",與正統的基督教神學觀相左。愛留根納認為統一的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反之,愈是多樣性的東西則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實。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到4世紀(330年),帝國的首都已經東移到連結希臘與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官方語言也從拉丁語變成希臘語。而希臘直到19世紀都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之外,一直屬於東方,而不是西方。在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同樣也屬於地中海文化圈,與歐陸之間有高山(庇里牛斯山脈)的阻隔。所以歐陸對羅馬帝國的貢獻,基本只有萊因河以西的高盧,其大部分為現代的法國。
  • 深度解析:為什麼古埃及語只被阿拉伯同化,卻沒被希臘羅馬同化
    第七個是阿拉伯阿拉伯這個從貧瘠沙漠中崛起的帝國,自建立後就向外極速擴張,於公元642年吞併拜佔庭治下的埃及,自此埃及開始了阿拉伯化,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直至阿拉伯語完全取代希臘語和科普特語成為埃及的主流語言,古埃及的最後一點痕跡蕩然無存,埃及徹底變成了阿拉伯人的埃及,直到現在埃及仍然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 為什麼有關中世紀的所有的電影都顯得暗淡無光呢?
    在歷史上,歐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破爛的灰色衣服和深色的過濾處理實際上,中世紀人們的打扮:貴族們穿著繡花的衣服。農民穿的是簡化的衣服。另外,中世紀建築也經常被裝飾或豐富多彩,尤其是教堂。好萊塢電影的教堂:陰冷,死灰,無生氣但在10世紀,前往希臘的俄羅斯人描述了他們所看到的教堂,如下所示:「然後我們去了希臘,希臘人帶領我們來到了敬拜上帝的大廈,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在天堂還是在地上。
  • 希臘外長呼籲阿拉伯國家說服薩達姆與國際社會合作
    希臘外長呼籲阿拉伯國家說服薩達姆與國際社會合作   新華網貝魯特2月4日電(記者 黃靈)正在這裡訪問的希臘外長帕潘德裡歐4日說,歐盟希望阿拉伯國家能夠說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與國際社會合作,以避免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 巔峰時期的阿拉伯文明有多麼強大,現在很難想像
    阿拉伯文明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能非常陌生,我們時常提及最多的是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只是阿拉伯人把這種計數的方法傳到了歐洲,被世界所熟知。其實我們中國的造紙術也是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對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
  • 鍊金術士的黃金和永恆的生命:中世紀鍊金術的秘密
    古代和中世紀鍊金術士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創造黃金和長生不老藥的方法。不幸的是,對他們和牛頓來說,鍊金術一直籠罩在秘密和神秘之中,特別是在中世紀時期。鍊金術士們一再為這個秘密辯護,聲稱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不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知道這些驚人的知識,而這些人可能會利用這些知識謀取邪惡的利益。鍊金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牛頓之前2000年的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中世紀後期西歐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地處巴爾幹半島的拜佔庭帝國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沒有受到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他們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科學文化遺產,而且大量吸取了埃及、印度和中國的科學文化。十字軍遠徵促進了東西方交流,許多用阿拉伯文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著作以及東方的技術成就,都在這個時期傳入西歐。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到4世紀(330年),帝國的首都已經東移到連結希臘與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官方語言也從拉丁語變成希臘語。而希臘直到19世紀都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之外,一直屬於東方,而不是西方。在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同樣也屬於地中海文化圈,與歐陸之間有高山(庇里牛斯山脈)的阻隔。所以歐陸對羅馬帝國的貢獻,基本只有萊因河以西的高盧,其大部分為現代的法國。
  • 我們最熟知的阿拉伯數字 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nbsp&nbsp&nbsp&nbsp我們都知道,數學計算的基礎是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離開這些數字,我們無法進行計算。其實數字的由來,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這就是阿拉伯數字的由來。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話放在如今西方某些媒體所倡導的「去中國化」的背景之下,說不出的諷刺。當今世界早已融為一個整體,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任何一種想要將中國孤立在世界之外的思潮,都註定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