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初期的西洋醫學,遺留下這些遺產的蹤跡。如聖加倫修道院的《Vade mecum(醫學的指導手冊)》所示,在文章的各個角落以及譯文當中,即便表現方式生硬笨拙,言及權威人士之際,以及處置方面的醫學解說,這些部分都看出希臘醫學的影響力。對於古希臘羅馬的憧憬,加上(縱使已經被徹底扭曲了)印象深刻的古籍,才能遺留下痕跡。
在憧憬與追憶之下,希臘學問未來的「承襲態勢」幾乎已在西方拉丁世界奠定下基礎。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加洛琳王朝在歐洲中心被視為正統,但在其他地區卻未必如此。南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因其地理面及歷史面的關係,除了說拉丁語的基督教徒,另有猶太教徒以及說希臘語以希臘文化為根基的人,屬於眾多社群錯雜,多元文化這一概念的發源地。
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在地中海東部存續,當時以拜佔庭的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屬於希臘語文化圈的羅馬帝國,庇護學者,守護著希波克拉底及蓋倫這些古希臘醫學家的遺產,包含特拉勒斯的亞歷山大(約525-605年左右,希臘的醫師)以及特歐菲爾·普羅多斯帕達裡歐斯(610-641年)在內的拜佔庭帝國醫學家,讓這些遺產的內容更加充實,並且進一步發展。
在伊斯蘭文化出現之前,新興伊斯蘭教徒們飽學阿拉伯學問(尤其是天文學及醫學),當伊斯蘭教於7世紀誕生後,開始進出近東及中東,與拜佔庭帝國有所交流。於是乎,阿拉伯的學者接觸到希臘學問,並在翻譯成阿拉伯語後將希臘學問據為己有,融會貫通於自身的知識當中。因為這些知識的融合,讓阿拉伯人成為「吸收」希臘學問的先驅。
在這種趨勢盛行的同時,還興起了另一股潮流,跨越紅海朝西方而來。伊斯蘭教徒們逐漸進出北非,橫渡地中海,將領土拓展到西歐南方,也就是南義大利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這股潮流大約從1世紀左右持續到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為止。徵服過程長年累月,在法國於732年,查理·馬特(686-741年,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打贏了圖爾戰役後,才讓這場徵服畫上休止符。另外在西班牙由「基督教徒」掀起的收復失地運動,直到1492年攻陷格拉納達為止,持續長達數世紀的時間。
希臘、阿拉伯學問在這些東西洋各地萌芽,以阿拉伯語記載下來。另外,在安達魯斯(指在穆斯林世界的歷史中,受伊斯蘭勢力統治下,以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為主的伊比利亞半島一帶)的哥多華,有位名叫宰赫拉威的醫師兼藥劑師,於1010年左右去世。在1000年時,他著作了30卷的內科學、外科學百科辭典巨作《醫學的方法》,最終卷為外科學。後來翻譯成拉丁語後,成為西洋中世紀的第一本外科學總論。在《醫學的方法》中,可見阿拉伯外科醫生的處置能力相當紮實。宰赫拉威描寫了各種手術,諸如燒灼術、塗抹腐蝕劑後組織的破壞與其效果(止血、去除腫瘤等等)、膿瘍及腫瘤的切開術、穿刺、眼睛手術、結石摘除、疝氣手術、產科學、傷口治療(尤其是在戰爭中受傷)、切斷術、骨折後的恢復等等。他結合了中世紀伊斯蘭與希臘的外科教育,也是他將外科手術中必備的解剖學重要性流傳於世。
雖然在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衝突此起彼落,但也會產生交流。從11至12世紀左右開始,在歐洲的西南部,使用拉丁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的知識分子便會相互交流,討論過程中,透過希臘、阿拉伯語的學術書翻譯成拉丁語的模式來實現。
其次,在希臘學問的傳達方面,起始於西方的拉丁世界。依照不同的場所和狀況,會採取不同的模式,若依照地理面的觀點來看,通常以南義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地區為中心。為了化繁為簡,先針對羅馬帝國瓦解後,曾為西哥德王國首都,西班牙卡斯提爾王國的中心都市託利多說起。
託利多同時存在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莫扎拉布(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時,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徒),屬於文化的中心,十分繁榮興盛。基督教徒於1085年收復託利多後,居住在託利多的眾多知識分子,才開始得以自由閱覽收藏於圖書館內的希臘、阿拉伯科學書籍。
出身於倫巴第大區克雷莫納的義大利人傑拉德,便是其中之一。1187年去世的傑拉德曾為託利多主教座堂的主教座堂參事會員,身為翻譯組的主導人物,將阿拉伯語的哲學、天文學、數學、鍊金術、醫學(多數為蓋倫的著作)等大量學術書籍翻譯成拉丁語。
在傑拉德翻譯成拉丁語的學術書籍當中,成為橫跨數世紀醫療相關人員必讀之書,就是伊本·西那的《醫學典範》。直到17世紀末正式出版為止,一再被人抄錄。作者伊本·西那為伊朗人,出生於980年,1037年去世。《醫學典範》的參考文獻包含希波克拉底、亞裡斯多德、蓋倫、迪奧斯科裡德斯等人的著作,將希臘、阿拉伯的醫學知識系統化,使當時的醫學合理化的百科全書。加上一般醫學理論的相關資訊,內容囊括了單味藥一覽表(760種)與處方集,調和藥大全也包含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