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的完善
15世紀和16世紀,因大航海而成為當時歐洲國際都會和製圖中心的裡斯本,是歐洲各色人等尋求名利、各國搜集海外情報的場所。葡萄牙則為了壟斷航海貿易而嚴格限制地圖的外流。1502年,義大利費拉拉公爵的代表康蒂諾將一幅世界地圖從裡斯本走私到義大利。這幅以康蒂諾名字命名的世界地圖,全面反映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洋和新大陸的探險成果。其中非洲大陸和印度洋北岸的輪廓以及大西洋中的島嶼繪製得較為準確,而東南亞和東亞的海岸輪廓卻表現得較為失真,這表現了當時葡萄牙人在亞洲的探險邊界。該圖是最早標繪出非洲和巴西兩地天文觀測緯度的世界地圖,反映了歐洲航海圖繪製技術的巨大進步。不過,此圖未能繪出尚未被探索的美洲西海岸,因而也未能將新大陸與亞洲明確區分開來。
1519年,西班牙國王派遣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船隊向西穿越大西洋尋找通往香料群島的新航路,船隊發現了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並通過了麥哲倫海峽。隨後麥哲倫船隊穿越由其命名的大洋「太平洋」,於1521年經馬裡亞納群島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因介入土著內訌而喪命,其船隊則繼續西行,並於1521年11月6日登上香料群島進行貿易。此後,麥哲倫的船隊橫穿印度洋到達好望角,最終於1522年回到西班牙的塞維亞港,實現了首次環球航行。
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證實了「地圓說」,發現了太平洋,開闢了新航線,也推動了世界地圖的進一步完善和美洲地圖的繪製。從1517年開始,葡萄牙製圖學家裡貝羅進入西班牙王國貿易局掌理地圖,並主持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分割全球的《薩拉戈薩條約》的談判。從1526年起,他在塞維亞繪製了多幅「皇家海圖」,而1529年繪製的《裡貝羅世界地圖》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幅。該圖是根據之前的皇家海圖和麥哲倫、艾爾卡諾船隊環球航行及戈麥斯1525年北美探險的新資料繪製而成的,較為準確地繪出了五大洲尤其是南美洲的輪廓,標繪了他參與制定的《薩拉戈薩條約》所規定的西葡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不過,該圖所繪製的北美洲並不完整,印度次大陸的比例偏小,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仍未被繪出,它所反映的世界仍不完整。
《裡貝羅世界地圖》(1529年),由葡萄牙製圖學家裡貝羅根據西班牙皇家海圖和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及戈麥斯北美探險的新資料繪製而成,較為準確的繪出五大洲尤其是中南美洲的輪廓,首次將北美海岸繪成連續形態,並繪出太平洋輪廓,用玫瑰羅盤及其放射線構成的航路突出表現了麥哲倫船隊所發現的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航路和橫渡印度洋的航路
16世紀30年代以來,探索時代的地理大發現成果在歐洲廣泛傳播,推動了歐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迅速發展與更新。歐洲的地理學家和製圖學家極其關注各國探險家帶回的地理信息,並不斷地探索如何在地圖上更為精確地描繪世界。在此背景下,各種投影和圖式的世界地圖便應運而生。這其中有法國地圖學家芬內採用「對稱心形投影」繪製的以南北兩極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法國地圖學家羅茨繪製的兩半球圖式的世界地圖以及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
「墨卡託世界地圖」的圖名是《適用於航海的最新精確世界地圖》,表明該圖是一幅根據最新的地理大發現的成果繪製而成的世界地圖,其目的是糾正之前航海圖中的畫法,以使其更好地為航海者所用。全圖由墨卡託雕刻於18塊木板之上,拼接為202釐米×124釐米的圖版。墨卡託在圖中採用了他所創立的「墨卡託投影法」,即「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法」,使得圖上所有經緯線在任何位置都垂直相交,從而把世界地圖繪製成長方形。這種投影法可以在圖上表現任兩點間的方位和距離,南北極地區被平鋪成與赤道相同的度數。水手們按圖中的羅盤線徑直航行即可達到目的地,對航海極為有利,因此該圖及其投影法成為託勒密之後的地圖學上最為重要的成就。「墨卡託世界地圖」上還附有大量的說明文字、圖例和裝飾,其說明文字闡釋了「墨卡託投影法」的原理和世界地理知識。可以說「墨卡託世界地圖」是一幅16世紀的百科全書式的集大成之作。由於繪製精確,便於航海,該圖對16世紀末期以後的航海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瑞士巴塞爾大學圖書館藏《墨卡託世界地圖》(1569年)
結語
15世紀到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一起改變著歐洲,進而改變了世界。直觀反映了歐洲人的世界知識和觀念的世界地圖,在航海實踐、知識革命、觀念革新、繪製技術進步和印刷術改良等因素的驅動下,發生著急劇的改變。雕版刻印的紙本取代了手繪羊皮卷,成為地圖的主要載體,具有同一體例的地圖集開始大量出現。在繪製技術方面,實測和觀測數據取代了宗教文獻和神學觀念,成為繪製地圖的基礎,各種投影、經緯線使得歐洲地圖脫離了隨意性和示意性。在內容方面,歐洲人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中的世界輪廓日趨完整和清晰,地理要素和地圖要素不斷豐富,使其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性,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地圖從來都不是地理景觀的完全反映,而是繪圖者個人地理觀念的表達。總體來看,探索時代的歐洲人所描繪的世界地圖經歷了一個從粗疏到準確、從模糊到具體、從時空交錯到統一即時的演變。但歐洲人所繪的世界地圖上的不同區域,因依賴不同的資料而呈現出不同的準確度。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各大洲海岸線上,歐洲人所繪的地圖表現得較為精準,而其他地區,尤其是內陸地區,則繪製得較為粗疏,甚至僅繪出海岸輪廓而在內陸留出空白。這一方面表明歐洲人對世界的探索並未完成,另一方面則體現出歐洲人對異域知識具有很強的獵奇性、象徵性和裝飾性,其內容的即時性和準確性並不重要。
隨著歐洲的海外擴張,歐洲人所繪地圖也傳播到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土耳其為中心的伊斯蘭文化圈。歐洲天主教耶穌會士在中國編繪《坤輿萬國全圖》(1602年),將「地圓說」、「氣候帶」、「四大洋」和「美洲」等地理知識以及地圖投影傳入中國,推動了新地理知識在東亞的傳播,進而加速了世界的近代化和一體化進程。
⊙本文選自《地圖》雜誌,內容有所刪減,版權歸《地圖》雜誌所有
合作or投稿郵箱:dituzazhi@sinomaps.com新浪微博:@地圖雜誌
電話:010—83543926
更多地圖文化創意產品:上淘寶,店鋪搜索「輿圖天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