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子夏
「地圖不僅能開啟世界的真實面貌,還有助於人們想像未知的世界。地圖上那些形形色色的點、線和空間都描繪著希望與恐懼,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英國作家約翰·O.E.克拉克這樣評價地圖對於人類認知的開拓功能。回顧人類編撰地圖的歷史,不難發現,這也是地理空間的發現史。世界被簡化於地圖,地圖就是世界的隱喻。
從地圖中了解歷史,無疑是一種最直觀的便捷之徑。芬蘭學者馬裡奧·T.努爾米寧的《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就藉助古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為讀者解答了如下的問題: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人如何在地圖上描繪世界?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在這一千年中如何發展變化?誰製作了世界地圖?他們製作地圖有什麼用?他們又是如何製作的?
馬裡奧·T.努爾米寧並非專業的地圖學家,而是一位精通科學、哲學的芬蘭考古學家,曾參與芬蘭海事博物館水下考古項目。她還曾在芬蘭廣播公司做過十多年的電視記者,主要負責科普方面的新聞報導。這樣的知識背景和職業經歷,讓努爾米寧在面向大眾普及學術成果的時候遊刃有餘。
和歐洲中世紀的所有事物一樣,地圖同樣被歸納在基督教體系之中,那時的世界地圖並不具備地理科學意義上的準確性。「在中世紀,地圖更多地被當作宇宙圖和精神方面的指南,其功能是幫助人們從整體了解根據《聖經》教義與古代傳統描繪的由上帝創造、人類居住的世界。人們除了在地圖上可以看到有人居住的世界裡,耶路撒冷、羅馬等主要城市在哪個方向,這些地圖還講述了基督教時代的歷史,並描繪了人類在由上帝創造並統治的宇宙中的地位。」
從7世紀到15世紀大約800年的時間裡,世界地圖大多出自中世紀博學的基督教神職人員之手,也沒有固化成一種特定形制。直到偉大的希臘文明在歐洲復興,特別是源於數學和天文學的坐標和投影,為現代地圖製圖原理提供了科學根基。
到了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探險家們前所未有地拓展著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同時這些新的地理信息也通過印刷技術迅速傳播給更廣泛的人群。隨著航海探險的日益重要,這一時期出現了標有緯度和經度的「平面海圖」。這種地圖是以平面圓柱投影為基礎繪製的,不過隨著緯度的提高,地圖的精度會大幅下降,所以在中高緯度航行和遠程航行中,平面海圖的應用常常導致比較大的誤差。
為了解決平面海圖不夠精準、實用價值不高的問題,當時的數學家和地理學家們想出一些新的投影算法,其中生於荷蘭佛蘭德斯省的地理學家墨卡託(1512年—1594年)提出的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墨卡託之所以被後世稱為「現代地圖學之父」,也是因為在墨卡託投影法中,地圖繪製史上兩大古老的傳統首次實現了融合,它們分別是強調距離和方向的海員航海圖傳統、由天文學家發展出的地圖投影傳統。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Google地圖、百度地圖都採用了墨卡託投影進行繪製,墨卡託投影法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作為一本「看圖說話」的書,《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收錄了大量歐洲古地圖,而且每一張地圖都配有詳細的介紹。努爾米寧的丈夫是一位地圖收藏家,為妻子撰寫本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再加上努爾米寧本人花了大約五年時間,走訪歐洲多家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珍貴資料,這些成果都令讀者在收穫知識的同時還能大飽眼福。 (林子夏)
[ 責編:萬霽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