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2021-01-15 榮耀艦隊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紐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製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布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製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可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布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紐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察·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託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紐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紐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蹠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蹠(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蹠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蹠點,因此,對蹠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蹠點。由於對蹠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蹠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蹠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裡、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蹠點,就都出現在了紐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蹠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蹠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左上角的紐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在「紐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蹠點

該地圖對「假設地理學說」的另一個反映,是它描繪了假想中的南極大陸、以及大陸中間巨大的內海——根據布榭*的假設,德斯諾斯在那裡「描繪」了一個比已發現的北冰洋區域更大的「南冰洋」。

*布榭,Philippe Buache,就是上文那個認同假設地理學派的布榭、在1729年被任命為法國國王的首席地圖師,他是紀堯姆·德利勒的徒弟,在1730年又成為了德利勒遺孀的女婿。

法國探險家布韋(全名讓·巴蒂斯特·查爾斯·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1738-1739年間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遠徵,他在之後發布的報告中說到:在南緯54度布韋島*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許多「兩三百英尺高(約60-90米),周長有半裡格到兩三個裡格(約2.8公裡-16.6公裡)的巨大冰山」。布榭基於這些南半球探險的報告、以及自己多年來發展完善的地理假設理論,將他的論文《地理和物理觀測,包括南極地區和它們應該包含的冰凍海域的理論》於1763年發表在《紳士雜誌》上,該理論假設的核心就是「南極地區必須包含一個冰凍的大海,並藉由大陸上的山脈和巨大的河流發育和滋養,才能產生出布韋所描述的那種尺度的巨大冰山」,布榭將其假設為一個陸間海(land-locked basin),並向北通過兩個出口與其他大洋相連,布榭還認為「南極大陸應該有與西伯利亞一樣壯觀的河流,因為西伯利亞的河流塑造了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山一定是來自漂浮的冰蓋,就像在北極一樣,而不是來自大陸。」這種一廂情願的假設,同更早的大陸平衡理論假設的「未知南方大陸」幾乎如出一轍。

*布韋島(挪威語Bouvetya,英語BouvetIsland,臺灣譯為布威島,香港譯為鮑威特島),是南大西洋的一個孤立火山島,現屬挪威南極領地。1739年1月由法國航海家讓-巴蒂斯特·夏爾·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首次發現,但由於天氣海況及人員傷病等多方面原因,布韋沒有對該地進行考察,因此他也無法判定這究竟是一個島嶼還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他將該地命名為「the Cape of Circumusion」,並記錄了經緯度。布韋島是世界上距任何一個大陸最遠的島嶼之一。

布韋 1738-1739 探險航跡

德斯諾斯的這張地地圖,忠實地反應了他的法國老鄉布榭的這種理論:此圖的南極地區,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陸地,而是由一個冰封的內海隔開的兩個島嶼,冰山從那裡分離並向北漂流到大洋之上……,兩個「南冰洋」的出口一個在非洲下方、南緯54度附近、被認為是布韋發現大量冰山的地方,另一個則在南美洲大陸西南端,那裡是探險家戴維斯曾經報告發現大量冰川的地方。如果布榭知道英國人哈雷在1700年的探險中,曾在南緯52.5°度,西經35°度的位置也曾經發現大量的巨型冰川,那他的「南冰洋」假想圖,不知道還要多開幾個口子。那個年代,科幻與夢幻,好像也不過是一念之差。好在,此地圖上的「南冰洋」寫著「猜想」(conjecturée),否則,今日的我們怕是真不知道這幅地圖描繪的到底是哪一顆星球。

猜想中的南冰洋把南極洲隔開成兩個島嶼

風帆年代的人類,雖然有著堅韌的意志與探索未知的雄心壯志,但技術條件依然難以同極地地區狂莽的自然力量直接抗衡。直到1838-1842年,美國人威爾克斯赴南極海域進行多次探險,繪製了2000多公裡的南極洲海岸線地圖,他在印度洋地區測繪的南極岸線被命名為威爾克斯地(Wilkes Land),非假想的南極岸線才算初露崢嶸。之後,經過幾代探險家的努力,直到20世紀20年代,南極洲的地圖才算初步完成。而彼時,如果回看德斯諾斯的這幅世界地圖,不知會對人類探索與進步的軌跡生出幾多感觸!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相關焦點

  • 藏書票中的雙瓣心形世界地圖
    >已知最早的正確應用了南方大陸名稱的地圖,使用古希臘文字中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來標註南方廣袤的區域。,是歐龍斯·費恩於1534年出版的這幅地圖(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整個地球如同一顆人類的心臟,懸浮在磚紅色的背景之中,「心臟」之上,歐、亞、非、美四個已知的大洲分布在淡藍色的海洋之中,最下方「未知的南方大陸」,則是一抹金黃色,沿著中央經線左右大體對稱。
  • 墨瓦蠟泥加,歐洲千年傳說中的南方大陸是怎麼回事?
    15世紀開始,歐洲航海家四處探險,到了16世紀,歐洲人對於世界地理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也出現了輪廓大體正確的世界地圖,比如下面這幅圖。 為什麼當時的人對於地球南方有如此荒誕的認識呢? 這其實涉及西方人長期的一個地理誤判,即「未知的南方大陸」,15世紀至18世紀時,於歐洲地圖上出現的假想大陸。又稱為「麥哲倫洲」,明代歐洲傳教士畫的《坤輿萬國全圖》將中文標示為墨瓦蠟泥加。
  • 49期~「德語圈兒」的世界啟蒙者——記製圖師明斯特及其地圖作品
    印製在德國馬克100元面值上的明斯特明斯特和他的地圖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直到1555年版本才修訂為「America,TerraNova」,因為明斯特繪製此圖的目的,並不在於推介最新最全的什麼地圖作品,而只是試圖將那些偉大的探險者們探索出來的大地與海洋的輪廓,描述給普羅大眾。
  • 食之契約帕拉塔地圖攻略 充滿未知的過往
    1、魚背上的多元大陸 四大勢力盤踞 緹爾菈的四大國度,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寶藏,和充滿未知的過往。這裡發生的故事,仿佛扇動的蝴蝶翅膀,在時光的洪流間產生無數化學反應,牽動著緹爾菈世界的未來。 四大國度中心的格瑞洛穩居南方,掌握交通樞紐,擁有強大軍事能力;東北方的耀之洲,藉助夢想之力締造神明,自治且偏安一隅;奈芙拉斯特佔據最北方,於神言八峰的末端研究魔法,壟斷幻晶石技術,成為御侍的權力中心; 櫻之島在世界最邊緣的地方,刻意的想要被人遺忘,卻不斷有神秘事件發生引得御侍們去探索。隨著劇情推進,一方神秘沙漠的顯現,為這片大陸注入了新的勢力。
  • 39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下)——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後人研究認為,在「坎帝諾世界地圖」上,插著葡萄牙小旗子的巴西沿岸從「Vera cruz」到「baia de todos os santos」這一小段海岸線,正是卡布拉爾艦隊當年抵達並探索過的一小段巴西海岸線,而再往北方,從「Rio de s franc」到「Golfo fremosso」之間的巴西海岸線輪廓,應該歸功於另一位探險家達諾瓦(Joo da Nova)——葡萄牙第三次印度探險隊的總司令
  • 發現與再現——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地圖》雜誌2015年第2期新刊速覽
    經過300多年的探索,歐洲人開闢了歐亞大陸之間的新航路,發現了與舊大陸隔絕億年的美洲和大洋洲,建立起完善的貿易網絡和龐大的殖民帝國,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繫密切的整體。 「地理大發現」也推動了歐洲地理學的極大發展,使原本模糊和隔絕的世界在探索時代的歐洲地圖中日漸清晰和完整。
  • 迷你世界:方塊大陸資源耗盡,玩家建造巨型戰艦,星空中探索未來
    最近寫了很多關於迷你世界中好玩又有趣的事情,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張玩家在太空中駕駛宇宙戰艦在茫茫星空中尋找新的家園的故事!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看過之前大火的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地球資源耗盡,人類不得不啟程到宇宙之中尋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今天我就為大家講一個跟迷你世界有關的流浪的宇宙的故事!
  • 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巴比倫世界地圖您能猜得出來這畫滿奇妙圖案的石板是什麼嗎?沒錯,這就是古代巴比倫人製作的世界地圖。
  • 連載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世界地圖的完善
    葡萄牙則為了壟斷航海貿易而嚴格限制地圖的外流。1502年,義大利費拉拉公爵的代表康蒂諾將一幅世界地圖從裡斯本走私到義大利。這幅以康蒂諾名字命名的世界地圖,全面反映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洋和新大陸的探險成果。其中非洲大陸和印度洋北岸的輪廓以及大西洋中的島嶼繪製得較為準確,而東南亞和東亞的海岸輪廓卻表現得較為失真,這表現了當時葡萄牙人在亞洲的探險邊界。
  •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在看點直播開講,探索「未知星球」奇妙故事
    2020 年 5 月 24 日,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第 52 期「未知星球」正式開講,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主講人,藉此次講壇分享了各自在工作領域內的探索故事。從火星探測到水下探索,從青藏高原保護到高原植物研究,主講人通過六個精彩紛呈的演講,與用戶共同進入探索未知星球的旅途。
  •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 歷史的謠言:土耳其海盜發現南極,靠史前文明繪出精準地圖
    皮爾-雷斯對自己的「抄襲行為」是「供認不諱」此外,西方世界從公元前的古典時代開始,還一直有關於某個南方未知大陸的傳說。所以,要戳破皮爾-雷斯地圖的神秘屬性,我們就要從古已有之的南方大陸論著手。因為在全球地理存在許多空白的年代,確實有很多學者相信其存在,並影響過許多實幹家們的世界認知。
  • 午休丨要有多努力,才能在世界地圖上留名?
    " 地理大發現 " 的時代也是地名爆炸式增長的年代遠涉重洋的航海家們發現和考察了未知的海洋與大陸也贏得了為其冠名的殊榮國際日期變更線亦從中穿過冰河時代的 " 白令陸橋 "還可能是美洲先民遷徙的路線圖自《博物》2020 年 02 期美洲Americas"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地理地圖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幾千年前出現的第一張地圖,在其可靠性和所描繪區域的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原始且有限的。直到中世紀,歐洲世界的地理還依然局限於三大洲範圍。且這些地圖大多數是藝術品,而不是導航工具。在中世紀時期,未知的陸地和海洋為地圖製作者的想像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地理地圖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幾千年前出現的第一張地圖,在其可靠性和所描繪區域的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原始且有限的。直到中世紀,歐洲世界的地理還依然局限於三大洲範圍。且這些地圖大多數是藝術品,而不是導航工具。在中世紀時期,未知的陸地和海洋為地圖製作者的想像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69期~一張天文地理學啟蒙古典作品——適用於天文學的地球總圖
    以這種角度觀看一幅世界地圖時的感受明顯是新奇的,比如,中間那個大西洋半球的南方和北方就是顛倒過來的,非洲、歐洲、美洲都以一種「大頭朝下「的輪廓挑戰著我們頭腦中的既有印象,而太平洋半球的上下(南北)兩部分則被「布置」在地圖的上下兩端,並保持了上北下南的習慣視角,原始地圖的尺寸約為19英寸x13英寸。
  •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地理學、地質學、考古學、歷史學、海洋學中爭議最大、否定最猛、傳說最久且最令人談資盎然的是三塊消失的大陸,即太平洋上的姆大陸、大西洋上的亞特蘭蒂斯、印度洋上的雷姆利亞。
  • 地圖揭示了紐西蘭失落的水下大陸的新細節
    曾經與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同屬一個大陸的紐西蘭大陸在8500萬年前解體,最終沉入海底,並在那裡隱藏了幾個世紀。現在,地圖揭示了關於恐龍曾經漫遊的水下大陸的新研究,並允許公眾虛擬地探索它。紐西蘭研究機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科學公司出版了兩張新地圖互動網站周一。這些地圖覆蓋了海底的形狀和紐西蘭的構造輪廓,共同幫助講述了這塊大陸的起源。
  • 早於哥倫布,中國人率先發現美洲大陸!這本中國明代世界地圖顛覆了傳統歷史認知
    也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一直以來,這幅堪稱時代巨製的歷史地圖,被認為是李之藻在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的幫助下繪製的,特別是其中涉及的歐洲、美洲地理部分,並說《利瑪竇中國札記》書中有所謂的記載,說其「母圖」是基於1570年的《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
  • 世界地圖是如何失真的:墨卡託投影的由來
    在熟練的金匠和雕刻家範·德海登的指導下,墨卡託學習了許多生產科學儀器所需的實用手工技能。而蒙納克斯教士則鼓勵墨卡託努力將對宗教的奉獻與對哲學和科學的追求結合起來,而這也促成了1569年墨卡託的《年代記》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