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期~「德語圈兒」的世界啟蒙者——記製圖師明斯特及其地圖作品

2021-01-10 榮耀艦隊

大航海時代崛起的歐洲列強,先後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家,俄羅斯後期也積極參與到地理大發現時代之中,這些國家佔領並掠奪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財富是其在大航海時代的標誌性表現之一。然而,當代意義上的歐洲工業強國德國和義大利,在大航海時代的海外殖民地擴張和佔領活動中卻都沒有什麼「建樹」,對於這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的史學資料或短章醉墨、或卷帙浩繁、角度龐雜,不過有一點共識是:當時的義大利和當時的德國,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諸侯割據,難以凝聚舉國之力進行海外擴張。在今日義大利和德國的國土之上,彼時遍布著義大利北部城邦共和國、神聖羅馬帝國屬下大大小小的公國、伯國、主教封地等等,統一的義大利王國於1861年宣布成立,而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Kaiser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於1871年1月18日才宣告成立,兩國都與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失之交臂。

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為大航海時代「貢獻」了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為西班牙王國效力的熱那亞共和國航海家哥倫布、先後為英國和西班牙效力過的威尼斯航海家卡伯特父子、為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效力過的佛羅倫斯共和國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西、還有威尼斯的地圖製圖大師加斯塔爾迪、繪製了「美洲出生證明」的德國地圖製圖大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隨葡萄牙探險家出行並製作了現存最早期地球儀的德國人馬丁貝海姆、以及下文要介紹的這位德國天文學家、基督徒猶太教信徒學者、地圖製圖大師塞巴斯蒂安·明斯特。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Sebastian Münster,1488–1552)

作為地圖製圖大師,塞巴斯蒂安·明斯特一生最重要的地圖作品有兩部:基於託勒密地理學的1540年版本《宇宙地理學,新與舊》(《Geographia universalis,vetus et nova》),和1544年的《宇宙誌》(《Cosmographia》)。正如我們之前在介紹託勒密的文章中曾說過的,「Cosmographia」這一詞彙雖然在今日通常翻譯為「宇宙誌」,但那個「宇宙」和我們今日天文學概念中的「宇宙」,擁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那段大航海時代的「宇宙誌,Cosmographia」作品,常被定義為「同宇宙結構有關的、其構成包括了地理、地質、天文學、佔星學、人文歷史、自然歷史等多個部分」的學問。那些叫做「宇宙誌,Cosmographia」的書籍,除了常常以聖經為線索記載編年史,通常還繪製有精美的星座天體圖和許多「已知世界」的地圖,售價不菲,是那個啟蒙年代裡奢侈的讀物。因為在那個時代,這類讀物的「主流消費群體」一度主要是王公貴族、宗教領袖、知識精英等。

1544年《宇宙誌》 第一版封頁

明斯特代表作——1544年版本的《宇宙誌》(Cosmographia),則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本從普羅大眾的角度和「消費能力」出發而設計的、包含了大量地圖集的印刷作品。到1628年,這版《宇宙誌》已經以6種語言先後出了35版,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英語和捷克語,尤其是在「德語圈」,1628年最後一版就是以德語發行的,這是八十多年的時間裡以德語發行的第19版,此時明斯特早已離世多年。明斯特和他的《宇宙誌》不單單「向普通人也敞開了世界認知的大門」,而且也通常被認為是「用德語來系統地描述這個世界「的第一部圖書作品。當然,除了地圖製圖師的身份,明斯特一生還有許多其他的成就,至於他在「德語圈兒」的分量,在歐元流通之前,德國法定貨幣德國馬克100元面值上印製的,就是明斯特的頭像,想想世界各國大額貨幣上頭像人物的歷史地位,您應該就知道明斯特的分量了。

印製在德國馬克100元面值上的明斯特

明斯特和他的地圖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Sebastian Münster,1488–1552),出生於德國名城美因茨附近的英格海姆小鎮,他的祖先幾代人都在這裡從事著牧師或者醫師的職業,明斯特自然也有機會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最開始是在天主教方濟會主辦的學校裡,之後陸續在那些嚴謹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的著名學府中或求學、或深造、或講授。魯汶大學、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海德堡大學、巴塞爾大學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在年近六十歲的「高齡「時他還擔任過一年多巴塞爾大學的校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斯特是標準的「科班出身「,這個勤奮的學生也是個天才的學者,浸淫於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多個領域,並且,鑽研於閃米特語族語言的研究,他的一生中寫作了近八十本希伯來語言的研究和語法等理論作品,在1535年前後他出版了希伯來語2卷版的《希伯來聖經》,並配以拉丁語的翻譯及大量註解,歷史上,德國人和猶太人的恩恩怨怨糾纏不清,但明斯特是第一個出版希伯來聖經的德國人,這雖然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希伯來語作品也是樹立明斯特歷史地位的重要基石之一。

1524年,是德國大規模農民戰爭開始爆發的年代*,不過這並不影響明斯特被海德堡大學任命為希伯來語的教授,他對地理和製圖科學的興趣與日俱增起來,明斯特開始系統地收集整理地理學、人種學、歷史信息等各方面資料,為寫作一本全新的「百科全書「做準備,他向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同事、學者、藝術家們發出了一封公開信,呼籲他們幫助收集資料,信中,他寫道:「讓每一個人都伸出援手來完成這項工作吧,……,它應該反映出整個日耳曼領土上的疆域、城鎮、鄉村、傑出的城堡和修道院、它的山脈、深林、河流、湖泊,還有它的物產,以及它的人民的性格與習慣、那些發生過的值得銘記的事件、那些在許多地方被發現的古代文物。」

先後有上百位學者和藝術家陸續回應了明斯特的倡議,不過明斯特那本代表作《宇宙誌》最終首版已經是1544年了,在這期間十多年的時光裡,明斯特的生活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1529年,明斯特接受了巴塞爾大學希伯來教授的職位邀請,到巴塞爾的第二年,他娶了自己的好友、出版商亞當·佩特裡的遺孀為妻(1544年的《宇宙誌》就是從佩特裡的出版公司印製發行的),並開始在地理學和製圖學領域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從那時起,他逐漸斷絕了同天主教堂的聯繫,轉而成為一名公開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支持者,他的座右銘是:「對上帝的崇敬是知識的開始。」彼時,德國農民戰爭雖然已經被鎮壓,但歐洲宗教改革的進程正風起雲湧*。

*16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先後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農民戰爭也可以視為是宗教改革運動過程中比較激烈的表現方式之一,農民起義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原因非常複雜,比如天主教是當時封建制度的一個支柱,天主教的機構本身就是封建領主,許多神職人員依靠富人的遺產和贈送以及窮人的稅收和捐獻過著奢侈的生活等等。以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籤署,動蕩激烈的歐洲宗教改革告一段落。宗教改革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路德教派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爾文教派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1532年版 穆斯特世界地圖 未上色 收藏家青睞的珍品

1532年,明斯特為當時流行的旅行書籍《新世界區域》(《Novus Orbis Regionum》)繪製了一幅著名的世界地圖,並為之寫了介紹說明。這本由兩位德國作家撰寫的旅行書籍,講述的可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敘述了從中世紀開始到那個時代為之,這顆星球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和探險者的足跡,包括了馬可波羅、哥倫布、亞美利哥·維斯普西、路德維格(Ludovico di Varthema)等等,明斯特繪製的這幅世界地圖,雖然比瓦爾德澤米勒那幅1507年「美洲出生證明「的世界地圖晚了二十多年,但地圖內容並沒有什麼更新、更詳細的地理信息,南美洲部分甚至錯誤地寫著亞洲的字眼,直到1555年版本才修訂為「America,TerraNova」,因為明斯特繪製此圖的目的,並不在於推介最新最全的什麼地圖作品,而只是試圖將那些偉大的探險者們探索出來的大地與海洋的輪廓,描述給普羅大眾。不過,這幅地圖四周奇幻驚人的各種異域場景的描繪,卻一直吸引著地圖研究者們的興趣與爭論:這些場景是根據書中那些偉大的探險者們所描述的親身經歷繪製的。明斯特只是這幅地圖的繪製者,是誰繪製並雕刻了這些地圖外圍身臨其境般的場景成為大家爭論不休的話題。此外,那兩個在南、北極點上正使用曲柄搖動著地球旋轉的兩個天使,也是人們爭論的另一個焦點,因為,關於地球自轉的理論假設來自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哥白尼構思並寫作多年,該書直到1543年5月方才出版,但這些天使催動著地球自轉的場景,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幅1532年的地圖裡的呢?

地圖下方催動著地球自轉的天使

基於對託勒密的地理學研究,明斯特於1540年出版了自己版本的《宇宙地理學,新與舊》。這部著作創造了一個觀察這個星球的新角度——每一個大洲的地圖:亞、非、歐、美,都被單獨繪製出來,這一繪製方法,一直延用到今日的世界地圖集中。這部著述包含了46張地圖(4年以後,有些地圖在他的《宇宙誌》中被重新刊印),包括一張重新繪製的世界地圖,比起他1532年版本的世界地圖,這一版已經有了許多的改進(無論地理信息正確與否):比如它被認為是第一幅標註了「太平洋」(Mare Pacificum)字眼的世界地圖、整個北美洲卻都被標註為佛羅裡達(Terra Florida)、整個南半球主體是南大洋(Oceanvs Australis)、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只是麥哲倫海峽對岸很小的一部分。

明斯特 1540年《宇宙地理學,新與舊》中創造性地分大洲繪製的地圖 - 美洲地圖,雖然沒畫出教皇子午線,但卡斯蒂利亞王國和葡萄牙王國的旗幟已經暗示了勢力分界。

1540年版《宇宙地理學 新與舊》中的世界地圖

此外,在這版世界地圖的格陵蘭島附近的位置,寫著「Per hoc fretum iter patet ad Mollucas」,大意是:從這個位置穿過海峽有一條開放的航路通往摩鹿加群島。明斯特的這一信息據考證應該來自於法國人,1524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派出了佛羅倫斯航海家喬瓦尼(Giovanni da Verrazzano1487-1528)代表法國前往探索通往東方財富世界的極地西北航道。正如我們在其他文章裡也曾介紹過的其他極地航道探索者一樣,不管他們出於什麼動機、擁有怎樣堅強的意志和豐富的經驗、得到了國王或者政府怎樣的支持,在風帆年代裡的極地航道探索,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不過喬瓦尼在探險過程中的收穫,是詳細勘繪了從哈德遜灣到紐芬蘭島的大片海岸線。10年以後,法國探險家卡地亞(Jacques Cartier 1491-1557)被再次委派以同樣的探險任務,前往北美大陸的東北邊緣,繼續探索歐洲人的極地西北航道,其實近三十年前,威尼斯航海家卡伯特父子在英國王室的旗幟下已經探索過基本相同的這片區域(參公眾號《隱秘而威權的西班牙皇家地圖總圖》),不過明斯特的這版1540年世界地圖,卻不經意間「宣傳」了法國試圖尋找通往東方香料群島的極地西北航道的努力,讓極地航道在歐洲「文化圈兒」裡得到了廣泛的了解和認知。

1544年,在遙遠東方的大明王朝,「日本來貢,以無表文,卻之。其人利互市留海濱不去與奸民結,於是漸有倭患。」1544年,葡萄牙船員赴日本貿易棧的途中,偶然發現綠意盎然的臺灣島,驚呼「Ill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這是臺灣島首次進入西方世界的視野。還是在1544年,西歐,在明斯特的繼子佩特裡(就是他好友遺孀的兒子)位於巴塞爾的出版公司裡,他的代表作《宇宙誌》終於面世了。從明斯特發出那份呼籲信開始,1524年他收到了阿爾薩斯人文主義者貝圖斯(Beatus Rhenanus)對於這項工作的第一份建議,接下來,在大約近二十年的籌備時間裡,他陸續得到了超過120位公務員、學者、藝術家的響應和支持,現在,他終於可以把這「第一部用德語寫成的、科學而又能被普羅大眾理解的對世界的描述」呈現到世人面前。這是一部最終達一千二百多頁,包含了62幅地圖、74幅城市景觀圖(含26座德國城市)的鴻篇巨製,為同類著作的標準設定了新的高度。在之後的歲月裡,對《宇宙誌》的翻譯、校訂、擴寫、再版佔據了他餘生中很重要的位置。到1550年代再版的版本中,木製印版的圖片、地圖等已經擴充到接近一千張。

1544年《宇宙誌》 內頁中的世界地圖

這部《宇宙誌》的成功,部分原因還應該歸功於著作中精湛而又迷人的木版畫插圖。他們來自多名傑出的藝術家,包括了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的著名畫家、十六世紀最優秀的肖像畫家、北方文藝復興風格的代表人物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 1497-1543),以及漢斯·魯道夫(Hans Rudolph Manuel Deutsch 1525–1571),大衛·坎德爾( David Kandel 1520–1592)等人。上文中提到的那幅明斯特1532年版世界地圖外圍異域風情的裝飾畫作者,雖然有多種猜測,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它也是出自小漢斯·荷爾拜因的筆下。

*小漢斯·荷爾拜因代表性作品介紹《兩個使節》

創作於1533年,是一幅長209.5cm-寬207cm的巨幅油畫,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畫面左側倚靠著天球儀的人物是法國大使讓·德·丁特維爾,畫面右側則是法國的拉瓦爾主教格奧吉斯·德·塞爾維,他同時也是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外交使臣之一。他們的外交任務是拜會英國國王,而彼時畫家本人也正服務於英王亨利八世。在巨幅的畫面空間裡,畫家能夠從容地利用人物及物品所傳達的隱喻,來描繪自己希望表達的信息。例如,畫面左上角的基督受難像被背景中深深的幕布遮蓋著,只隱隱地露出一角,仿佛基督已被人們遺忘。的確,正如我們在文中提到的,當時的歐洲正陷入宗教戰爭,小荷爾拜因的故鄉德意志正是這樣一個宗教戰爭的重災區。繼1524-1525年德意志農民戰爭之後,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們又在1531年建立施馬爾卡爾登同盟與皇帝查理五世的天主教同盟繼續對抗。兩位使臣腳下的地板圖案,與英國威斯敏斯特宮的地板圖案完全相同,暗示著他們此時此刻前來英格蘭進行談判的事實。他們的外交任務是:代表教廷與英王亨利八世談判,防止亨利八世背叛天主教勢力,支持新教。然而擱架下層斷了弦的魯特琴又仿佛暗示這次外交談判也是一首「無法繼續演奏下去的樂章」,兩位法國使臣與倫敦宮廷的談判並未能達成共識,英王因為婚姻與繼承諸事早就對天主教廷心懷不滿。在《兩位使節》創作後一年,英文亨利八世在1534年頒布了《至尊法案》,在英國進行宗教改革,使英格蘭教會正式獨立於羅馬教會之外,成為新教的支持者。此外,地板上這個形狀怪異的物品通常會吸引人們的目光,它似乎與整個畫面格格不入,只有在某個特定角度觀看時才會發現那是一個骷髏頭骨,在其他角度觀看則是扭曲變型的,這個使用二次透視法的高超技巧繪製的骷髏頭,為畫面傳遞出一絲死亡與恐怖的氣息。藝術史學界對此比較普遍的解釋是:象徵死亡的骷髏頭是對靈魂救贖、天國地獄等經典宗教問題不同角度的思考。在藝術史中,通常用拉丁語Memento mori概括此種創作思想,含有「勿忘人終有一死」之意。兩人中間的兩層擱架上,還擺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物件:天球儀、地球儀、六分儀、日晷、數學書、詩集等,體現出典型的人文主義特徵。而那本數學書籍,出自德國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派楚斯(德文名Peter Bienewitz,拉丁名Petrus Apianus,1495-1552),他於1524年出版的《宇宙誌之書》(《Cosmographicus liber》)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

明斯特在自己這部六卷本《宇宙誌》的前言裡強調說,他想給出「對整個世界的描述,其中包含著一切。」在第一卷中,明斯特解釋了數學和地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 例如怎樣使用指南針和分度盤進行三角測量等,其他五卷則主要包含對不同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描述。明斯特雖然將他的著述命名為《宇宙誌》,但是他賦予了這本宇宙誌不同以往的「靈魂」,他的宇宙誌,更像是一部地理性的百科全書,融合了已知世界的國家、人民、歷史、動物、植物,聚焦於對「文化地理」的描述,並採用了聖經的編年體-從大洪水時代一直到他的「當代」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明斯特同時也遵循了託勒密古希臘地理學的製圖原則,但他的模式更像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描述地理學」的鼻祖——斯特拉波(Strabo,BC 64- AD 23)的模式,後者在自己廣為傳播的著述《地理學》中提出:自然因素對人文現象,例如聚落、人口密度和風俗習慣等,有著很大影響,並通過地理性的框架來呈現出城邦、人民和串連於其中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斯特拉波的《地理學》被認為是「文化地理學模式」的經典之作,同託勒密「基於數學模型的」《地理學》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地位。

明斯特去世以後,其位於德國巴塞爾的墓碑碑文,將他描述為「是德國的以斯拉(Ezra,一位希伯來聖經中的重要人物)和斯特拉波」,這正是對其一生中在希伯來文化和地理學領域傑出成就的最高認可。

聖雷米吉烏斯教堂前的明斯特雕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接下來的十六、十七世紀裡,歐洲新教地區——尤其是德語地區——平民的世界觀,他們關於國家、人民、地理、歷史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明斯特的這本《宇宙誌》。明斯特和他的作品,為那個時代的歐洲普通人了解這個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

本文為橙湖工作室原創作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相關焦點

  •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布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 50期~險被基督騎士搶了榮耀的數學家—記英國製圖師懷特及其作品
    在那期《一幅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的公眾號裡,我們曾介紹過荷蘭製圖大師約德卡斯·洪迪斯(Jodocus Hondius),在做「倫敦漂」的那些日子裡,他同英國的探險家德雷克爵士、製圖師約翰·斯皮德等有過許多交集,他還購入了荷蘭製圖巨匠墨卡託家族的《Atlas》印版版權,借著「墨卡託」名字的光環,發揚光大了洪迪斯家族的地圖生意。
  • 地圖的歷史⑥︱遊走在製圖學與山水畫之間的中國傳統地圖
    之所以現在的大眾對古代中國的製圖學成就知之甚少,最大的原因恐怕有二:第一是相比於西方世界,古代中國留存下來的地圖文物實在是不多,比如從東晉一直到唐朝中後期,中國拿得出手的地圖類文物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第二是傳統地圖發展到後期,引入了過多的美學元素,尤其是山水畫的技巧,從而削弱了其科學性。
  • 中國地圖出版社「水晶地球儀」在國際地圖製圖大會上獲獎
    7月20日在東京落幕的第29屆國際地圖製圖大會(ICC)上,中國地圖出版社製作的「水晶地球儀」獲得大會優秀地圖作品其他類二等獎。獲獎證書國際地圖製圖大會是國際地圖學領域最高學術會議與交流平臺,也是全世界地圖製圖屆的盛會,每兩年在世界五大洲輪流舉辦。
  • 世界地圖是如何失真的:墨卡託投影的由來
    在一幅世界地圖的上方邊緣有這樣一句拉丁文標題,這幅圖是1569年由佛蘭芒—德國製圖大師傑拉德·墨卡託製作,這句話恰當地描述了這幅最著名地圖的使用目的——以對水手有用的方式在平面描繪球形地球。最終,墨卡託發展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地圖投影法,這種投影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
  • 53期~地圖大盜與《世界的鏡像》(下)—記荷蘭製圖師德·佐德父子
    1593年版《世界的鏡像》中另一幅珍貴的地圖是《中華王國》(《China Regnum》),原版書中在地圖之後還接有兩頁拉丁文字的關於那時中國的描述。1593年版《世界的鏡像》中的《中華王國》(《China Regnum》)以今日地理測繪的科學標準來看,這是一張在地理位置、地名、時間軸、甚至坐標系都存在諸多「謬誤」的地圖,但是在地圖收藏家的眼裡,這卻是一副最早在歐洲印刷的中國地圖之一,代表著一段地圖發展的歷史,被視為十六世紀罕見的、最令人垂涎的中國地圖,價格不菲,
  • 為什麼古代製圖師要把海怪繪製在地圖上
    在10世紀至16世紀末的歐洲地圖上,常會出現一些奇異的海怪。鯨魚、鯊魚、海象、烏賊以及各種拍腦瓜想出來的莫須有動物,張牙舞爪,在海洋裡興風作浪,佔據了海洋的版圖。這些海怪真的存在過嗎?為什麼製圖師一定要將它們繪製在地圖上?這些海怪到底意味什麼?
  • 藏書票中的雙瓣心形世界地圖
    所謂的「月光效應」就是澤蒂藝術作品最細膩浪漫的綜合概括。 02 墨卡託的雙心形地圖 這枚藏書票中地圖的原型是吉哈德斯·墨卡託繪製於1538年的雙心形投影世界地圖。
  • 墨卡託投影:讓世界變得失真 卻使地圖看著美觀
    在一幅世界地圖的上方邊緣有這樣句拉丁文標題。這幅圖是 1569 年由佛蘭芒—德國製圖大師墨卡託製作,這句話恰當地描述了這幅最著名地圖的使用目的。就是以對水手有用的方式在平面描繪球形地球。最終,墨卡託發展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地圖投影法,這種投影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 這種新的現代地圖投影法誕生於遠離海洋波濤之地。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到了中世紀後期,地理製圖的兩個分支開始並排發展。一方面,地理學家研究了世界的結構後,製作了所謂的mappa mundi (拉丁語為「世界地圖」)。這些地圖具有理論意義,但缺乏任何實際應用。不過,它們幫助人們塑造了對世界的概念。另一方面,近代的海圖出現,它主要是對海上航行的描述,海員將其用作指導航行。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地理地圖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幾千年前出現的第一張地圖,在其可靠性和所描繪區域的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原始且有限的。直到中世紀,歐洲世界的地理還依然局限於三大洲範圍。且這些地圖大多數是藝術品,而不是導航工具。在中世紀時期,未知的陸地和海洋為地圖製作者的想像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地圖的歷史⑤︱大地測量:阿拉伯人對製圖學的巨大貢獻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伊斯蘭文明發展出了自己的製圖學。倭馬亞王朝極盛時期形勢圖(8世紀初)花拉子米與馬蒙地圖阿拉伯人僅僅用了一個世紀,就從沙漠裡的小部落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對外開拓的過程中,他們也不斷地吸收、學習周圍各個文明的文化和技術,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當倭馬亞王朝崛起之後,阿拉伯人開始集中引進周圍各國的知識、技術和思想。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但是,早期世界地圖上已經描繪出的信息要比事實層面的地理信息多得多。世界地圖上應該呈現什麼樣的內容?這方面的觀點也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早期世界地圖引發的問題開啟了一段迷人的旅程,穿越時光直達我們的文化中心。這些正是這部作品想要嘗試回答的問題。早期世界地圖如何告訴我們關於我們自己的信息?它們如何講述我們的歷史、文化、態度和價值觀?
  • 大地測量與地圖製圖的基本原理
    地球是一個自然表面極其複雜與不規則的橢球體,而地圖是在平面上描述各種製圖現象,如何建立地球表面與地圖平面的對應關係?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引入大地體的概念。大地體是由大地水準面包圍而成。大地水準面是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靜止時的平均水面,並設想此面穿過大陸與島嶼,連續擴展形成處處與鉛垂線成正交的閉合曲面。
  • 連載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世界地圖的完善
    15世紀和16世紀,因大航海而成為當時歐洲國際都會和製圖中心的裡斯本,是歐洲各色人等尋求名利、各國搜集海外情報的場所。 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證實了「地圓說」,發現了太平洋,開闢了新航線,也推動了世界地圖的進一步完善和美洲地圖的繪製。從1517年開始,葡萄牙製圖學家裡貝羅進入西班牙王國貿易局掌理地圖,並主持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分割全球的《薩拉戈薩條約》的談判。從1526年起,他在塞維亞繪製了多幅「皇家海圖」,而1529年繪製的《裡貝羅世界地圖》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幅。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來源:文匯報作為德語世界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典籍之一,《道德經》的德語譯本眾多:荷蘭奈梅亨大學教授克努特·瓦爾夫主編的《西方道學目錄》第六版中,收錄的從1870年到2009年《道德經》德譯本,計有103種之多。德語世界對老子的關注可追溯到18世紀。
  • 書摘|地圖引發的慘案:印巴分治造百萬人屠殺
    彼得斯聲稱,他的新世界地圖足以取代已經稱霸了400年的麥卡託1569年投影,及其背後隱含的「歐洲中心」假設。在展示他的地圖時,彼得斯提出,聽眾們所熟悉的、出自他說德語的祖先筆下的「常用」世界地圖「展示的是完全錯誤的圖像,尤其是非白人居住的土地」,他認為「它過度重視白人,同時以有利於當時殖民地主子的方式扭曲了世界的圖像」。
  • 500年前古人眼中的世界形態:精美的古代世界地圖
    1、這幅「標有實際風向的世界地圖」是讓·庫辛於1570 年在法國北部的迪耶普繪製完成的,是他現存於世的唯一一幅地圖作品。庫辛是一名水道測量員,在當時以擅長繪製海圖而聞名。該圖採用的是「正弦投影法」,他是繼格拉爾杜斯·墨卡託之後,唯一一位採用這種複雜投影法的製圖師。
  • 圖說古代地圖測繪的那些事
    古代科技雖不及現代發達,但地圖測繪的方法可謂豐富多樣,其中的許多方法對於後世的測繪工作都有深遠影響。為紀念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本版特約系統內外書畫家以書法繪畫的形式,圖說古代歷史中有關地圖測繪的那些事。記裡鼓車古人繪製地圖有著自己獨步天下的辦法。夏禹治水時期,「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其中的準繩和規矩就是當時所用的測量工具。
  • 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