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歐洲藝術狂熱了兩千年的,原來是……

2021-01-20 有書至美

在閱讀今天的文章之前,知美君先邀請大家玩一個遊戲,舒緩一下心情吧~

選擇題:請觀察下列圖像,請問你能認出這是哪裡嗎?

A:俄羅斯莫斯科 B:內蒙古滿洲裡 C:我覺得可能是任何地方

A:雲南景洪 B:泰國清邁 C:大約是西天取經路上的某一站吧……

A:韓國首爾 B:吉林延吉 C:我投降了

公布答案啦!(如果我說沒有正確答案會不會有人打我)

答案分別是B、A、B,大家都答對了嗎?

中國作為具備悠久歷史和宏闊國土的國度,幾千年來吸納了不少異域文化,它們和中國的本國文化交匯貫通,生發出不少有價值的文化成果,而這些,都是我國異域風情的體現。

羅馬廣場上的埃及方尖碑、好萊塢的格勞曼中國劇院,邁克·泰森借鑑自毛利文化的文身……世間異域風情的例子不勝枚舉。異域風情出自觀者眼中,這種感知的產物會隨著時間地點而產生偏移。

任何異域風情事物的傳奇故事都始於移位:從一種情境或自身文化中移出,在另一種情境或文化中重置,並在那裡被雜糅、商品化或改換用途。

今天,知美君就來帶大家感受歐洲藝術中的異域風情,揭示瑰麗的異域事物是如何在歐洲繁盛,進而廣泛滋養西方的文化和藝術想像的。

歐洲藝術中的異域風情

[英]朱迪·松德 著

韓慧超 譯

2020年11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01異域東方,從羅馬帝國到羅馬風格

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控制了從東地中海延伸至中國的陸路和海上貿易線路。這些如今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商道運送著各式各樣的商品,商隊往來於西方和那片廣袤的、大致可以理解為「東方」的地域。

就像之前的希臘人一樣,羅馬人也把東方與奢華聯繫在一起。通過賦予東方一種女性化的特質(耽於享受的、奢侈的他者化形象),道學家將之描繪成一個有害的誘惑者。

安布羅修斯·博斯舍爾特《萬曆年制花瓶中的花束》,1609—1610年,銅板油畫68.6釐米×50.7釐米;國家美術館,倫敦

經歷兩個世紀的鬥爭與擴張後,皇帝奧古斯都治下的羅馬帝國享受著安穩與繁榮。他的統治(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引領著帝國進入一個以泛濫的消費主義為標誌的時代,而推動這種消費主義的是財富與獲取新奇貨物的前所未有之渠道。

之後在1世紀,老普林尼觀察到羅馬的已婚婦女們 「以互相碰撞時珍珠發出的響聲為樂」,而且 「連男人都穿著絲綢衣物」。

《入會儀式場景》(局部)公元前1世紀中期,溼壁畫,人物高1米,發現自龐貝的一所神秘別墅

絲綢在中國漢朝算不得什麼奢侈品,在那裡,廉價購得的絲綢隨著每一次被西行的商人賣給一個下家而漲價。

一旦抵達敘利亞或埃及,密集編織的中國絲綢被拆開,混入亞麻、羊毛或棉花重新編成羅馬市場上販賣的輕質布匹——諷刺作家佩特羅尼烏斯將其比作 「空氣般透明的蛛網織物」。

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克婁巴特拉的宴會》(局部),1746—1747年,溼壁畫6.5米×3米;拉比亞宮,威尼斯

作為一件真正的異域物品,這種絲綢是對典型的東方布料做出的西方 「改進」,被改造為羅馬人使用,連用以上色的染料都是從外國帶來的。它的第一批狂熱愛好者是藝伎和舞女,她們靠誘人的表演謀生。不過很快,出身良好的已婚婦女和她們的女兒也採納了這種裝扮。

老普林尼抨擊這種把金錢和勞動力花在 「顯露人體魅力」衣物上的行為。而和他同時代的斯多葛主義哲學家塞內卡甚至質問,「從未知國度斥巨資購得的」絲綢是否可被認定為衣物,因為穿著它的女人「露出給大街上人們看的部分就像在臥室裡展示給情人的一樣多」。

《989年基督徒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西班牙》

摘自《聖母讚美詩集》,「智者」阿方索十世彙編13世紀下半葉,第四抄本內文局部;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皇家圖書館,馬德裡

在1世紀早期,羅馬皇帝提比略頒布了一條法令以禁止男人穿絲質衣物,他認為這些絲製品 「與女人的裙子無異」。絲綢的使用也被嚴格控制,因其大多以金銀購得(而不是用西方物品交換所得),而貴金屬的東流動搖了羅馬貨幣的穩定。

試圖限制進口只會讓絲綢變得更令人嚮往,歷史學家蘇埃託尼烏斯記錄下提比略那熱愛奢侈的繼任者卡利古拉經常穿著 「法律嚴禁男人穿戴的絲綢」,還有「一頂綴滿刺繡與珍貴寶石的鬥篷、一件長袖外袍與臂鐲」。

《基督向聖約翰傳播福音》 摘自《列巴那的聖貝亞圖斯註解啟示錄》1028—1072年,內文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卡利古拉的華麗衣飾給其他人壯了膽——老普林尼注意到男人 「因其輕盈的質感而在夏日穿著絲綢衣物且不以此為恥」。

儘管在羅馬的夏季,絲綢的實用優點是不可否認的,奧古斯都時代以來就被人們大量佩戴的珠寶卻缺乏這樣的使用理由。詩人奧維德提到古羅馬人 「珠光寶氣的雙手」和 「美麗的東方珠寶耳墜, 其寶石大得仿佛沒有耳朵可以承受」。

雙面雙耳高腳杯,公元前6世紀末,彩陶,高19.8釐米;國家伊特魯裡亞博物館(朱利亞別墅),羅馬

來自印度的寶石與印度洋的珍珠不僅外表炫目,也因其稀缺性而獨具魅力。尤利烏斯·愷撒將珍珠的佩戴資質規定為生育過多個孩子的母親(要求至少有三個後代),奧古斯都後來也延續了這一政策。但在之後的公元1世紀,這條規定被廢除了,當時的女性將她們的耳垂拉墜到了極限。

在塞內卡的描述中,有些女子嘗試給「每隻耳朵都掛上兩三串(耳飾)」。老普林尼對於這種過分奢侈的強烈斥責源於那些炫耀珍珠的人,他們 「不僅在涼鞋綁帶上裝點珍珠,還將珍珠綴滿整個鞋面」。

《尼羅河畔的俾格米人》(局部)3世紀中期,鑲嵌畫;大都會博物館,紐約

老普林尼也讓克婁巴特拉食用珍珠的狂傲事跡流傳至今。故事在這一事件發生約一百三十年後被寫下,他描述了這位眾人皆知的埃及女王為了給羅馬帝國東部行省執政官馬克·安東尼留下深刻印象,在一次晚宴中表演了一場炫富行為。

克婁巴特拉在饗宴上毫不吝惜,然而安東尼連眼睛都沒眨一下,直到她在宴會結束時將一對珍珠耳環中的一隻扔進了一碗醋——她看著珍珠溶解,並將剩下的渾濁液體一飲而盡。

刻有被捆綁囚犯的浮雕,公元前13世紀,砂巖;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埃及阿布辛貝

據老普林尼所寫,那對耳環有著 「史上最大的兩顆珍珠,由東方君王饋贈」。他給克婁巴特拉吞下的那顆珍珠估了價,其價值相當於一個羅馬士兵年收入的十萬倍。這個有可能誇大了事實的故事與其說是一堂歷史課,還不如說是一次關於奢華的直觀教學。

他認為安東尼(以慾壑難填著稱)是貪婪的化身,這種貪婪使強大的羅馬人極易受到東方誘惑的影響,而克婁巴特拉則是這種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的化身。

02自成一派的異域風:構建威尼斯

威尼斯,這個最典型的遊客城市,幾個世紀來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隨著來自歐洲北部的朝聖者與十字軍戰士向東前行、走海路完成旅程的最後一段,威尼斯不僅是登陸點,更是一個目的地。

威尼斯作為旅遊親善城市的歷史比這個詞被發明出來還要早上幾個世紀。這座城市自豪地擁有一大圈教堂和必看的聖遺物、公共演出,還有滿是能給老家的人帶去深刻印象的東方與東方式樣物品的商鋪。

真蒂萊·貝利尼《聖馬可廣場上的遊行》 1496年,布面蛋彩油畫,3.67米×7.45米;學院美術館,威尼斯

彼得羅·卡索拉在1494年所著編年紀事《耶路撒冷朝聖路》中試圖描述這座城市的輝煌,儘管他預感自己的講述 「在那些未親眼見證的人看來難以置信」。

通過國內外的一致努力,威尼斯不但把自己變成了通往異域東方的卓越門戶,更是連自身也成了一個異域風情之地。

維託雷·卡巴喬《裡阿爾託橋的神跡》,1496年,布面蛋彩油畫,3.65米×3.89米;學院美術館,威尼斯

異域織物是地位的標誌,而威尼斯人的裙擺在地板上翻騰是對財富的肯定。切薩雷·韋切利奧1590年在威尼斯發布的服飾書籍展示了一名富裕已婚婦女提起她肥大的錦緞裙擺好讓名為chopine的厚底鞋露出來。

這是在穆斯林浴場中所穿鞋子的變化版本。洗浴在古羅馬是一種習俗,卻被中世紀基督徒摒棄,因為他們認定裸露縱容了淫蕩的思想。

卡羅·克裡韋利《天使與聖埃米迪烏斯向聖母報喜》1486年,布面蛋彩油畫,207釐米×146.7釐米;國家畫廊,倫敦

與之相反的是,《古蘭經》規定要清潔身體,浴室(hammam)是穆斯林世界的標配。那裡不同性別的洗浴者都穿著軟木做的高底鞋來保持雙腳乾爽。厚底鞋是一種不實用的威尼斯變體,由木頭製成、覆以絲絨。

由於高度傳達了地位高低而有時高達60釐米(約2英尺),這讓不藉助於侍從的走路變得危險。

17世紀日記作者約翰·伊夫林在一次到訪威尼斯時諷刺那裡的婦女 「一半是血肉,一半是木頭」,而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描寫一位女士「被厚底鞋的高度……帶到更接近天堂的位置」。

小漢斯·霍爾拜因,《大使們》,1533年,木板油畫,207釐米×209釐米;國家畫廊,倫敦

雖然在街上穿戴珠寶與威尼斯的限制奢侈鋪張的律法相悖,但是韋切利奧對威尼斯貴族女子在家中打扮的描寫中提到 「她們用珍珠、手鐲和其他珠寶首飾裝點自己」。洛託作為一名珠寶裝飾鑑賞者細心打造了他客戶的作品。

他畫的德拉沃爾塔家族畫像中站立的夫人就像韋切利奧描述的那樣戴著珍珠項鍊,金飾和珠寶點綴著她的頭髮、腰身、手指和手腕。

洛倫佐·洛託 《喬瓦尼·德拉沃爾塔和他的家庭》,1547年,布面油畫,104.5釐米×138釐米;國家畫廊,倫敦

儘管他們為了給洛託的畫像做準備似乎把珠寶盒翻個底朝天,然而德拉沃爾塔夫人和她女兒一個都沒有戴耳環。耳環到了16世紀末成了韋切利奧口中有錢女子必不可少的裝飾物,而在16世紀初的十年裡卻依舊是異族的象徵,正直的已婚婦女不會想去穿戴。

耳環自古以來是識別尼格羅人的刻板印象符號,從那時起就與羅姆人和其他邊緣化人群掛鈎,而許多義大利自治體要求猶太女子用佩戴耳環來標誌自己的身份。

真蒂萊·貝利尼《卡塔裡娜﹒科爾納羅畫像》,1500年,木板油畫,63釐米×49釐米;美術博物館,布達佩斯

在威尼斯穿戴珍珠、錦緞和絲綢標誌著這座城市在東方貿易中的統治地位,而異域風情的自成一派既是個人工作也是城市任務。

公民的炫耀賣弄被認為對城市形象很有貢獻價值,以至於那些規定袖子長短、公眾場合所穿布料、可以佩戴多少珠寶以及寶石可以有多大的限制奢侈法令在外國顯貴來到城裡時會被暫停實行。

通常被禁足在家的精英婦女此時被鼓勵使出渾身解數裝飾打扮。朝臣皮埃爾·肖克與一眾匈牙利王室隨從一同到訪時的確對此印象深刻。他注意到威尼斯紳士們所穿的精緻布料,把女士們的金首飾和寶石描寫成 「令人傾慕的醒目」。

提香《蘿拉和她的侍從男孩畫像》,16世紀20年代晚期,布面油畫,114.3釐米×91.5釐米,海因茨·基斯特斯系列藏品

同聖馬可及其寶物庫的光輝一起的還有總督宮的異域主義風格、威尼斯節日慶典遊行的盛況 (其日期通常迎合重要賓客的日程安排 「做調整」)、威尼斯人私人財富的標誌:奢靡的裝束、窗口露臺上垂下的土耳其地毯、面朝運河的華麗立面裝有 「漂亮乾淨的玻璃窗戶」。

據當地人說,這在外國人中引起 「驚嘆」,上述一切都正式認可了威尼斯有財富、有背景、有特點的聲譽。威尼斯人一直在煞費苦心地維護這種印象。

03從三分世界到四分世界:創想美洲

與哥倫布1492年登陸加勒比海島嶼幾乎同一時期,紐倫堡的地圖製作者哈特曼·舍德爾正在為一個舊時代觀念的精巧構想添上最後一筆:這個觀念便是由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由地理學家託勒密在2世紀加以闡釋的三分世界。

而《聖經》故事又為這種想法增添了可信度——故事講述了挪亞的三個兒子在大洪水後重新住回地球,他們的子孫後代分地而治。

哈特曼·舍德爾《編年史之書》中的世界地圖,1493年,手工上色木刻版畫,31釐米×44釐米;布林莫爾學院圖書館,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

《創世記》稱雅弗和他的分支在歐洲定居,閃的後代居住在亞洲,而含的後代則適應了灼熱的非洲氣候。對於那些傳聞中居住在世界未知邊緣的怪物,舍德爾無法在他仔細繪製、標註的地圖中找到合適的位置。人馬、雌雄同體人之流被他打包在一塊兒置於字面意思上的 「地圖之外」。

由於對基督徒而言,數字三象徵著三位一體、東方三博士,還有挪亞的兒子們,三分的世界似乎符合一個被視為神聖的模式。

取而代之的四重奏大陸傳達了一種更為世俗的不同觀點,因為與季節、古典元素、體液學說與羅盤方位關聯的數字四涉及的更多是物理世界而不是精神領域。

《東方三博士》(The Three Magi,局部),6世紀,鑲嵌畫,克拉塞的聖亞坡理納聖殿,拉文納

自從有了四塊大陸,它們在多數情況下都被賦予女子的性別,天生被禁錮(就如婦女傳統上被禁足一樣),是男性統治與宣告所有權的對象。

多數巴洛克作品用服飾以及膚色來區分擬人化大陸,就像文藝復興藝術家區別表現三分世界最廣為接受的代表人物:挪亞的兒子們和三博士。三博士剛開始都被描寫成東方人,只是以年齡作為區分。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三博士來朝》約1495——1505年,亞麻布膠畫,48.6釐米×65.6釐米;保羅·蓋蒂博物館,洛杉磯

到了8世紀,聖貝德寫下 「三博士神秘地象徵了世界的三個部分」,但是有關他們種族差異的主張直到14世紀晚期才出現在視覺表達中:彼時巴爾薩澤成了非洲人,梅爾基奧爾是歐洲人,而嘉士伯來自中東——這一廂情願地證實了基督為整個世界所擁護。

大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面把梅爾基奧爾描畫成三博士中最受尊敬、被基督祝福的那一位,而嘉士伯和巴爾薩澤在位置上被邊緣化、其膚色裝束被異族化。

瓦斯科·費爾南德斯《三博士來朝》,約1505—1510年,木板油畫,132釐米×79釐米(大);瓦斯科博物館,維塞烏,葡萄牙

在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設想中,巴爾薩澤的帽子是用斑點毛皮製成,這讓人想起了非洲的異域野獸,並且與他張開的嘴和可見的舌頭一道隱射了黑人身上獸性的痕跡。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率領的一支葡萄牙艦隊對巴西宣稱主權後,藝術家瓦斯科·費爾南德斯把巴爾薩澤畫成一名魁梧的印第安人,當作是「 世界的第四個組成部分 」。這種觀點建立在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推斷上,後者是一名與葡萄牙人一同出海的佛羅倫斯航海家。

安德烈亞﹒波佐《讚美聖依納爵》,1691—1694年,天頂溼壁畫;聖依納爵教堂,羅馬

帶著韋斯普奇領導發現了新大陸的錯誤印象,瓦爾德澤米勒出版了一份1507年的世界地圖,他在上面標記了一塊細長的西方大陸「美洲」,即韋斯普奇名字的一個變體。

瓦爾德澤米勒遵循對自然的傳統性別劃分將其陰性化。這個名字就此定型,而他的地圖被稱為 「『美洲』的出生證」。

04歐洲藝術中的異域風情

[英]朱迪·松德 著

韓慧超 譯

2020年11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費頓經典,200餘幅精美圖像呈現2000年異域風藝術圖景,全景式呈現歐洲的異域狂熱,探索另類藝術史。

市面上少有的選題,視角獨特

書中呈現的是一場跨越2000年的異域文化之旅,用豐富的實例串聯起歐洲文明構建異域風情的重要進程,涵蓋藝術、商業以及消遣娛樂等層面,包括室內裝飾、建築風格、陶瓷藝術、紡織品、雕塑、繪畫、藝術設計等10餘種門類,充分展示了異國文明對西方社會2000多年來的深刻影響。

圖解式講述、擴展式閱讀

書中收錄了200多幅精美彩圖,豐富的實例以圖像呈現,更加直觀高效地領悟行文意趣,圖文編排方式富有美感,跨頁、對頁、點綴等呈現形式新穎獨特,書後附錄詳實,配有擴展閱讀資料集,便於讀者深入探索。

世界級知名專家傾情撰寫

作者朱迪·松德是著名西方藝術史學家、梵谷學者兼大學教授,她的研究領域包括歐美視覺文化對異域風情的建構、藝術家對經典文本的反響共鳴,以及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的交叉融合。這本書由知名藝術出版社費頓出品,暢銷全球,具有品質保證。

順應潮流的選題

近年來國內興起一波小眾藝術熱潮,本書緊隨社會熱點,非常貼合讀者喜好,異域風情是理解視覺西方藝術不可或缺的窗口,適合系統了解藝術價值及時代背景,是透視西方藝術文化的絕妙讀本。

閱讀舒適感極佳

四色印刷,硬殼方脊精裝,可無障礙平展閱讀,全身心領略藝術之美。

相關焦點

  • 西方文明的崛起;宗教狂熱造就的戰爭最終敲響了至高神權的喪鐘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那些掩映在歷史塵埃中的古老文明的風採依舊光彩奪目,而我們就生活在一個人類文明繁盛的時代,並且、就目前看來,這文明還遠沒有走到鼎盛。專欄的第五篇,還是一篇概論性的文章,同前幾篇一樣,概述歷史進程的因果關係。
  • 歐洲千年古地圖之旅
    芬蘭學者馬裡奧·T.努爾米寧的《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就藉助古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為讀者解答了如下的問題: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人如何在地圖上描繪世界?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在這一千年中如何發展變化?誰製作了世界地圖?他們製作地圖有什麼用?他們又是如何製作的?
  • 來龍崗區文化館欣賞創玩空間PRO系列皮革藝術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0月21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謝紹花  李雨霞)10月19日,由龍崗區文化館總館主辦的皮革之道——龍崗區文化館創玩空間PRO系列皮革藝術作品展開展,展出50多件高品質的皮革藝術作品和百餘件製作工具。
  • 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塑像維納斯,義大利雕塑大衛
    原來她曾有過一段十分坎坷的經歷。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即公元前四世紀左右,那時的世界形勢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只有四大文明古國,即亞洲的中國、中亞地區的波斯(現伊朗一帶)、非洲的古埃及和歐洲的古希臘。古希臘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藝術才賦。雕塑是他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當時活躍著很多傑出的雕塑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精美雕塑。『維納斯》就是其中的一個。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作為16世紀地球儀和世界地圖補充讀物的相關指南中,經常包含這種類型的介紹。在此類介紹中,作者會強調,一個人坐在椅子裡,在一本地圖書陪伴下所完成的對遙遠異域的旅行,要比被難以預料的海洋所支配、在一條船搖晃的甲板上完成的旅行,更愉快也更安全。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近日,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的歷史著作《秦俑兩千年》中文版問世,引發廣泛關注。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
  •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藉由100個物品來講述德國歷史——這個涉獵極為廣泛的項目,本身便是個巨大的挑戰:要縱覽幾千年的歷史,從中發掘出每個時期值得紀念的、最具歷史感的、最好還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物品
  • 《索尼克:狂熱》曝動畫短片系列:繼承遊戲宇宙!
    世嘉已經宣布了新的《索尼克:狂熱》的動畫短片系列。這一系列名為《索尼克狂熱大冒險Sonic Mania Adventures》,將很快在包括YouTube在內的社交媒體上亮相。其中,索尼克,塔爾斯和納克斯將成為主要角色。
  • 十年了,驚悚氛圍下的愛情更狂熱了
    宋憶寧 2012版《死亡陷阱》劇照演員李建華(文字源於2011年《看話劇》)波特·米爾格裡姆這麼一個小人物,兩小段戲他們將帶來怎樣的狂熱驚喜?敬請期待!劇照攝影:尹雪峰演職員表製作出品: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出品人:張惠慶|總監製:田水|藝術總監:喻榮軍|監製:童歆|編劇:艾拉·萊文Ira Levin[美] |劇本翻譯:凡妮|導演:林奕|舞美設計:周羚珥、唐明飛|製作人:吳嘉|作曲:吳駿浩演員:周野芒、賀坪、宋憶寧、林奕、李建華*建議16
  • 科學網—花山巖畫何以保存兩千年
    巖畫是古代藝術和文化的一種珍貴遺蹟。 花山巖畫是廣西駱越古人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中,用赤鐵礦粉為主要原料,加上生物膠質製成的塗料,畫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垂直巖壁之上的。花山巖畫蹲式人形之奇特、神秘,圖像之密集,場面之宏大,色彩之鮮豔,都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應和震撼力。
  • 歐洲最古老松樹「阿多尼斯」擁有上千年樹齡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2日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及德國美因茨大學(Mainz University)的科學家在希臘北部的平都斯山(Pindos Mountains)上發現了歐洲最古老的松樹。這顆波士尼亞松樹以希臘神話中愛神「阿多尼斯」命名,最早栽種於公元941年,現今已達1075歲「高齡」。
  • 維歐藝術留學:歐洲哪個國家藝術類專業比較好
    作為西方藝術的發源地,歐洲無論是在繪畫、雕塑、建築,還是時裝設計方面,都在整個藝術圈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去歐洲留學。那麼歐洲藝術留學去哪個國家好?維歐藝術留學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 兩千年鯨魚骨骸 龍仔厝出土
    世界日報訊  龍仔厝府班飄縣近日發現一具兩千年歷史的鯨魚骸骨,地質資源廳副廳長蒙迪親自率員到場視察回收骸骨工作
  • 兩枚戰國蜻蜓眼跨越千年邂逅長沙 全國僅存幾十枚
    (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其中,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引發媒體和觀眾極大關注。    戰國蜻蜓眼價比和氏璧 全國僅存幾十枚    本次文物精品展上的寶貝多為高古玉、高古珠、老窯瓷、青銅器等,平常很少公開亮相。其中,有一枚渾身長滿「眼睛」的小飾物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和拍照。
  • 「黑暗」回歸,日內瓦用藝術「挑戰」兩百年前的著名鬼怪
    「黑暗」回歸,日內瓦用藝術「挑戰」兩百年前的著名鬼怪 杜甦 編譯 2017-03-10 08:53 來源:澎湃新聞
  • 席捲中世紀歐洲的兩大傳染病,人類吸取了哪些教訓?|草地·專欄
    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麻風病與黑死病絕對是疾病史上的兩大主角。幾個世紀以來,它們對於歐洲的困擾是如此嚴重,以至於整個歐洲文明都受到這兩種疾病的影響。對照當下,雖然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流行性疫病無法帶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可以引導我們思考。
  • 史軍: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科學狂熱,對知識的分享狂熱
    ▲這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的演講視頻史軍: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科學狂熱,對知識的分享狂熱史軍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的講者史軍。我是一名植物學科普工作者,每當我亮出這個身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朋友問我很多花花草草的事情。
  • 狂熱粉絲:自閉症私生飯的瘋狂追星路,沒有狂熱粉絲你什麼也不是
    因此《狂熱粉絲》以粉絲越界打破這本該維持的平衡為主題,正是通過這些恐怖景象給予我們一個警示提醒。狂熱粉絲電影的明星與粉絲根據身兼導演與樂團主唱弗裡德·德斯特的親身經歷作為故事發想,《狂熱粉絲》把故事聚焦在穆斯這個熱愛好萊塢B級電影,並十分崇拜裡頭動作明星亨特·鄧巴的影痴身上,結合許多80年代經典恐怖片與暴力血腥的元素,從雖然程度每人各有不同,但我們都多少曾經歷過的粉絲追星角度切入,並以一句:「如果沒有粉絲你什麼也不是。」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作品《瑪爾斯和瑞亞·西爾維亞》彼得·保爾·魯本斯是德國十七世紀弗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和尼德蘭典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是繼文藝復興的諸位大師之後,為歐洲近代繪畫開闢道路的巨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