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條形碼:為瀕危植物撐起「保護傘」—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丁佳

 

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來自國家農業、林業、環保、醫藥、檢驗檢疫、進出口等部門的人士,他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鑑》的問世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鑑定平臺」的開通。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盼望了10年的大事。

 

「中國瀕危植物數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是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一個國家。根據文獻記載,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約相當於美國的2倍、歐洲的3倍。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使得中國的珍稀瀕危植物變多,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中科院院士洪德元估計,「中國的珍稀瀕危植物約佔高等植物總數的15%,大概有4000~4500種。」

 

珍稀瀕危植物大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但又非常脆弱,備受人們關注。中科院植物所是國內最早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單位之一。研究所自1982年開始編寫首部《中國植物紅皮書》,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主要瀕危植物的保護生物學研究」、「973」項目「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變化、可持續性利用與區域生態安全」等科研項目,為我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已有30年歷史,但仍有許多核心問題亟待解決,如珍稀瀕危植物名單、物種的可靠性、遺傳多樣性水平、物證材料的快速可靠鑑定等等。這讓科學家們覺得,必須應用新技術來解決與保護相關的科學問題。

 

「做成家具也能認出木材來自哪棵樹」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開始立法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然而,受利益的驅使,非法盜伐、走私等事件時有發生。

 

比如,2012年雲南一家公司將一批木材運往天津港,並申報木材名稱為「鳥足紫檀」。海關人員懷疑公司謊報了木材名稱,送去專業部門進行鑑定,最後發現這批所謂的「鳥足紫檀」竟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樹種——檀香紫檀,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這讓人不禁想到,倘若當時海關人員沒有「多長個心眼」,犯罪分子就很有可能得逞。

 

「確有一些案件由於材料鑑定困難而不能讓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鑑定平臺」建設者周世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物種鑑定傳統上依賴於材料的形態解剖特徵,可需要鑑定的珍稀瀕危植物材料往往是木材、果實、種子等部分器官,有些甚至是加工過的物品,形態特徵的不完整常導致無法準確鑑定。」

 

2003年開始出現的DNA條形碼技術引起了周世良等人的注意。這種技術不受材料不完整性和發育階段的限制,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分子標記技術,成為物種鑑定的首選。

 

中科院植物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2008年開始構建基於DNA條形碼技術的珍稀瀕危植物鑑定平臺,5年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鑑定平臺」正式開通,為社會提供服務。

 

除了國際通用的兩種DNA條形碼外,這個平臺網站還使用了高解析度的核基因ITS和實驗室自己開發的葉綠體基因ycf1條形碼,使用者只需將材料的DNA序列粘貼到對應的檢索框裡,它就會列出這個材料可能的物種是什麼,並按照相似度的高低依次排列。而幾個條形碼並行使用,相互印證,鑑定的可靠度能大大提高。

 

這樣,人們不僅能從一塊木頭、幾粒種子中鑑定出物種,用周世良的話說,如果一些重要物種的每個個體都有了遺傳標籤,就算「不法分子把木頭做成了家具,也能認出他用了哪棵樹的木材」。

 

「一個基因可能關係國家經濟命脈」

 

洪德元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畢竟,正是當年海南的一株外表奇特的野生稻,造就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改變了中國農業命運的「超級稻」。

 

「珍稀瀕危植物是個寶庫。」洪德元說,「有時候,一個基因就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中國這幾千種珍稀瀕危植物,究竟還有多少資源等待人們去發現?過去我們在這個領域的進步不夠快,現在是一個好機會,植物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起這個責任。」

 

事實上,珍稀瀕危植物研究與保護已被列為植物所「一三五」發展規劃的重點之一,而周世良等人也正準備利用這個平臺做更多事情。

 

截至今年12月,平臺資料庫中共包含了18732條序列,覆蓋了186個科、2568個種。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中。

 

「這也就是說,DNA條形碼平臺不光可以進行物種鑑定,更重要的是這些物種的部分遺傳信息能為人類所掌握,而物種遺傳信息數位化則是物種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周世良說。

 

《中國科學報》 (2013-12-26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濱海警方為瀕危鳥類撐起「保護傘」
    天津北方網訊:天氣逐漸轉涼,天津中新生態城八卦灘又增添了一道新的亮麗風景,一隻只遠道而來的「貴賓」——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飛臨溼地,最高峰時近萬隻。它們中的一部分將在此越冬,另一部分停留月餘後繼續向南遷飛。
  • 為孩子撐起保護傘!魯東大學實驗小學開展「女童保護」進校園活動
    大小新聞訊(通訊員 賈立茹 於秉琨)為了提高學生防止性侵害、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12月16日,魯東大學實驗小學開展了「女童保護進校園,為孩子撐起保護傘」活動。來自女童保護基金的於聲娜老師就「愛護我們的身體」主題開展了四個系列培訓,師生們認真聆聽了培訓內容。
  • 湖北十堰:「綠色司法」為野生動物撐起「保護傘」
    經鑑定,戴某捕捉的活鳥和收藏的鳥類標本均為野生動物,其中畫眉鳥、黑臉噪鶥鳥、灰胸竹雞為「三有」野生動物,且畫眉鳥和灰胸竹雞為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腹鷂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今年4月28日,張灣區檢察院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向法院提起公訴。
  • 你的DNA還可以做條形碼!
    那麼,你聽說過DNA條形碼嗎?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和普通條形碼有什麼區別?這還得從條形碼的工作原理說起。 條形碼隨處可見,現在許多便利店都設置了自助結帳機,很多人都有過親手掃描條形碼的經歷。
  • 為瀕危植物引種馴化 40餘種瀕危植物紮根太原
    為瀕危植物引種馴化 40餘種瀕危植物紮根太原 2018-07-05其中,有40多種植物是從遠方請來的「貴客」,都是瀕危珍稀物種,難得一見。  40餘種瀕危植物紮根太原  「全球氣候變化,是瀕危植物面臨絕種的重要因素。此外,人為破壞則加速了瀕危植物絕種的速度。」
  • 「《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
  • 【每日動態】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
    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Food Control(IF 4.248,1區)檢測魚類替代和造假已成為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主題,越來越需要可靠、快速和可重複的檢測來識別商業魚類。最認可的形態學方法並不簡單,不能用於加工產品。全長DNA條形碼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DNA降解,在高度加工產品中應用並不成功。
  • 5G時代下,SINX為全球75億人撐起個人信息的「保護傘」
    在這個數據信息即是資源的時代,許多壟斷性的網際網路公司正是憑藉其豐富的網絡平臺和業務閉環大量攝取用戶個人數據用於為其自身的業務服務,從中獲取巨大利益。在這過程中,數據提供者無法監督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無法決定數據信息的用途,也並無得到任何紅利回報。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洩露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幾年數據洩露事件的增長率也許會達到100%,除非數據在其源頭就能夠得到安全保障。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目前首例槭樹科植物的全基因組報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iga Science。 組裝完成的漾濞槭基因組大小約為666Mb,其Contig N50達到5.48Mb,Scaffold N50大小為44.92Mb;重複序列佔比68.0%,28320個蛋白編碼基因得到了從頭或基於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釋;通過BUSCO分析得到了95.5%的組裝完整性評估。
  • 昆明研究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子植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該成果以《西藏種子植物分布新資料》為題發表在《生物多樣性》雜誌。 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和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了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餘號,其中種子471份。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據悉,這是繼《東莞植物志》《東莞園林植物》《東莞珍稀植物》出版後,有關東莞植物學研究的又一成果。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因地處廣州之東,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東莞擁有豐富的植物區系,植被類型多樣,境內的銀瓶山森林植被被譽為「廣東十大最美森林」;東莞的植物資源富有特色,莞香、莞草聞名於世。
  • 國家標準《木材鑑別 DNA條形碼方法》獲批立項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於下達2020年的四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發〔2020〕53號),由全國木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申報並歸口管理的國家標準《木材鑑別 DNA條形碼方法》(計劃編號:20204633-T-432)獲批立項。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8月18日,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構建」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預計在未來5年內搭建起一個涵蓋2000個物種的15000條標準數據的基礎DNA條形碼資料庫。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表明,食草動物及其捕食者已經進化出有效策略處理有毒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小菜蛾的幼蟲利用一種特殊的腸道酶使寄主植物的有毒物質變得無害,沒有這種酶,其生長、生存和繁殖就會受到損害。然而,掠食性草蛉幼蟲以中毒的毛蟲為食,但並無嚴重不良後果,因為它們有自己的解毒機制。   為了成功地以植物為食,食草動物需要戰勝植物產生的化學物質來保護自己,例如小菜蛾的幼蟲。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 40年來,這種開著白色小花的不起眼的雜草一直是植物生物學的「實驗室老鼠」。它很小且容易種植,從對擬南芥的基礎研究中獲得的見解往往可以轉移到作物上,這一事實也使擬南芥成為植物育種研究的有趣對象。 研究人員表示,大部分數據都是使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生成的,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個實驗中同時分析數千種蛋白質,而生物信息學方法可以幫助分析大量數據。
  • 為溫帶雨林撐起保護傘
    因此,溫帶雨林大多位於海洋性氣候區,受到來自海洋的潮溼水汽的影響,一年降雨和降雪總量可以達到2000毫米甚至更高,全年平均氣溫都在零攝氏度以上,為動植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其中豐富的物種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溫帶雨林不僅總面積小,空間分布也分散。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