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川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導
9月28日,當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一行來到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觀鬥社區村時,村民張華彬和妻子10天前在屋後發現的化石已經被夫妻倆用油布遮住保護起來。
彭光照一行通過現場研究發現,該化石可能屬於三疊紀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億年前,是目前四川省首次發現的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
據介紹,9月18日,張華彬和請來幫忙的工人們在整理屋後滑坡下來的石頭時,突然發現其中有兩塊帶紋路的石頭。「覺得這個紋路很好看,之前在網絡上也看到過相似的東西,有點像化石,就保護起來了。」張華彬說,隨後他在微信發了一條相關的朋友圈,沒過多久就引起了轟動,不少好友留言說,這可能是化石,這更是引起了他的重視。事情被傳開後,引發了轟動,並吸引了宜賓、成都等地的專家前來查看。
據彭光照介紹,該化石標本大小從頭到腰部為63公分,加上裂開的尾部,估計該動物活著的時候總長度為1米-1.2米左右。從該化石可以看出,動物頭比較大,直徑達到了22公分,呈半圓形狀。「這是典型的兩棲類動物的形狀,與現在的青蛙、蠑螈、大鯢是一類的,預計該動物是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兩棲類動物,生活年代在2億年前。」
彭光照表示,該化石的發現,不僅是宜賓和川南地區,在四川省內都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兩棲類化石標本。該化石的發現從科學意義上來說,對於研究兩棲類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是很重要的。對於研究這一地區當時的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植被、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很有意義。此外,作為科普展品,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也是很好的素材。他認為該化石的發現意義重大,建議當地儘快把該化石以專業的手段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