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現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 研究員:對研究兩棲類動物起源和...

2021-01-11 封面新聞

楊曉川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導

9月28日,當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一行來到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觀鬥社區村時,村民張華彬和妻子10天前在屋後發現的化石已經被夫妻倆用油布遮住保護起來。

彭光照一行通過現場研究發現,該化石可能屬於三疊紀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億年前,是目前四川省首次發現的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

據介紹,9月18日,張華彬和請來幫忙的工人們在整理屋後滑坡下來的石頭時,突然發現其中有兩塊帶紋路的石頭。「覺得這個紋路很好看,之前在網絡上也看到過相似的東西,有點像化石,就保護起來了。」張華彬說,隨後他在微信發了一條相關的朋友圈,沒過多久就引起了轟動,不少好友留言說,這可能是化石,這更是引起了他的重視。事情被傳開後,引發了轟動,並吸引了宜賓、成都等地的專家前來查看。

據彭光照介紹,該化石標本大小從頭到腰部為63公分,加上裂開的尾部,估計該動物活著的時候總長度為1米-1.2米左右。從該化石可以看出,動物頭比較大,直徑達到了22公分,呈半圓形狀。「這是典型的兩棲類動物的形狀,與現在的青蛙、蠑螈、大鯢是一類的,預計該動物是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兩棲類動物,生活年代在2億年前。」

彭光照表示,該化石的發現,不僅是宜賓和川南地區,在四川省內都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兩棲類化石標本。該化石的發現從科學意義上來說,對於研究兩棲類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是很重要的。對於研究這一地區當時的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植被、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很有意義。此外,作為科普展品,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也是很好的素材。他認為該化石的發現意義重大,建議當地儘快把該化石以專業的手段保護起來。

相關焦點

  • 非洲發現古代新型兩棲類動物化石
    New Species of Ancient Amphibians Found in Africa   美國考古學家4月13日表示,他們在尼日的非洲沙漠地區發現了距今有2.5億年歷史的古代兩棲類動物化石,這些和鱷魚樣子相似的化石向人們揭示了兩種新類型的古代兩棲類動物。
  • 原水蠍螈,不一樣的兩棲類動物
    原水蠍螈是石炭蜥類的一種,生活在石炭紀時期的沼澤從來裡,作為早期的兩棲類動物之一,原水蠍螈在石炭紀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約在3.2億年前左右的晚石炭紀時間,陸地和海洋中都生活著一批大型動物,它們霸佔著一方土地,支配著其他生物的命運。
  • 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使人類可以呼吸氧氣)
    大家都知道人類是從兩棲動物進化來的,那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是什麼嗎?它就是魚石螈,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物種,生存於3.67-3.625億年前的上泥盆紀。 一、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
  • 誰是脊椎動物的登陸先鋒:關於迷齒兩棲類
    還有一個類群叫做離片椎目,這一類動物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些離片椎目其實是包括現代兩棲動物的祖先類型。還有一個目叫石炭蜥目,這類動物在距今三億年前的石炭紀的時候比較繁盛,所以用這個時代來命名叫石炭西蜥目。我們現在的這些從爬行動物開始,鳥類,哺乳類,羊膜動物,都是和石炭蜥目有密切的關係,它們其實是這些羊膜動物的祖先。
  • 「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兩棲圖片徵集
    ,「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www.amphibiachina.org,已上線運行近3年。期間我們一直致力於為兩棲動物研究者、愛好者以及相關執法部門提供中國兩棲動物一站式的準確資料信息,同時促進學術圈和兩棲動物愛好者之間的交流,為保護中國兩棲動物做出積極的貢獻。「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中除了詳細的文字資料,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於各個物種的精美圖片。經過大家幾年的貢獻和積累,現已收錄的物種彩色圖片佔中國已知物種80%以上。
  • 野生動物之兩棲類
    顧名思義,兩棲動物就是指那些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兩棲動物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的一個綱,通常沒有鱗或甲,皮膚裸露而溼潤,透氣性強,在溼潤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呼吸。兩棲動物的四肢沒有爪,只有趾,體溫鎖著完結的變化而變化,是典型的冷血動物。
  • 著名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科院趙爾宓院士因病逝世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6日訊(記者 陳淋)12月26日,據四川大學消息,我國著名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教授因患多種疾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2月24日13時44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7歲。
  • 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逝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2016年12月24日13時44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逝世,享年87歲。   趙爾宓教授195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原華西大學)生物系,1962年起在原華西大學校長、導師劉承釗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1965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劉承釗的夫人胡淑琴一起繼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歷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長,研究員。1983年應邀擔任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執行委員。
  • 研究發現四億年前基幹四足動物化石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處的研究人員在雲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填補了基幹四足動物早期化石記錄的空白
  • 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
    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即有鱗類動物起源,有了答案:這塊化石發現於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其代表著爬行動物中一個新發現的已滅絕的物種。但是這塊化石遠不止這麼簡單。它的出土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於有鱗類動物的起源與進化的認知,並為科學家們研究有鱗類進化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 ...守宮,變色龍,兩棲,藍舌蜥,水族館,上海,嚙齒類動物,蛙,自然界...
    遊客朋友們可以看到包括傘蜥、睫角守宮、高冠變色龍等在內的多種兩棲爬行生物,這些「怪咖」們將以奇形怪狀的外貌、獨特的生活習性,向遊客朋友展示兩棲爬行生物奇妙的「怪異之處」。  兩棲生物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出現在三億七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在某種意義上是恐龍的親戚,由魚類演化而來,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標題: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刁雯蕙/中國科學報 2020-06-12 08:54
  • MER:車靜等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雜誌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副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文章中,研究者在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恐龍成為地球的霸主,又神秘退去,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恐龍的夾縫中生存了上億年,終於在中生代結束之後統治了地球的陸地和藍天。寧城,正是解讀這段生命演繹歷史的窗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裡已發現了20多個門類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昆蟲類、雙腹足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數量繁多的植物化石。這些遠古生命的遺存保存之精美,數量之豐富,科學價值之寶貴,世所罕見。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恐龍成為地球的霸主,又神秘退去,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恐龍的夾縫中生存了上億年,終於在中生代結束之後統治了地球的陸地和藍天。寧城,正是解讀這段生命演繹歷史的窗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裡已發現了20多個門類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昆蟲類、雙腹足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數量繁多的植物化石。這些遠古生命的遺存保存之精美,數量之豐富,科學價值之寶貴,世所罕見。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自然》報導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團隊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特的化石——「章氏麒麟蝦」(以下簡稱麒麟蝦)。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趙方臣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澄江動物群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庫,澄江動物群中化石豐富且保存精美,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
  • 2.5億年前的物種滅絕事件引發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這次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5%的生命喪生,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極少數倖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反覆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