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史被刷新!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

2020-11-26 泡泡網

進化史被刷新!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

    近日,科學家們在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史前爬行動物 Megachirella wachtleri 化石的古生物論文使爭議多年的問題,即有鱗類動物起源,有了答案:這塊化石發現於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其代表著爬行動物中一個新發現的已滅絕的物種。但是這塊化石遠不止這麼簡單。它的出土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於有鱗類動物的起源與進化的認知,並為科學家們研究有鱗類進化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有鱗目:爬行動物中涵蓋物種最多的類群

   有鱗類動物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其作為爬行動物中最具物種多樣性的類群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令人不可思議的成員。並且,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它們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今世界上,有鱗類動物的分布範圍非常的廣。據統計,它們的足跡遍布在當今除南極洲外的每個大洲上3。它們有的生活在乾旱的大漠,有的生活在溫暖潮溼的雨林,有的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不只如此,根據化石記錄,它們在在遙遠的中生代晚期更是遍布在每一塊大陸上和每一片大洋中。

現存的有鱗類動物包括我們熟悉的蛇與蜥蜴,同時還包括一種奇特的生物類群——蚓蜥。蚓蜥類是有鱗目下的一個亞目,這類動物外表似蛇類,沒有四肢,但卻與蛇類以及蜥蜴類在形態特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們通過挖洞生活在地下,視覺與聽覺已高度退化。另一方面,在遙遠的古代,有鱗類則包含著更多的物種。在白堊紀末期隨恐龍一起滅絕的滄龍便是地球上已知的曾存在過的最大的有鱗類動物。

有鱗類動物,是獵物還是獵手?

   我們所熟知的蜥蜴類與蛇類中,很多都是以昆蟲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它們都是天生的殺手。其中如科莫多巨蜥,眼鏡王蛇等掠食者更是佔據著食物鏈的頂端。並且,有鱗目的動物還具有現今其它爬行類動物所不具備的獨門武器——生物毒素。

據悉,在現生的所有爬行動物中,只有有鱗目的成員具有毒腺,並且它們所具備的生物毒素的毒性極強。據估計,世界最毒陸棲毒蛇——內陸太攀蛇的毒素對一個70kg的成年人的致死劑量約為1.75mgLD50=0.025mg/kg),2而這種蛇平均一次的毒素注入量約為44mg,最大為110mg

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modo_dragon#/media/File:Komodo_dragon_with_tongue.jpg 

不過要談到有鱗類動物中頂級的獵手,那就一定少不了一個古代的龐然大物——滄龍。滄龍雖然已經在白堊紀末期滅絕。但它絕對是有鱗類動物演化史上中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生活在晚白堊紀(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各個大洋中。據研究,滄龍位於當時食物鏈的頂端,以其它一切海洋生物為食,甚至會獵殺體型比自己小的其它滄龍。而另一方面,滄龍偶爾也會捕食靠近水邊的陸棲恐龍。目前已知的最大滄龍體長約為21m,是當時世界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

滄龍。(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sasaurus#/media/File:Mosasaurus_beaugei1DB.jpg

雖然有鱗類動物中有很多致命的獵手,但是有些有鱗類動物則是人畜無害的的素食主義者。例如北美的綠鬣蜥便是典型的食植性蜥蜴。其成年個體體長可達到近兩米,體重近10公斤,然而這碩大的體格卻僅靠吃植物來維持。

                                                                                                                                 

北美綠鬣蜥(Iguana iguana)(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Iguana#/media/File:Iguana_iguana_eating_Mangifera_indica_from_Venezuela.jpg

撲朔迷離的起源終於有了答案

雖然有鱗類動物的種類繁多,但是它們身上依舊有許多未知的謎團沒有解開。其中,一直困擾科學家們很久的一個問題就是它們到底從哪裡來?又是如何進化發展到如今如此繁多的物種的?而了解它們的起源則對於學習它們的進化與物種多樣性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科學界,關於這些問題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這些爭議主要是由於通過分子鐘所預測的有鱗類動物起源年代比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有鱗類動物化石要早近7000萬年。另一方面,當用不同數據建立系統發育樹(用於反應物種間進化關係的樹狀結構圖)時,其所反映出的有鱗類動物進化過程將截然不同。當採用基因分子數據時,壁虎類被認為是最先演化出的有鱗類動物。而當採用形態特徵數據時,鬣蜥類則被認為是最先演化出的有鱗類1

金粉日守宮(Phelsuma laticauda)(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cko#/media/File:Phelsuma_l._laticauda.jpg 

關於此次發現,科學家們通過高解析度微聚焦X光分層掃描(高解析度CT掃描)發現,Megachirella wachtleri 不僅具有側生齒等典型的鱗龍類動物(鱗龍形下綱)的特徵,還具有例如第一掌腕骨的癒合(合併為一塊骨骼)等典型的現代有鱗類動物(有鱗目)的特徵1。這些特徵使科學家們相信Megachirella wachtleri是一種大約生活在距今243百萬年前的中三疊紀時的有鱗類動物,比之前發現的最早的有鱗類化石(168百萬年前,中侏羅紀)還早了7500萬年,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有鱗類動物。並且,Megachirella wachtleri化石的發現使原先的預測起源年代與實際起源年代之間的7000萬年得以彌補1

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科學家們對包括Megachirella wachtleri在內的現生和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包含有鱗類動物和其它雙孔亞綱成員)進行了大範圍取樣,並將採集到的形態與基因分子數據一起做了綜合分析。綜合分析的結果與之前用分子數據分析所得到的的結果相同,結果顯示壁虎類是最先進化出的有鱗類動物。而這次大範圍取樣分析更是造就了首次形態數據與分子數據上的一致性1

Megachirella wachtleri的發現和這次的研究結果對於有鱗動物的進化史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其成功的填補了有鱗類動物進化史上的空白,並第一次解決了形態數據與分子數據之間的爭議,是古生物界裡程碑式的發現。

參考文獻

1. Simões, T. R., et al. (2018). "The origin of squamates revealed by a Middle Triassic lizard from the Italian Alps." Nature 557(7707): 706-709.

2. The Australian venom research unit (August 25, 2007). "Which snakes are the most venomous?" (Archive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trieved June 8, 2018.

3.Vitt, L. J., Caldwell, J. P., &Zug, G. R. (2014). Herpetology: An introductory biolog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Amsterdam: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馬宇博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進化史斷層:「海底人」存在嗎?窺探人類起源之謎
    之後,陸地上有了植物,一些魚類為了這些豐盛的食物冒險爬上岸,隨著時間它們的鰭開始逐漸演變成四肢,同時它們也開始進化出了肺,這就進化出了更高級的兩棲類動物。而最奇異的一支是被科學家稱為「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動物」。   這些「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動物」進化速度很快,不久就進化出了不同的物種,直到二疊紀末期,當時地球發生了大滅絕事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遭受滅頂之災。
  • 進化史斷層:「海底人」存在嗎?窺探人類起源之謎|視古菌
    02生命的起源和哺乳動物的進化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沒有人知道生命起源的方式,地點或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大約三十五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存在微生物了。現在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是由《物種起源》和米勒實驗為理論基礎的化學起源說。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進化史斷層:「海底人」存在嗎?窺探人類起源之謎 | 視古菌
    之後,陸地上有了植物,一些魚類為了這些豐盛的食物冒險爬上岸,隨著時間它們的鰭開始逐漸演變成四肢,同時它們也開始進化出了肺,這就進化出了更高級的兩棲類動物。而最奇異的一支是被科學家稱為「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動物」。   這些「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動物」進化速度很快,不久就進化出了不同的物種,直到二疊紀末期,當時地球發生了大滅絕事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遭受滅頂之災。
  • 「四腳魚」改寫亞洲動物進化史
    這是魚石螈類化石首次在亞洲露面,這些「四腳魚」的出現,將亞洲地區四足動物的化石紀錄提前了近1億年。  中國螈是全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第十種泥盆紀四足動物。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擴大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區域,將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早期演化與擴散的已有假說。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1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這就好像人類的早產兒被放進保育箱內精心呵護一樣,也就是說有袋類動物都是早產兒。那麼奇怪了,為什麼有袋類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呢?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胎盤生哺乳動物種類非常少呢?這難道是因為「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那天天吃澳洲牛肉、澳洲麵包,喝澳洲水長大的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那女生們倒是可以免受十月懷胎的痛苦了!
  • 魚類起源與演化
    脊椎動物動物起源 生物學家們利用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來推測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脊椎動物起源的假說。(1)環節動物說——脊椎動物和環形動物有很多相似點:都是兩側對稱和分節的,都有分節的排洩器官和發達的體腔,都是密閉式的循環系統,環節動物的腹神經管和脊椎動物的背神經管位置相同,心臟和血流的方向相同。
  • 進化論的答案
    人類進化史人類的出現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地球成為了一顆偉大的,與眾不同的奇蹟星球。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無法回答,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人類進化地球上的第一個人類是怎麼來的,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地球的歷史。
  • 大衛觀史前史,人類起源終,起源的假想,豆瓣KFK及日本EVA的企圖
    各個大洲的人類考古學家,得出了多地起源演化結論。至此單地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的紛爭不斷。好在他們在現代人的祖先是智人,並且起源於非洲的情況達成了共識。2001太空漫遊而大衛也終於寫到了這一篇,在這裡要重新拋開雜念。不再去追溯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是真正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到底是怎麼來了?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談起為什麼選擇這類「貌不驚人」的微型古生物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劉建妮饒有興趣地說:「我從200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就開始從事寒武紀葉足動物的系統研究,之所以選擇葉足動物,完全是因為被它們柔軟的、細弱的腿所支撐起來的肉乎乎的身體『萌』化了。」  葉足動物,顧名思義,是一類具有柔軟葉片狀足(附肢)的動物。這一類群雖然在5.4億年的寒武紀非常繁盛,但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了。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動物的起源歷史
    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據介紹,現生的三大類哺乳動物,包括了單孔類、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單孔類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過唯一的「洩殖腔」,包括我們熟悉的鴨嘴獸、針鼴等;有袋類的最大特點是雌性在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幼體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須在母體袋內長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有胎盤類最大特徵是雌性具有胎盤,幼體在母體的子宮中能通過胎盤吸收營養,包括鯨魚和人類。  畢順東說:「單孔類哺乳動物的數目十分稀少,只有3種。目前現存的哺乳動物中,99%是有胎盤動物或者有袋類。
  • 鳥類的起源與進化
    從古至今,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在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被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是成為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由於鳥類的化石資料太少,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於鳥類的起源提出了眾多的猜想,然而爭議至今仍沒有被解決。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絕大多數爬行動物處於極端卵性營養一端,但極少數胎生石龍子胚胎發育顯著依賴胎性營養。哺乳動物中的真獸類處於極端胎性營養一端。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
  • 古近紀,生物專欄:鯨類進化史
    鯨類重返海洋,是哺乳動物最偉大的進化奇蹟之一。所幸他們一路都留下了充足的化石證據。20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學家還通過DNA測檢發現鯨類現存最親近的親戚是偶蹄類動物,尤其是河馬。不過經歷至少5000萬年前之前就和他們分了家,走上了自己的路。
  • 2019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知識點
    · 初中生物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知識點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關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說比較多,大部分學者認同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 原始地球條件 生命起源的條件: 原始地球為生命起源的化學起源學說提供的條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物質條件——原始大氣原始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氣、硫化氫和少量氫氣等,特點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氣。 (2)能量條件——原始地球上不斷出現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以及火山爆發等,為化學進化提供能量。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達爾文的困惑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特別提到,動物界以三葉蟲為代表的複雜類群在最古老含化石的巖石中「突然」出現,而複雜動物在寒武紀「突然」出現是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據圖可知正確的是()     A.①所在樹枝上的動物身體背部有脊柱B.②代表的是爬行動物     C.③代表的植物類群,其種子外面無果皮包被D.珙桐與桫欏的親緣關係較珙桐與海帶的遠     二、填空題     14.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而________是定向的,決定著_______
  • 哺乳動物起源曝新解:或源於爬行類動物(圖)
    大量證據支持  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類  關於哺乳動物的起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大興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人類也是哺乳動物中的一類,我們關心自己的起源問題,關心像人類這樣有智慧的動物到底是從何而來。
  • 科學網—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這些是自然界留給古生物學家的「靈魂拷問」。 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來,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成為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從達爾文開始,生命如何「突然」發生,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也成為一代代古生物學家執著破解的難題。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物種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