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印尼海空軍持續搜救失事的波音737客機。由於飛機在瀾滄島和千島地區拉基島之間海上墜毀,需要水下定位、尋找黑匣子,涉及到水下探測、水下打撈等技術活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與技術裝備支撐。
在搜索階段,印尼政府與海軍出動了大量專業船舶,政府船舶主要來自印尼國家搜救局(Badan SAR Nasional)與海岸警衛隊,包括:KN SAR Basudewa、KN P Marore、KN Alugara、KN Trisula KPLP、KN P Nipah、KN Celurit、KN SAR Wisnu、KP 301、KN 204、KNP-348、KN SAR Karna、KN Dagger、KN Catamaran等船舶,以及若干硬式快艇(RIB)。當地時間1月11日,印尼海軍醫院船開始參與搜救和確認遇難者身份的工作。
在確認飛機水下位置環節中,印尼部署了來自搜救局的特別小組(BSG)、印尼國際跳水運動協會(POSSI)、印度尼西亞潛水員救援隊(IDRT)等的潛水員隊伍。平臺與裝備支持方面,主要包括印尼國家搜救局的KN SAR Wisnu號海洋調查船,BPPT海洋測量技術研究所的KR Baruna Jaya號海洋調查船,以及MGS地理調查船。海軍派出了最新的海洋調查船KRI Rigel 933,參與了水下搜索行動。這些船舶配備了精確的水下探測設備,如多波束回聲器(ROV)來探測和定位機身,這也是印尼自身能夠提供的最強力量。
印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島國,有著17508個大小島嶼,島際交通主要靠飛機與船艇,加上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這勢必需要一支專業的海上救援力量。參加這次任務的KN SAR Wisnu 、KN SAR Basudewa、KN SAR Karna等船都是最新的海上救助船,隸屬於印尼國家搜救局。KN P Nipah、KN P Marore則是隸屬於印尼的海岸警衛隊,同是非常新的公務執法船。
廣袤海域的管控也是挑戰,海軍的主要任務是海域巡邏與島礁補給,輕型艦艇與兩棲艦艇是其主要兵力。在發展輔助艦船方面,則屬於相對次要的位置,哪怕是對群島國家非常重要的海洋調查船。印尼海軍最大的調查船為德瓦·肯巴爾(Dewa Kembar)號,滿載排水量2945噸。1966年開始服役於英國,1986年後服役於印尼海軍。
最為出名的一艘為KRI Jalanidhi 933,這艘船由日本建造,1962年下水,1963年服役。該船是用於日本政府向印度尼西亞政府進行戰爭賠償,然而接手的印尼研究所缺乏專業操作人員,不得已與海軍合作運作,由海軍提供船員,船隻的所有權、預算編制和利用仍由研究所控制。為了提高其運作效率,避免其管理二元性, KRI Jalanidhi最終被完全移交給海軍。
KRI Jalanidhi是當時非常現代的海洋調查船,從一開始就為現代海洋學研究而設計,主要任務是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測量。船尾設有一臺重型起重機,用於操作重型設備,進行深海沉積物的取樣。船上有溼實驗室、幹實驗室。溼實驗室用於處理水和生物群樣本,進行物理、化學和生物分析。此外,還有一個氣球站,氣象監測氣球能夠將現場氣象數據直接回傳。
在2004年和2006年,印尼先後獲得了韓國的2艘二手德制209型潛艇。此後,又購買了3艘韓國版209型潛艇(張保皋級)。潛艇的使用非常複雜,除了平臺建設,還需要訓練體系、海洋測繪、潛艇救生等專業力量的支撐,但這每一項都是需要長期且巨大的投入,最先觀察到的是2艘海洋調查船的服役,其中一艘即參與此次搜救的KRI Rigel 933。
KRI Rigel 933屬於印尼向法國訂購的2艘OSV 190型海洋調查船的首船。OSV 190型船長60米,排水量500噸,航速16節,船員編制30人,艦上配備20毫米艦炮和12.7毫米重機槍。KRI Rigel 933於2014年12月下水,2015年5月抵達印尼。2號船KRI Spica 934,於當年10月交付印尼。
這2艘調查船裝備了完善的測量設備,包括自主水下潛航器(AUV)、遙控無人潛水器(ROV)、側掃描聲納、深水多波束回聲測深儀、單波束深水探測器、重力儀等設備,以及沉積物的取樣、漁業測量等設備及實驗室。據印尼海軍海洋水文局負責人稱,調查船具備繪製深度多達6000米水下地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