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潛水」6000米,全球最大功率超級水下機器人來啦

2021-01-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通訊員姜楊敏

9月4日,記者從中車株洲所獲悉,中國中車旗下SMD公司,在英國阿伯丁最新發布了一款具超強作業能力、綠色環保的工作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據悉,這也是全球下潛最深、功率最大、性能最高的作業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可下潛6000米深海底,整機功率高達400千瓦。

這位潛水「高手」,長約3.3米,寬1.8米,高1.9米,自身重量僅4噸。不過,「人小能量大」,能輕鬆提起等同自身重量的物品。此外,它還是不折不扣的「多面手」,可在海底油氣工程、海洋科考、海上救援打撈、水下鑽井等多領域,進行水下的機械手抓取、結構物拆裝施工、井口打磨清洗、沉船沉物打撈等各類「神操作」,工作範圍能覆蓋全球多數海域。

「這是電氣控制技術與深海裝備技術的深度融合創新嘗試。先進的電驅動技術被引入水下工程裝備領域,可使工作級水下作業機器人性能提升一個新高度。」英國SMD公司負責人Mike Jones表示。據悉,該設備搭載了全新的25kW大功率電力推進系統、新型長距離直流輸電解決方案,及本地化管理的直流電力系統,作業性能提升了20%以上。而與傳統液壓動力驅動的水下機器人相比,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環境適應力更強,可在高溫和極寒深度正常作業。電機驅動同時也最大限度降低了漏油風險,能有效保護海洋環境。

此外,靈活的模塊化設計也是該裝備的技術革新之一,這一技術可滿足傳統船舶、無人船甚至其他固定平臺等多工況需求,未來有望推廣應用到水下自治機器人和水面無人船中。它所裝載的先進水下潛航處理系統,也有望在未來擴展為人工智慧操控。

全球下潛最深、功率最大、性能最高的作業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本尊」 (受訪者提供)

全球下潛最深、功率最大、性能最高的作業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本尊」 (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MROV的工作水深一般小於100米,但如果搭載在其他大型潛水設備上使用,理論上可到達任何深度。部分MROV配備圖像聲吶,使其能用在能見度低的環境中。此外,MROV也可以配備其他設備如小型機械手等。 作業級ROV用於水下打撈、水下施工等應用,帶有水下機械手、液壓切割器等作業工具,還配備前視聲納、側掃聲納、海底繪圖、海底剖面等設備,尺寸和重量較大,造價高,工作水深可達6000米。
  • 水下機器人:聽令,向著蔚藍更藍處進發
    2021年中國主場 機器人主題會不會有大變化? 今天小坑就來聊聊機器人中的「潛水員」 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是什麼?
  • 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水下機器人「遊進」海博會海洋總面積佔地球表面積的70%,探索廣袤的海洋世界,離不開水下機器人的助力。海博會上,一大批新型水下機器人逐一登場,成為新亮點。在本屆海博會上,由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研製的仿蝠鱝水下機器人格外引人關注。顧名思義,這種水下機器人參照「海中風箏」蝠鱝這一海洋生物的特性進行研製開發,具備靈活敏感的環境感知能力和地貌觀測能力,在海底科考、海洋牧場的智慧管理中廣泛應用。
  • 吉影T1水下機器人探索中國南海:畫面太美
    在南海進行水下探索,藉助全球下潛深度達到150米的消費級水下遠程操控機器人T1,深入到南海海底。圖片拍攝自吉影T1水下機器人南海作為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的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是中國最近海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從碼頭訓練、30米潛水訓練、60米邦司潛水訓練到最終的300米飽和潛水試驗,分階段、分層次對潛水員進行加壓、體能、心理等專項訓練,讓潛水員們從身體上和心理上逐步戰勝超高壓環境和由之帶來的恐懼情緒。 各種滋味常人無法體會,從開始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到後來的精神恍惚、頭痛欲裂、呼吸困難,危險隨時可能出現。在這個完全密閉、高壓的環境中,一旦身體出現病症,很難進行救治,進不去也出不來。
  • 水深45.5米:這個潛水泳池裡 有「水下洞穴」
    中新網11月23日電 綜合報導,日前,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一個大型潛水泳池向公眾開放。這個名為「深斑」(Deepspot)的泳池有45.5米深,或打破目前全球最深潛水泳池的吉尼斯紀錄。泳池之中,有人造水下洞穴及瑪雅遺址等,供潛水者探索。
  • 45.5米!世界最深潛水泳池在波蘭開放,可探索水下洞穴
    日前,全球最深潛水泳池Deepspot在波蘭首都華沙附近對外開放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也首次曝光,為我們展示了一片神奇的海底世界……   事實上,包括「發現」號和「深海勇士」號在內,我們國家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家族」,這裡我們就來介紹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成員。   「海人一號」總功率20馬力、最大作業水深200米,是我國科研人員完全依靠自主技術和立足於國內的配套條件開展的研究工作,是我國水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潛水愛好者心中的夢想,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宛如「上帝的瞳孔」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聊一聊潛水愛好者心中的夢想,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宛如「上帝的瞳孔」。貝里斯大藍洞的名字來源於它那305米的口徑的洞口,是目前世界已發現最大口徑的藍洞,並且洞口呈現近乎完美的圓形,居然還巧妙的與周圍的環礁重合,在高空中看下去就像一道美麗的花環。
  • 地面太熱啦,一起去水下涼快吧
    超級緊湊的雙螺旋槳,既可以在遊泳池中與家人共度下午的歡樂時光,也可以在水下探險中更深入地探索,適用於遊泳池、浮潛、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
  • 一堂課下潛深海7000米!揭秘罕見黑暗生物鏈+蛟龍號「龍腦」
    從有纜到無纜,再到第一臺6000米深無纜自主水下機器人都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誕生。報告中劉開周老師為在場觀眾詳細的介紹了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及多款水下機器人的典型應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三人重載深潛世界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方式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
  • 深企吉影科技「照亮」水下世界
    記者看到,現場展示的水下智慧機器人吉影T1,作為全球首款獨家可支持多種擴展配件,可搭載視覺、感知和自動平衡等技術在水中行進、轉向、浮沉等,下潛深度能達到150米,已能完全滿足水下無人操控的需求,應用於海洋探索、潛水拍攝等不同場景
  • 水下機器人a_水下機器人a星算法路徑規劃 - CSDN
    最大功率控制是一種控制策略,其中每個採樣時間的控制輸入是基於某個水平的預測來估計的[14]。在[15]中,通過解決特定的最大功率控制問題提出了一種控制器,並控制非線性約束潛艇跟蹤海底。在[16]中,基於L2ROV水下航行器的設定點調節和軌跡跟蹤的魯棒控制,提出了非線性深度和偏航控制器。所提出的控制器在實際應用中易於調整,並通過李亞普諾夫參數證明了其穩定性。
  • 「海龍三號」首次潛水應用成功!!這些絕技了解一下
    北京時間4月4日,6000米級「海龍III」遙控水下機器人神秘而遙遠的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水下機器人由此應運而生。  水下機器人目前大致可分為三類:載人潛水器(HOV)、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海龍III」ROV,這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的「深海大V」,是我國「蛟龍探海」工程中的重器,它的精彩亮相,標誌著我國深潛設備和技術躍升到一個新水平。
  • 一種微型光學數據機,可在海底6000米工作 | OE NEWS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子公司Startup Hydromea研製出一種微型光學數據機,可以在海底6000米的地方工作。其擁有超強的靈敏度,可從50米以外的來源高速收集數據,對水下使用連接設備的工作人員非常有用。
  • 襄陽使用水下機器人救援,填補了湖北水下消防搜救空白
    楚天都市報11月5日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蘇曉傑)昨日,湖北襄陽市消防支隊在保康縣寺坪鎮天子湖水庫,啟用了水下搜救機器人開展水域模擬救援訓練。在湖北省消防系統中,襄陽消防支隊是首家啟用水下搜救機器人參與救援的單位,填補了湖北省水下消防搜救的空白。
  • 45.5米!世界最深潛水泳池在波蘭開幕
    日前,全球最深潛水泳池Deepspot在波蘭首都華沙附近開幕。該潛水泳池深45.5米,還有人造水下洞穴、瑪雅文明遺蹟和一艘小小沉船,供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員探索。 法新社報導,Deepspot可容納8000立方米的水,是一般25米泳池容量的20多倍。
  • 深海探險,你需要這樣一個遙控機器人
    1997年5月21日至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聲學所等單位研製的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AUV)CR-01,圓滿完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各項調查任務,開啟了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研發及應用的新篇章。
  • 五大未來水下探測器:螢光蝌蚪可檢測水汙染(組圖)
    由於使用鈦材料,它可以承受的最大壓力為每平方英寸6000磅(約合每平方米4218418公斤);由於使用泡沫材料,因此它的體重至少減少了100磅(約合45公斤),這樣它就不會因為身體太重而陷入海底的沉積物之中。「深海漫遊者」在海底漫遊的過程中,拍下了大量海底圖片,同時測量了海底有機物的氧氣消耗量。科學家們將依據這些數據研究氣候變化對海下生物群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