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微型光學數據機,可在海底6000米工作 | OE NEWS

2021-02-15 光電匯OESHOW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子公司Startup Hydromea研製出一種微型光學數據機,可以在海底6000米的地方工作。其擁有超強的靈敏度,可從50米以外的來源高速收集數據,對水下使用連接設備的工作人員非常有用。

圖1  LUMA水下光學數據機使用藍光進行通信

在此領域,經常使用聲學通信,但其速度非常慢、不可靠,而且固定的有線連接在許多情況下不可用。尤其是涉及到水下施工、檢查、監控和維修活動時,聲學通信並不能有效溝通。同樣,內陸水域研究也受此影響。

對此,Hydromea的工程師們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利用光在海洋或湖面下傳輸數據。他們開發了一種叫做LUMA的水下數據機,通過快速閃爍的藍光進行通信。該數據機將數據快速轉換成光脈衝並發出,或者將接收到的光脈衝轉換成數據。藍光在水裡的透明帶很小,使得該數據機能夠長距離發送和接收數據。

開發LUMA水下數據機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確保它在足夠長的距離內發送數據,並在各種條件下可靠地工作。LUMA的設計工作深度可達6000米,完全密封,所以在極端水壓下不會塌陷。該系統已經在海底4280米的太平洋進行了測試。

來源:https://optics.org/news/11/9/36

關注後只要加上星標,就能固定找到我們啦!

↓↓↓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聯繫我們,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最終解釋權歸光電匯所有。

請聯繫oepn@siom.ac.cn

商務合作,請聯繫

季先生 18018304797

覺得有用,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小半導體雷射器誕生,可在室溫下的可見光範圍內工作 | OE NEWS
    該雷射器可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根據這項研究的作者所說,雷射是一個只有310 nm大小的納米顆粒(比1 mm小3000倍),在室溫下可以產生綠色相干光。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記錄這些綠光,也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用肉眼觀察到。據了解,該團隊選擇滷化鈣鈦礦作為其納米雷射的材料。傳統的雷射器由兩個關鍵元素組成:激發介質和光學諧振器。
  • 新型量子數據機可連接量子網際網路
    現在,科學家發明了適用於量子數據機技術,該技術可以充當網絡網關。  使量子網際網路優於您正在瀏覽的常規現有網際網路的優勢在於安全性:用量子技術幹擾正在傳輸的數據實際上會破壞連接,它儘可能地接近不可破解。  與嘗試生產實用的商用量子計算機一樣,將量子網際網路從潛力變為現實也需要時間—考慮到所涉及的極其複雜的物理學,這不足為奇。量子數據機對於該技術而言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玻璃吹制新技術:可製造出微型光學透鏡!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官網近日報導,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採用玻璃吹制原理,製造出專用的微型圓錐形透鏡:「軸稜錐」。玻璃吹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創新在新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們在微觀尺度採用同樣的玻璃吹制原理,製造專用的微型圓錐形透鏡,它也稱為「軸稜錐(axicon)」。
  • 量子網絡高效數據機獲突破
    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一份研究最近獲得首個突破,設計出一種既簡單又高效的連接技術,最明顯的優勢是,這種量子數據機可以集成接入現有的光纖網絡。量子數據機需要合適的接口才能處理極其敏感的量子信息,也是現在設計面臨的巨大挑戰。他們必須保證「本地量子比特」和「傳輸中的量子比特」可以有效地互動,在長距離傳輸過程中不會破壞量子信息。
  • 快來圍觀它「眼中」的海底世界→
    △6000米集成化光學拖體據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探海船說公眾號消息,「向陽紅03」船在海洋科考中,憑藉著「千裡眼」,探測神秘的海底世界並獲取重要的海洋監測數據。這個「千裡眼」,就是「6000米集成化光學拖體」(以下簡稱「光學拖體」),它從外觀上看就像一個鐵籠子,裡面裝載了高清攝像機、照相機、姿態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高度計、照明燈、雷射標尺等設備,是一種高度集成的海底觀測作業平臺 。
  • 中國7000米載人潛水器可達世界99.8%海底(圖)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擁有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過6500米。  中國研製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將成為世界下潛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可到達世界99.8%的洋底。  載人潛水器是一種自由自航式潛水器,自帶能源,具有水下觀察和作業能力,目前的下潛深度可達5000至6000米甚至更深,利用它可取得海底世界的寶貴數據和資料,用於深海資源勘探、熱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深海地質調查等領域。
  • 數據機可以幫助連接量子網際網路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發明了一種適合作為網絡網關的量子數據機的技術。量子數據機可能是這項技術非常重要的一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學家Andreas Reiserer說:「在未來,量子網際網路可以用來連接不同地方的量子計算機,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計算能力!」量子計算是建立在量子位元的基礎上的,與經典的計算機位元不同,量子位元可以同時存儲幾種狀態。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將量子計算機中固定的量子位與在這些機器之間移動的量子位相連接。
  • 物理學家:為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開發高效的數據機
    「量子數據機」旨在有效地建立飛行和固定量子位之間的連接。為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展示了其基本功能。它的關鍵優勢在於可以集成到現有的電信光纖網絡中。這將是推進功能性量子技術長距離聯網的最快捷的方法。為了使該系統正常工作,數據機作為量子信息載體發送或接收的光子必須與用於電信的雷射的紅外波長精確匹配。
  • 可「潛水」6000米,全球最大功率超級水下機器人來啦
    據悉,這也是全球下潛最深、功率最大、性能最高的作業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可下潛6000米深海底,整機功率高達400千瓦。這位潛水「高手」,長約3.3米,寬1.8米,高1.9米,自身重量僅4噸。不過,「人小能量大」,能輕鬆提起等同自身重量的物品。
  • 一種新型雙向鎖模全正色散光纖雷射器,可實現更高脈衝能量 | OE NEWS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發了一種雙向正常色散鎖模光纖雷射器,可促進精密光學計量的應用和發展。雙向鎖模振蕩器是一種新型光源,可廣泛地應用於多個領域,如旋轉傳感器、異步採樣和雙梳光譜學等。此外,它也能夠提供快速的數據採集、良好的光譜解析度和高信噪比。因此,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已經各種平臺上大力發展雙向鎖模振蕩器。其中,雙向鎖模光纖雷射器由於具有低的成本、良好的穩定性、緊湊的結構等優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 數據機的詳細介紹
    當Ui為正時,開關接通,輸出等於輸入電壓UO,經電容C的平滑作用後,應可得到平滑的直流電壓UO。相反,如果Ui為負時,開關接通,Ui為正時,開關斷開,則輸出端得到負的脈動直流電壓UO。配合行動電話,可方便地實現移動辦公。4、機架式Modem機架式Modem相當於把一組Modem集中於一個箱體或外殼裡,並由統一的電源進行供電。機架式Modem主要用於Internet/Intranet、電信局、校園網、金融機構等網絡的中心機房。
  • 在海底一萬米,我們發現了……
    ,標誌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四次下潛 多項第一本次科考任務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我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
  • 研究稱全球海底沉積逾1400萬噸微型塑料碎片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海洋底部大約沉積著逾1400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從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來。資料圖: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建築設計公司StudioKCA用從海洋中打撈起來的5噸塑料垃圾,打造了一個38英尺(約11.6米)高的巨型鯨魚「摩天大樓」(Skyscraper),提醒人們關注海洋環境狀況
  • 研究稱全球海底沉積逾1400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圖)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海洋底部大約沉積著逾1400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從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來。資料圖: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建築設計公司StudioKCA用從海洋中打撈起來的5噸塑料垃圾,打造了一個38英尺(約11.6米)高的巨型鯨魚「摩天大樓」(Skyscraper),提醒人們關注海洋環境狀況
  • 晶片實驗室:開發微型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
    如果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相機一樣,可以將這種微型顯微鏡也集成到電子產品中,那不是很好嗎?如果醫生設法使用這種工具在偏遠地區進行診斷而又不需要大型、笨重和敏感的分析設備,該怎麼辦?歐盟資助的ChipScope項目在實現這些目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歐盟資助的ChipScope 項目的研究人員現在正在開發一種新穎的策略來增強光學顯微鏡。
  • 海洋光學發布STS-UV超微型光譜儀
    該超微型光譜儀可提供UV段全波長分析功能 上海2013年12月10日電 /美通社/ -- 海洋光學新近發布的STS-UV超微型光譜儀經特殊設計,可與光譜設備、醫療儀器及其他設備進行無縫連接,實現微型光譜測量。
  • 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海底一萬米到底有什麼
    人們對於海洋一直都有著一種是神秘的嚮往,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是你所無法想像的,海底一萬米有什麼也一直讓人們十分好奇,下面一起來看看。  浩瀚的海洋一直都是人們十分好奇的神秘地帶,所以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呢?據了解,在海洋世界中有95% 的海域處於未知狀態,這絕大多數的未知會孕育出什麼?這是所有人的疑問。在水下一萬米的深度,常見生物無法生存。
  • 創記錄日本地球號鑽探船鑽至海底3260米
    不過除了太空外,地球上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地方,而就在今天早些時候,根據日本NHK電視臺的消息,日本的「地球號」鑽探船已成功鑽探至海底3260米深度,打破了之前保持的的記錄。對於安放地震偵測器和收集地震成因資料有很大幫助,還能探勘海底資源。  而根據計劃,「地球號」計劃鑽探至海底5200米的可預測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板塊邊界,並採集巖石標本進行調查。我們也期待著它能帶來我們更多地球內部的信息。
  • 萬米海底,妙不可言
    此前,支持母船「探索一號」已在試驗海域進行了相關海底地質調查,並將所生成的海底地形圖片,加載到載人艙內的顯控軟體裡。據此,艙內人員便能實時追蹤潛水器所處位置。此次海試的主要任務,是對「奮鬥者」號潛水器所有設備在不同海深尤其是萬米海底的工作狀況進行試驗,並考核整個運維團隊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 電流體噴射列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
    電流體噴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SC),也稱為超級電容器,可以比普通電容器存儲更多的能量。與基於鋰的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的優勢包括具有高功率輸出和更長的循環壽命。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已經開發出一種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MSC),其尺寸與人的指紋一樣小,可以直接與電子晶片集成。作為一種引領物聯網(IoT)時代的新技術,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它在應用於單個電子組件時可以獨立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