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當今愛因斯坦,是距離終極理論最近的人

2021-01-16 科研圈

胡安·馬爾達西那 圖片來源:QuantaMazagine


馬爾達西那提出了Ads/CFT對偶,打開了一扇通往量子引力的新大門。他的發現把弦論和物理學家已經研究得相當透徹的量子場論聯繫起來,令所有弦論研究者興奮不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理論意味著「你可以在瓶子中創造一個宇宙」。

 

撰文  《環球科學》資深編輯 韓晶晶


去年7月,來自世界各地的180位物理學家聚集到了加拿大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參加「It from Qubit」(IfQ)項目的首次大型研討會。由於接待能力有限,還有更多有意參加的學者無法來到現場,只能通過網絡觀看報告和參與討論。參會研究者的專業可謂是五花八門: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信息等等,基本涵蓋了整個現代物理學。

 

這次會議,這麼多物理學家,還有 IfQ 項目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尋找通往終極理論的可行道路。而他們所有探討的出發點,則是一個人的智力成果——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的 Ads/CFT 對偶。

 

終極理論,用謙卑一點的說法就是量子引力理論,也就是能把量子力學和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統一到一起的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當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諸多觀測和實驗——包括最近的量子通信、引力波等研究,均證明了它們正確無誤。然而,這兩種理論卻是難以調和的。一般情況下,這並未給我們帶來太大困擾,畢竟兩者適用的場合不同,廣義相對論涉及強引力場,研究的通常是星系甚至宇宙這樣的大尺度對象,而量子力學統治的則是基本粒子的微觀世界。但是,要描述某些極端的場合,例如大爆炸之初和黑洞中心,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個量子引力理論了。事實上,對黑洞的研究的確暴露出兩種理論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當然,物理學家很早就開始探尋統一兩種理論的辦法了,愛因斯坦晚年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嘗試把量子理論統一到廣義相對論中,建立一個「統一場論」,但基本上徒勞無功。後來的物理學家提出了數種建立量子引力理論的途徑,其中看起來希望最大的是弦論。這種理論把粒子看成一維的、正在振動的弦,從而避開了一些討厭的障礙。遺憾的是,弦論實在是太複雜了,它要求宇宙在四維時空之外還有額外的維度,必須想辦法把那些額外維「卷」起來,但具體的可能操作方法實在太多,這讓物理學家很難得出一個描述宇宙的確定理論。

 

2016年的 IfQ 研討會上,馬爾達西那(畫面中央)與與會者交談。


弦論領域的「超新星」


不過,在1997年,弦論領域迎來了一次重大突破,馬爾達西那提出了Ads/CFT對偶,打開了一扇通往量子引力的新大門。他的發現把弦論和物理學家已經研究得相當透徹的量子場論聯繫起來,令所有弦論研究者興奮不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理論意味著「你可以在瓶子中創造一個宇宙」。

 

1998年初,馬爾達西那在《理論與數學物理學進展》(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Physics)上發表了有關該研究的論文「The Large N Limit of Superconformal Field Theories and Supergravity」,接下來短短的幾個月,物理學界就湧現出了上百篇相關的論文,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在1998年夏天的弦論大會上,為了慶祝這一進展,興奮的物理學家們跳起了源於同名流行歌曲的馬爾達塞納(Macarena)舞。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叫馬爾達西那舞更合適一些,芝加哥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傑弗裡·哈維(Jeffrey Harvey)還給這首歌填了新的歌詞,內容都換成了弦論,最後的「Hey,Macarena!」,也變成了「Ehhhh! Maldacena!」

 

這股熱潮的源頭馬爾達西那,時年29歲,在哈佛大學擔任副教授。馬爾達西那來自阿根廷,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幼年時的他受工程師父親的影響,對日常器物的運作原理頗感興趣,當在中學階段接觸了物理學後,他立刻就被這個探究宇宙運行機制的學科牢牢吸引。馬爾達西那在阿根廷的Balseiro研究所獲得了碩士學位,然後來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理論物理學家柯蒂斯·卡倫(Curtis Callan)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在學習期間,馬爾達西那有個與眾不同的習慣,雖然他的專業是理論物理方向,卻也花了不少時間到實驗室中參與實驗組的工作。這樣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檢驗理論和進行測量時會遭遇的種種問題,獲益匪淺。

 


馬爾達西那關於應用弦理論研究黑洞的博士論文得到了哈佛大學物理系的關注,於是在1997年,博士畢業僅1年,他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副教授。在掀起弦論的新一輪熱潮後,他又在1999年迅速升為了正教授。

 

現在,馬爾達西那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 Carl P. Feinberg 講席教授。他當年的那篇論文引用次數已經超過了15 000次。這20年來,幾乎每兩天,就會有人發表一篇引用了這篇論文的新論文,順理成章地成了高能物理領域有史以來引用量最高的論文(其實排名第二的論文也是關於Ads/CFT對偶的)。馬爾達西那本人也成了弦論領域的代表人物,有不少人認為,他是當今最聰明的物理學家,甚至把他稱作我們這個時代的愛因斯坦。

 


沒有引力的量子引力理論


Ads/CFT 對偶,或者說馬爾達西那對偶到底有何魅力,讓物理學界為之如此痴迷?用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家約瑟夫·波爾津斯基(Joseph Polchinski)的話說,Ads/CFT 對偶是目前為止,距離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宏大目標最近的理論。它化繁為簡,讓物理學家可以避開弦論的種種難題,找到處理量子引力的方法(至少在某種特殊空間中)。

 

所謂的對偶,指的是看似毫不相同的兩個事物之間存在奇異的等效性。在馬爾達西那對偶的左邊,Ads代表反德西特(anti-de Sitter)空間,右邊的 CFT 則代表共形場論(Conformal Field Theory)。不過,確切地說,構成了對偶的雙方是反德西特空間中的量子引力理論(弦論),與該空間邊界上的普通量子理論(共形場就是一種量子理論)。

 

反德西特空間,這個看上去有點奇怪的名字源自荷蘭物理學家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是他首先提出了德西特空間。我們熟悉歐幾裡德式的平直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三角形的內角和精確等於180度。但空間也可能是彎曲,實際上,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擁有的質量就會讓周圍空間彎曲,而整個宇宙空間也有可能是彎曲的。彎曲的空間,曲率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負,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考慮只有兩個維度的空間,最簡單的正曲率代表就是球面,而負曲率的代表則是馬鞍形的雙曲拋物面。

 

給球面加上時間維度,就可以得到最簡單的正曲率時空——德西特空間(當然德西特空間的空間維也可能是三維或者更高),物理學家曾以為我們的真實宇宙就是有三個空間維的德西特空間,常用來解釋宇宙膨脹的氣球實際上就是這種德西特空間的二維類比。(不過,目前的觀測結果表明我們宇宙更可能是平直的。)同樣,給最簡單的負曲率空間加上時間,就得到了反德西特空間。

 

反德西特空間與真實的宇宙不同,既不會膨脹也不會收縮。更為奇特的是,它雖然是無限的,卻有「邊界」。這個邊界是由空間和時間共同圈出來的,如果把時間固定,只考慮空間上的邊界,那麼一個與我們宇宙類似,有三個空間維的反德西特空間,其邊界就是一個二維球面。


 

德西特空間(左)與反德西特空間(右)的時空結構。

圖片來源:thephysicsmill


馬爾達西那對偶的核心就是,這個三維空間中的量子引力理論,和二維球面上不包含引力的量子理論是完全等價的(對於更高維度也成立)。這種「體」與「邊界」的全息對應關係,也被稱為全息原理,馬爾達西那對偶就是這個原理的一個成功實例。

 

具體來說,完全等價指的是,一種理論中描述的每一個物體,在另一種理論中都有一個對應物,雖然對應的兩者可能不甚相同。有可能內部空間中是單個的某種粒子,而邊界上與之對應的則是可視為整體的一團其他種類的粒子。此外,對於相互對應的兩個物體將如何運動,兩種理論給出的預測也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內部空間的兩個粒子有40%的概率發生碰撞,那在邊界上,與之對應的兩團粒子也有同樣的概率發生碰撞。

 

既然兩種理論是完全等價的,量子引力難題就可以大幅度簡化了,物理學家只要知道邊界上不涉及引力的量子理論就可以了,無需再去糾結內部空間那複雜而難以處理的量子引力理論。可是,不包含引力的理論,能叫作量子引力理論嗎?既然用邊界理論即可預言內部空間發生的一切,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其實,我們身處的時空也可能只是二維邊界的一個全息投影,引力也只是從中產生的幻象罷了。

 

當然,馬爾達西那對偶只是接近了終極理論,並沒有抵達終點。物理學家只知道這種對偶成立,但不明白為何存在這樣的對應關係。更重要的是,馬爾達西那對偶適用的是反德西特空間,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宇宙空間,只能說是一個「玩具模型」。但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個玩具模型可以代表我們的宇宙,如果能真正理解它,也就能理解我們的宇宙。這正是包括馬爾達西那本人在內的IfQ項目成員,以及其他諸多物理學家的努力方向。

 

在2013年,馬爾達西那又一次震撼了物理學界。他提出,看似毫不相關的蟲洞和量子糾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編織出整個時空構造的絲線,或許就是量子糾纏(要了解這一想法,可以閱讀《環球科學》2017年第1期封面故事《量子糾纏創造了蟲洞》)。這個理論簡稱為ER=EPR,與Ads/CFT對偶一樣,都揭示了時空與量子作用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聯繫,為追尋終極理論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近20年後,馬爾達西那,依然是最接近終極理論的那個人。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ID:keyanquan),轉載請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相關焦點

  • 他是最接近終極理論的人,被稱為當今愛因斯坦
    這次會議,這麼多物理學家,還有IfQ項目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尋找通往終極理論的可行道路。而他們所有探討的出發點,則是一個人的智力成果——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的Ads/CFT對偶。 終極理論,用謙卑一點的說法就是量子引力理論,也就是能把量子力學和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統一到一起的理論。
  • 被稱為「物理的終極理論」的M理論,到底想要證明什麼?
    關注物理學的人肯定知道,雖然物理學在不斷發展,但是物理的基礎理論已經很久沒有突破了,弦理論和量子力學仍然是人們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在高速領域和微觀世界中這兩個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但是如何界定宏觀和微觀的區別,為什麼微觀世界中的現象和宏觀世界不同,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人類,因此人類需要一個「大一統」理論。
  • 被稱為「物理終極理論」的M理論,到底想要證明什麼?
    關注物理學的人肯定知道,雖然物理學在不斷發展,但是物理的基礎理論已經很久沒有突破了,弦理論和量子力學仍然是人們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在高速領域和微觀世界中這兩個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但是如何界定宏觀和微觀的區別,為什麼微觀世界中的現象和宏觀世界不同,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人類,因此人類需要一個
  • 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理論,「上帝的構思」有多難?愛因斯坦都沒參透
    作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了相對論,為人們認識宇宙提供了更多的線索。直到現在,人們仍然需要藉助於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一步步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 終極理論有啥用?
    1967年,距離麥克斯韋又過去了100年,理論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阿卜杜勒·薩拉姆(Abdus Salam)和謝爾登·格拉肖(Sheldon Glashow)向萬物理論邁出了第一步。他們證明,在相當於宇宙誕生後頭十億分之一秒的極高能量條件下,電磁力和弱核力會結合成弱電力。
  • 「萬物理論」是什麼?這個宇宙的終極答案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物理學史專家黑爾格·克拉格(Helge Kragh)則道出了更基本的問題:即便我們真的發現了合適的萬物理論,而且我們的心智也足以理解它,誰又能斷言一切就走到盡頭了呢?他認為,「我們無法就某一理論是否是終極理論作出任何斷言。」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關於自然的理論,儘管難稱完美,對改變我們人類生活的那些技術和創新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卻是意義非凡。
  • 後來學者錯誤理解了愛因斯坦相對論!114年了科學被時間理論阻止!
    然而,後來出現的情況發現並不是那麼簡單,旅行者一號卻仿佛受到了限制一般,被困在一堵牆內長達三年之久,在距離地球130億光年外的波江座附近,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橫跨35億光年的「真空區域」天文學稱為「宇宙牆」,這堵牆仿佛在拒絕一切物質的進入。令人擔憂的是,未來人類能否在宇宙中找到另一面「宇宙牆」,如果「宇宙牆」不只有一面,那麼人類很有可能已經被囚禁在了宇宙中。
  • 愛因斯坦被評為「世紀第一人」,他的理論真的對了嗎?
    當時有一個叫普朗克的人,他相當於一個前輩。 他碰到愛因斯坦時說:哎呀,愛因斯坦,你做的狹義相對論太好了,非常好,我每天可能都要用一用。 愛因斯坦是第一個把這個東西看得非常高的人,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愛因斯坦站在秤上想稱稱體重 ,他看到有一個體重數。
  • 中國科學家吳嶽良發表物理學終極理論論文,為愛因斯坦之謎打開新窗口
    該理論受相對論性狄拉克旋量理論、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楊-米爾斯規範理論和大統一理論的啟發,並基於吳嶽良前期發展的引力量子場論的研究成果,為揭示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理念中的不解之謎,探索終極統一理論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 僅憑一張紙、一支筆,一個腦袋,愛因斯坦的理論為啥那麼超前?
    我們對自身的知識還是十分有限,宇宙的終極秘密就隱藏在大腦中~愛因斯坦自己也說過,他對於相對論的靈感是來源於一個夢境,夢到自己坐在光子上,體驗到那種神奇的時空關係,就這樣相對論誕生了。相對論之所以能夠提出來並讓人認為可能正確,是因為牛頓力學有漏洞,而愛因斯坦研究如何補充這個漏洞,他就不斷的去猜想,完善一套理論,由於參考了經典力學和一些生活中帶來的靈感,導致了相對論和經典力學有一定的相通性,也導致了在驗證的時候,有些不會出現錯誤。由於所有理論都有相通性,所以通過一種理論可以推導出其他理論。當然由於遠近關係會有難易程度。
  • 為什麼說廣義相對論肯定不是終極引力理論?
    然而,根據牛頓引力理論,水星近日點每100年的進動值比觀測值少了43角秒。雖然差距不大,但已經表明萬有引力定律不是完美的引力理論,它存在缺陷。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 在創立狹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發現引力不滿足洛倫茲協變性,無法納入相對論框架。
  • 他是愛因斯坦的接班人?據說新引力理論獲得驗證
    最近,由Margot Brouwer帶領的團隊使用引力透鏡的方法首次檢驗了但是, 在距離我們百倍於銀河半徑的地方, 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比愛因斯坦的理論值要大。現有的理論只有在引入暗物質後才能與實驗結果相符。 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替代品, Verlinde聲稱他的理論不僅可以解釋引力背後的機制, 還可以解釋所謂的「由暗物質所產生的引力」究竟是什麼。僅僅基於可見物質的質量, Verlinde的理論就可以得到引力場。
  • 「孤獨的過客」愛因斯坦,他從未與世界失去一種距離感
    沒想到,僅僅五年時間,新的科學理論就撼動了經典物理大廈。愛因斯坦就是這個挖牆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了媲美牛頓的成就。相比牛頓的力學原理簡明清晰,愛因斯坦的理論就要難很多,光速、相對論、四維空間……著名的E=mc²,物理專業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推導出來。很多人會以為愛因斯坦是個嚴肅、無趣、呆板的理工男。事實上,相比於牛頓的自負、偏執和刻薄,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說他為人風趣幽默、如沐春風。
  • 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終極夢想
    廣義相對論還是GPS系統的關鍵指導理論,如今人們每天都在用到GPS導航。然而,宇宙的開端與黑洞中心附近的地帶實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裡,亞原子尺度的粒子是主角。那麼問題來了。在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進入全盛時期時,量子力學剛剛誕生,因此他與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就廣義相對論是否有悖常理且具概率性的激辯故事就成為科學界的一大傳奇。
  • 牛頓、霍金和愛因斯坦都已經不在,那當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誰?
    愛因斯坦幫助人類打開微觀世界大門牛頓、霍金和愛因斯坦不僅是不同時代的科學家代表,而且這三位科學家創立的理論在各自所在的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定律讓人類深刻認識宏觀世界各種運動和現象,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則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霍金髮現的奇點理論、霍金輻射理論深刻地解釋了宇宙起源
  • 關於「引力」的終極探索
    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²,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愛因斯坦曾經一度試圖把萬有引力定律納入相對論的框架,幾經失敗後,他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廣到廣義相對性,又利用在局部慣性系中萬有引力與慣性力等效的原理,建立了用彎曲時空的黎曼幾何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理論。
  • 牛頓、愛因斯坦之後,物理學家做出什麼才能和他們齊名?
    牛頓可以算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幾乎是自己一人創立起了經典力學。世間萬物的運動遵守他的牛頓運動定律;他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還將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統一了起來。除此之外,牛頓在光學、數學方面也有非常傑出的貢獻。
  • 牛頓、愛因斯坦錯過的「黑洞」理論,卻被他在戰壕裡計算出來了!
    熟悉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知了這種天體的存在,然而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知了黑洞的存在,可是計算出有「黑洞」天體存在的卻並非是愛因斯坦!其實在愛因斯坦之前,還有人曾無限接近獲悉到有「黑洞」的存在!
  • 在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周圍「跳舞」的恆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
    人馬座A*,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距離太陽2.6萬光年,很有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所在。它巨大的引力俘獲恆星,讓它們在其周圍的軌道上旋轉。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觀察這個區域內的一顆特定恆星,而新的研究再次驗證了愛因斯坦對引力的理論。
  • 德國物理學家: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開發新理論
    玻色-愛因斯坦的冷凝物通常被描述為物質的第五種狀態:在極低的溫度下,氣體原子的行為就像單個粒子。然而,這些系統的確切屬性很難研究。對這種奇異物質狀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愛因斯坦,他在1924年預測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的理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