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佔春
李佔春
李佔春
李佔春
李佔春——量子世界必須回答我是誰
本文撰稿 李佔春 《之我精神導論》作者——(註:之我或靈魂之我——靈魂之王、靈魂的主宰、靈魂的主人、哲學之我或哲學層次的我。)
【重要說明】:本文引用知乎《量子力學究竟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希望》大段資料,致謝!
科技造福於人類,人類現今的發展受益於科技,科技被譽為第一生產力。但是,科技也給人類帶來許多巨大的副作用,例如原子彈、生物武器、大規模殺傷武器對人類的傷害,以及副產品——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等汙染,再加對人類精神與文明的巨大衝擊。近年,量子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剛剛拉開序幕,據悉量子科技有很多是顛覆常態認知的東西,對人類將來的影響尚不可預測。一個事實是,量子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對人類將來的影響最為緊要和關鍵,這些也得到最高層認可和重視。
以下,我們還是來瞧瞧所謂量子,尤其是量子世界對人,尤其是對人本身或自身所謂直接影響及關聯。首先我們科普一下所謂量子。這方面的解釋很多、也很玄乎,一段輕鬆的詮釋這樣說——「任何粒子,記住是任何粒子,小到了一定尺度,就會展現出一些與經典力學不一樣的性質」。人們為了描述這些性質,不嚴格地把這些尺度以下統稱為量子。所以量子不是某種粒子,而是一些我們研究者也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的尺度。你可以把「量子」理解為經典的反義詞。其實,沒有那樣的尺度把世界分成經典的和量子的。而是世界本來就是量子的,在尺度變大的情況下,我們取近似,物理就剛好變成經典的。所以經典只是一種近似,只是量子效應可以完全忽略的情況下,我們這個時候才不考慮什麼量子力學。專業解釋認為——量子並不指代具體的某種物質或粒子,在物理學中它可指物質分割到最小的一個單位。量子是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比如「光子」便是光的最小單元,量子更多的體現是「量子化」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物質。一個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單元而不可連續的分割,就說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的單元稱為量子。
實話實說,一知半解——相較於宏觀物理世界,量子有很多奇妙特性,諸如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其中,對通信最重要的影響是「量子糾纏」。量子信息學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它包括量子密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近年,量子晶片、量子網際網路、量子霸權等等新概念不斷湧現,量子理論和實驗都在取得階梯性突破。有學者指出——量子晶片支撐下的量子信息系,或能將人一生的信息記錄下來,再結合生物技術通過複製將實體造出來,讓人的實體和「靈魂」再現。 量子信息如果進一步與人工智慧結合起來,人類自身的命運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僅僅是人工智慧,就已經造成了人類對自己未來的擔憂,更遑論量子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相融合的挑戰。顯見,科技跳躍式發展人類也是要付出代價、承受風險的。以上粗淺的議論,只是拿來主義玩弄的蜻蜓點水把戲而已,我們重點要探討的其實是這個話題——用量子視野來管窺我們自身和自己,因為用常規的尺子無法叩問我們的我是誰,其中包括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寫下的一段話——「『我們是誰』,這不僅是嚴肅的科學問題,而且是唯一嚴肅的科學問題」。有位叫『核聚』的北大博士寫道——關於意識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人類文明史中始終都是主題。而意識在物理學中、在物理宇宙中的地位問題,從量子力學的第一批創始人開始,爭論至今。我們可以列舉出一長串的名字,普朗克、薛丁格、海森堡、泡利、馮諾依曼、魏格納、玻姆、惠勒、彭羅斯、斯塔普,等等。愛因斯坦一直想在這個問題上抽身世外,但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對量子力學的批判,已經使他深深的捲入其中。偉大的惠勒,宣稱,萬物源於比特——「it from bit」。他認為,意識的問題,是一個真問題,是量子力學必須面對的問題。即:意識在量子力學中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牛津大學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這位當世偉大的物理學家,在《通往實在之路》中問了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是複數?包含實部和虛部的複數?(而牛頓力學中,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用實數表示的。)他沒有給出答案。但這是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包含著這個真實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真實?也許,這個世界,同時存在著實在之物和虛在之物,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存在的。以下,我們來掃描一下量子先驅們在此類方向的論述。
1、1931年《觀察者》刊登了英國科學作家J.W.N.蘇利文撰寫的《大科學家訪談錄》,其中記錄了與薛丁格的會面。他在回答在宇宙中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時是這樣說的:這裡的生活限定於宇宙中非常小的空間,同時也局限在很短的時間裡......時間和空間都使我感到害怕......如果生活只是生活,那麼在這裡可以找到貫穿歷史和廣度的整個宇宙的意義。雖然我認為生活可能是一次偶發事件的結果,但我卻不認為它是有意識知覺的。意識無法用物理術語說明。因為意識是絕對基本的。它無法用其他任何事物說明。晚年,薛丁格給這老朋友寫了一封長信——我相信在二元論基礎上對於「精神-物質」這一問題我們不可能有任何理解。二元論毫無道理。物質是感官印象和描述經特定的聯合而形成的一個結構,而人們所說的「一個人的精神」當然也由同樣的要素構成。它們是同一回事,區別僅在於被理解的方式不同。第一種理解是世界最終是被構造起來的,第二種理解是自我。世界當然不是夢境,不是幻影,自我當然也不僅僅是「按特定的波動秩序連接起來的感覺的總和」……當我對此仔細思考時,我發現這兩種東西對我來說毫無差別。它們都從一個源泉向我湧來,在溪流中我找不到它們任何的不相容,精神和物質之間沒有分別——它們都源於同一存在。在《生命是什麼》跋裡,他引用東方哲學來表達他的思想——個體的、個人的自我,僅僅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
2、1944年普朗克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所作的題為「物質的本質」的演講中說:作為一個把他的一生都獻給最純粹的科學事業的人、獻給物質科學研究的人,我告訴你們我對原子的研究結果:這裡沒有物質這樣的東西。所有物質的起源和存在都依賴於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把原子中的粒子帶入振動狀態,並且使得這個最微小的太陽系般的原子保持穩定。我們必須假定,在這力量的背後,存在有意識(conscious)和智能的心靈(intelligent mind)。這種心靈是所有物質的母體(matrix)。
3、斯塔普(Henry Stapp)從另外一條路徑,得出了跟薛丁格類似的結論。Henry Stapp, 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長期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在《心智、物質和量子力學》中,有一章,題為「人的量子力學」觀。這一章,是斯塔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的一次發言。文中,斯塔普說:(機遇量子力學的)人的圖景,將人的意識置於非局域的全局過程(nonlocal global process)的內在運行過程中,這一全局過程是與整個宇宙聯繫一起的,其聯繫的方式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理論以及日常生活的觀察。如果世界確實是以海森堡本體論所蘊涵的方式在運行,那麼我們全部都與某個未被完全理解的全局過程相關聯,這個全局過程在活躍地創造著宇宙的形態。在斯塔普看來,人不是被動的旁觀者,或者被主宰者,而是宇宙創造過程的參與者,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參與的宇宙」。這意味著,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與惠勒的觀點一致。惠勒的思想更加輝煌燦爛,天馬行空。他用一個假想實驗「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表明,現在決定過去!後來這樣的實驗真的做出來了。所以,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的單向世界。而是,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整體!
在此,我們必須打住,看看薛丁格是誰。埃爾溫·薛丁格(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發展了分子生物學。物理學方面,在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波動力學。由他所建立的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相似於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 提出薛丁格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丁格方程,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哲學上,他確信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因發展了原子理論,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繼續再看——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裡,薛丁格在全書的結尾「論決定性和自由意志」中引出的最終結論是,人的不朽。開篇,薛丁格給出了推理的起點: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能否從下面兩個前提中引出正確的、不矛盾的結論來:(1)我的肉體作為一架純粹的機器,是遵循自然界的定律而起作用的。(2)然而,根據無可置辯的直接經驗,我知道,我總是在指導著肉體的運動,並且能預見其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是決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在那種情況下,我感到要對運動負起全部責任。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對於所有都是如此。那麼,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我」?這多少個「我」又對應著多少個世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為什麼還是「我」?如果「世界」是一個統一體,那麼這許多的「我」之間是不是也是一個統一體?
在結尾處,薛丁格寫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可爭辯的印象,即他自己的經驗和記憶的總和形成了一個統一體,這是完全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他把它叫做「我」。可是,這個「我」又是什麼呢?我想,你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你將會發現它不過是比許多個單一資料(經驗和記憶)的集合體稍為多一點的東西,就是說,它是一塊油畫畫布,在它上面聚集了這些資料。而且,經過仔細的內省,你將發現你之所謂「我」者,實在是指把那些資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種基本材料(groundstuff)。你可能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家,看不到你所有的朋友,你可能差不多把他們全忘了;你有了新朋友;你和他們一道親熱地生活,就像你過去同你的老朋友一道親熱地生活一樣。在你過著新的生活的同時,你還記得起過去的生活,但是這個事實將會變得愈來愈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稱來談論「青年時代的我」;而你正在閱讀的那本小說中的主角,也許對你來得更親切,對你來說,肯定比「青年時代的我」更為生動和更為熟悉。然而你並沒有中斷,也沒有死亡。即使一個有本領的催眠術者,成功地完全抹去了你早期的全部記憶,但你不會覺得他已經殺死了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生命死亡的悲哀。將來也永遠不會這樣的。耐人尋味的是,愛因斯坦從他的宇宙觀之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說:在時間的河流裡,過去和將來,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分別。死亡對我來說只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於此,筆者斷言——隨著量子研究的深入,一個命題將成為事實——精神即是物質,物質孳生於精神。就人類而言,精神是外部世界與人的靈魂之我交互反射的產物,這種產物呈現虛擬的意識形態;而物質則是之我感應外部世界後經人腦加工合成的結果,這個結果表現為實際存在的形態。以上量子大俠們所謂——意識及我和自我等等此類,筆者以為統統可以歸類於之我,即靈魂之我。在《之我精神導論》的注釋裡,對之我是這樣解說的——之我或靈魂之我——靈魂之王、靈魂的主宰、靈魂的主人、哲學之我或哲學層次的我。《導論》指出——從客觀來看,之我的物質形式是指人體,尤其是指神經組織器官,因發生生理性、化學性、物理性、心理性反應,而產生所謂的生物能量場,而圍繞人體尤其集中在大腦部位,並處在其周邊的這種能量場的聚集,其核心位置盤踞的是所謂靈魂,靈魂的頂端才是之我,靈魂是之我的載體或外殼。也許難以言傳、只可意會,以下我們把《之我精神導論》裡的一些片段摘錄出來,以期呼應觀點結論,並對照觀摩量子大俠們的推斷和猜想。
——人之所謂人,動物之所謂動物,其實都是人界定的,而人的本質在於創造了「我」,一個「我」將人與動物劃了一道界線。我,是人身上最醒目的符號!話說人——因為把我天天掛在嘴上,所以對待我熟視無睹;因為太在意或太怕失去我,所以探究我適可而止。我是什麼,我是靈魂,靈魂的核心就是我,我是靈魂的主宰,我是人的本質,我是人與人、與動物、與植物、與地球上其它事物區別的徵服性肯定。事實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我,我無所不在,我是漂移的靈魂。因為我是靈魂的核心,靈魂之我同樣漂移。人啊,有意無意中知悉了靈魂中有我的存在,而人的本質就是對我有強烈的、不間斷的體認,時時事事圍繞我活著、掙扎著。中國字的我,是一個人手持兵器。
——人是由肉體與靈魂共同構築而成的,而我即是靈魂,且是靈魂之靈魂。靈魂是隨肉體而來的,靈魂是肉體的金字塔之巔,而我或之我則是之巔上面的燈盞。每一個具有正常生命體的人,都有靈魂,而靈魂的中心駐著我。我體認生命存在,生命則孕育滋潤我。寄宿於生命體之中,我是生命或靈魂的主宰,我是靈魂之神。沒有我,人就不具備生命存在意義;沒有我,人哪怕活著也只是株「植物」。有人敲門,你會問誰啊,回答常常是「我」。這個我,難道僅僅是你眼熟的肉身嗎?不全是,還是一個你所知曉或熟悉的靈魂,這個靈魂中還藏著一個所謂「我」,與你的我有所不同的我。
——一個事實在於,我之世俗價值取向及表現,遮蓋了我的本質。生活中所謂我,則是我或之我的外在表現形式或手段,是我的世俗性外延,非我非燈盞。一句話,我是靈魂之王。靈魂無時無處不在。有人就有靈魂,靈魂如行雲一直緊隨籠罩人的渾身上下,人的肢體任何一個動作均是靈魂的感應表現;而外界任何一個對人或肢體刺激,靈魂均有所回應或表達。靈魂是什麼?靈魂是人心理、思想、欲望、激情和智慧的總稱或統稱,它表現為人的喜怒哀樂,橫跨並囊括人所有的精神世界。靈魂最初來自人的肉身,因此靈魂具有物質性;而這個物質性是非常縹緲的,如同人體每根汗毛的毛尖,而靈魂則是縈繞毛尖的雲霧。毛尖與雲霧,如膠似漆、分秒不離……其實,靈魂與人的生命體形影相隨,即便睡眠的時候,靈魂也還在遊蕩,有的你記得,有的你記不得。瘋狂的時候,靈魂則驅動肢體,在靈魂之我麻痺的情況下肆意妄為地展開「夢遊」。總之,只要靈魂之我能夠主宰靈魂,靈魂便能夠正常呼喚駕馭肢體,人作為生命體則能夠算處於正常狀態,即便身有殘疾也屬正常之列,但精神疾病患者則另當別論。
——舉一個例子:一對相愛的人分手。女人對男人說:我不愛你了!那麼,這個「我」,在平常意義上,其實大部分在指靈魂。事實上,不愛的主語,並非完全身體和靈魂,而是應該包括靈魂之我——身體與靈魂的最高統帥部。男人也許要問:你為什麼不愛我?女人回答說:我就是不愛你,我愛上了另外一個男人。女人靈魂變了,之我依附或適應、感應對象隨之也發生變化。最後,男人說:你變了!你不是從前的你了。事實上,在指女人之我依附或適應、感應對象變了,而女人的身體並沒有多大變化。我不愛你了!究其根源,是指女人的之我不愛男人的之我了,或說二者不適應、不感應了。肉體與靈魂,其實不可能去愛,只有「之我」可以,之我具有主體性,靈與肉很難充當主語。
——人到晚年、中年的時候都喜歡念舊,也容易觸景生情回憶起過去的時光,往往這個時候,人能夠以旁觀者看待過去的我。由此,人們也許要問:我還是過去的我嗎?那個我與現在的我是同一個我嗎? 之我的存在狀態是無法回溯的,之我在竭力維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時則不停地變化著,今天的我與明天的我、過去的我都不會一樣!而人之所以認為一樣,在於人的記憶使然。記憶是之我的保護液,如果沒有了記憶,之我將時刻都處在失重狀態。其實,人們也知道現在的『我』不是過去的『我』,但人們對我依然喜歡從一而終,在人的思維概念裡依然認為那個我就是現在的我——人們怕失去『我』的心理與思維慣性使然。人之所以對我從一而終,主要源於生存本能、社會教化、人為邏輯以及肉體的唯一,肉體是之我的寄生場所,脫離肉體的之我將煙消雲散。
——人生是經歷累積而成的,而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如果一個人記憶出了問題,之我就會發生自身內部短路——例如,老年痴呆症者或失憶者,在精神世界裡往往把之我弄丟了——之我不能正常啟動或瀕臨熄火。當然,人如果遭受重大刺激或驚嚇或意外擊打,這樣的情況也可能隨時發生。另外,因生活事業或生理等問題而長期情緒低迷,身處環境壓抑或惡劣而遭受精神壓迫打擊,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內部短路,其結果是之我或瀕臨坍塌、或瘋癲游離及至拼死掙扎,對外則表現為抑鬱症常見現象,但一些反社會、反人類、反常規的舉止卻常被另類解讀,實則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結果。
——眾所周知,自殺已經成為當今嚴重的社會現象和問題。自殺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自殺時刻其操作機理是怎樣的呢?對此,心理學家們論述爭論頗多,在筆下看來就是之我短路。撇開自殺原因及目的,人實施自殺之前的時刻之我應該是很清醒的。人自殺前,不論是蓄謀已久還是即興所為,自殺者必定選擇了自殺手段和途徑,在自殺瞬間,之我毅然絕然地切斷了與思維相聯繫的橋梁,不讓之我對思維發揮作用或幹預,任由肢體按照先前思維所編制的「自殺程序」去運作,如果沒有意外,自殺者便成功了。
——人實則無所謂怕不怕死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死、對待死尤其是怎樣死的問題。不怕死,其實是認同怎樣死,思維判斷願意接受死。那麼,人死了,之我藏身何處?如前所述,圍繞思維或靈魂或大腦,並處在其頂端的生物能量場便是之我。人死了,之我便失卻了「場」的物質基礎,也丟掉了思維的參謀支撐,之我在物質附著及信息通路上、所謂軟體支持上均失卻了陣地,之我即刻從相溶於人體、包含於人體的境況走向脫離,或翻舞升騰或消磨變轉,最終,如嫋嫋的雀語溶化進大自然了。至於之我能否短暫漂離正常人體或病體,要待真實體驗、科學佐證後才能作答。
——生活中,兩個多年後重逢的人有這樣一幕對白——你看看我是誰——你是誰——我啊,怎麼你認不出來了?即便相認,但事實僅是記憶中的彼此之我,或說是對以前歲月彼此「之我」的記憶,現實「之我」其實又是多麼的陌生。奇怪的在於,儘管之我歷經歲月,但「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之我寧可自己毀滅,但永遠不會向外投降,之我寧死不屈。儘管中國有老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在這裡,身份地位等等再變化,但那個「我」在「士」的心裡還是巋然不動的,儘管靈魂變了、我的外在也變了。人可以告別過去,而之我的唯我或唯一則是恆定的。從之我角度看,這個士依然是從前的那個『我』;被刮目相待的「士」,也依然會說我還是我啊!所謂刮目相待,僅是世俗眼鏡敲擊世俗尺子的迴響。顯見,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堅決、最堅強的意志符號;即便瀕臨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談及我我我。之我,一直連接並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如歌兒所唱:我是我 多麼特別的我。
另外,筆者在《靈異究竟怎回事》一文中,幾處點評這樣指出——1、特殊的地方,必定蘊藏特殊的能量場,對一個初來乍到的外來者,其之我遭遇衝擊很平常,只是不同人感受衝擊大小有所迥異罷了。2、由於宿舍的風水很陰暗,造成身處的物質能量場很特別,進而對之我的幹擾便尤其顯著。3、如果說是幻聽,也許不能令人信服,就如同許多人在故宮遊玩看見了古代宮女一樣,這只能是一個物理現象,就像海市蜃樓一般,物理學家應該解答。如果說——過往的一切可以如倒放的電影一樣倒放,也許你不信,但一切不可思議的並不是不能發生。4、此處所謂波,即可被理解為人的之我,至於怎樣的解讀,任憑各抒其見吧。5、此處的靈魂或所謂鬼,就是未知的能量場,它們作用於人的之我,進而演繹出很多傳奇,也令人對其行蹤和狀態浮想翩翩。
【重要說明】:本文引用知乎《量子力學究竟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希望》大段資料,致謝!
李佔春
李佔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