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2021-01-13 中科院物理所

一項試驗表明,油滴能被槽液中產生的波推動。這促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類似事情使粒子表現得像波一樣的觀點。圖片來源:Dan Harris/MIT

Owen Maroney擔心,物理學家將大半個世紀都花在了欺騙行當上。

身為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的Maroney解釋說,自從他們在20世紀初發明量子理論後,就一直在討論它有多麼奇怪,比如它如何使得粒子和原子同時在很多個方向移動,或者同時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不過,Maroney認為,討論終究不是證據。「如果我們告訴公眾量子理論是怪誕的,就最好證明這是真的。否則,我們不是在研究科學,只是在黑板上解釋一些好玩的胡亂塗鴉而已。」

正是這種情懷讓Maroney和其他人開發出一系列新的試驗揭示波函數的本質,而這種神秘實體是量子怪誕性的核心所在。在論文中,波函數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對象。物理學家用希臘字母Ψ表示,並且利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依靠試驗,波函數使研究人員得以計算出在任何一個特定位置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或者電子自旋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或者只是一個計算工具?

用來尋找答案的測試極其微細,並且尚未產生明確的答案。不過,研究人員對於答案將近持樂觀態度。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們最終將能回答那些存在了幾十年的問題。一個粒子能否真的同時存在於很多地方?宇宙是否正在繼續把自己變成平行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擁有一個不同版本的我們?是否有客觀實體的東西存在?

「這些是每個人在某種情況下都曾問過的問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Alessandro Fedrizzi說,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事實?



20世紀20年代,「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詮釋」主要由物理學家Niels Bohr 和Werner Heisenberg提出。其認為波函數隻不過是預言觀測結果的一種工具,並且警告物理學家不要關心背後的現實是什麼樣子。「你無法責怪大多數物理學家遵從這種『閉嘴,乖乖計算』的風氣,因為它在核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固態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統計物理學家Jean Bricmont說,「因此,人們會說,讓我們不要擔心大的問題。」

不過,一些物理學家還是在擔心。到了20世紀30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駁斥了「哥本哈根詮釋」,並不僅僅因為它使兩個粒子的波函數糾纏不清,產生了對於一個粒子的測量結果能瞬時決定另一個狀態的情形,即使這些粒子被很遠的距離分開。愛因斯坦並沒有接受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反而更偏向於相信粒子的波函數是不完整的。他建議說,或許粒子擁有某種能決定測量結果但量子理論沒有捕捉到的「隱變量」。

從那以後,試驗表明,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是真實的,其排除了愛因斯坦所提議的隱變量的特定版本。不過,這並未阻止其他物理學家提出自己的詮釋。這些詮釋分為兩個廣泛的陣營。那些贊同愛因斯坦的人認為,波函數代表了人類的無知。還有些人將波函數視為實體。

為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請看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Erwin Schrodinger在一封寫給愛因斯坦的信中所描述的思維實驗。試著想像一隻貓被關在鋼製盒子中,而這個盒子還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質的樣品,後者有50%的機率在一個小時內釋放出一種衰變產物。同時,盒子裡設有一個裝置,如果它檢測到這種衰變,將毒死這隻貓。Schrodinger寫道,由於放射性衰變是一種量子事件,因此按照量子理論規則,在一個小時結束後,盒子內部的波函數必須是活著的貓和死去的貓的等量混合。

不過,這正是爭論被卡住的地方。在量子理論的眾多詮釋中哪個是正確的,如果有的話?這是一個用試驗方法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不同模型之間的差異非常細微。

2011年,情況發生了改變。一種關於量子測量的定理得以發表,而它似乎排除了「波函數是無知」的模型。不過,仔細研究發現,上述定理最終為「波函數是無知」模型留出了足夠的迴旋空間。然而,它激發了物理學家認真思考通過真正測試波函數真實性解決爭論的方法。Maroney已設計出一項在原理上行得通的試驗。他和其他人很快找到了使其在實踐中可行的方法。去年,Fedrizzi、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Andrew White和其他人開展了此項試驗。



一種類似的模稜兩可出現在量子系統中。例如,實驗室中的單一測量結果並不總是能辨別出光子是如何被極化的。「在實際生活中,很容易區分西面和西面稍偏南。但在量子系統中,並沒有這麼簡單。」White說。根據標準的「哥本哈根詮釋」,質疑什麼是極化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或者說,至少得等到另一個測量結果能精確地決定那個答案。不過,根據「波函數是無知」模型,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只是因為試驗沒有獲得足夠信息來回答它。

這正是Fedrizzi團隊所測試的事情。他們在一束光子中測量了極化和其他特徵,並且發現了無法被「無知模型」解釋的一定程度的重疊。研究結果支持另一種觀點,即如果客觀實體存在,那麼波函數也是真實的。

不過,結論仍然不是牢不可破的,因為探測器獲得的只是測試中使用的約五分之一的光子。研究團隊不得不假定,丟失的光子正表現出相同的方式。這是一個很大的假設,而研究組目前正努力消除取樣間隔,以產生明確的結果。與此同時,Maroney在牛津大學的團隊正在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個小組合作,利用比光子更容易追蹤的離子開展類似測試。



一種「波函數是實體」的模型已經很出名,並且被科幻小說作家深愛:上世紀50年代由當時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的Hugh Everett提出的「多個世界詮釋」。在多個世界的畫面中,波函數主宰著實體的演化。其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無論何時量子測量完成,宇宙都會分裂為平行的「副本」。換句話說,打開關有貓的盒子,兩個平行世界將擴展出來,一個有一隻活的貓,一個含有一具屍體。

其實,很難將Everett的「多個世界詮釋」同標準量子理論區分開來,因為兩者都作出了完全相同的預測。不過,去年,來自格裡菲斯大學的Howard Wiseman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種可測試的「多元宇宙模型」。他們的框架不含有波函數:粒子遵循著經典原則,比如牛頓的運動定律。量子實驗中看見的怪誕效應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平行宇宙中的離子及其克隆之間存在排斥力。「它們之間的這種排斥力建立了在所有平行世界中傳播的漣漪。」Wiseman介紹說。

通過利用計算機模擬多達41個相互作用的世界,他們發現這種模型大致能複製一些量子效應,包括雙縫實驗中粒子的軌跡。隨著世界數量的增加,相互幹預模式同標準量子理論預測的模式越來越接近。Wiseman表示,由於該理論依靠宇宙數量預測不同結果,因此應該有可能設計出核驗其多元宇宙模型是否正確的方法。

由於Wiseman的模型不需要波函數,因此它將保持著可行性,即使未來的試驗排除了「無知模型」。同時倖存的還有諸如「哥本哈根詮釋」等那些認為沒有客觀實體存在的模型。

不過,White說,到那時,這將是最終的挑戰。儘管還沒有人知道如何實現它,「真正令人激動的是設計出檢驗事實上是否有任何客觀實體存在的測試」。(宗華)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 物理學真的已經到盡頭了嗎?止步不前的物理學到底怎麼了
    現在的物理學比較起以前的物理學來說,幾乎沒有太大的進展。所以現在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基本上都是一些天體物理學家。就在上個世紀物理學幾乎是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層出不窮的理論,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都在某種意義上被徹底的顛覆。上一個時代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時代。可現在依舊是這樣的時代。物理學難道真的已經到盡頭了嗎?物理學到底怎麼了?
  • 量子霸權到底是什麼?
    那麼問題就真的來了,谷歌搞的量子霸權到底是個什麼東東?1、量子之父普朗克量子的出現,其實都是被牛頓力學逼出來的,在十九世紀末期,牛頓力學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只剩下了兩個。假話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二十世紀唯二深刻的物理學革命—量子力學時代,就此在一堆科學大牛假說的基礎上拉開了大幕。
  • 《蟻人》中的量子領域到底是什麼?
    回歸題目,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也是很深奧,我也不是專業人士,會以專業的角度來解釋物理學上的量子。當然,也不會解釋成物理學上的量子。這類科普的文章,如果真的不喜歡的話,可以選擇不看。視頻的話暫時一周只會有一期。嗯。以上。
  • 薛丁格首次使用「糾纏」一詞,量子物理學的發展,真的太艱難了!
    1935年奧地利量子理論家歐文·薛丁格首次使用「糾纏」一詞,描述兩個遙遠粒子的行動相互捆綁在一起令人費解的現象。糾纏是一種能讓薛丁格夜不能寐的東西,就像他的朋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樣,他認為這讓人們對量子力學能否成為對世界的可行描述產生了懷疑,這怎麼可能是真的呢?然而,不斷積累的證據表明量子糾纏是存在的。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愛因斯坦將糾纏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了解認識。遠遠超過建造量子計算機、在其他方面理解和利用糾纏也是非常有用的。
  • 靈魂真的是量子糾纏的產物嗎?
    在各種宗教教義中,基本都闡明了人都是有靈魂的,但靈魂到底是什麼?卻又莫衷一是,沒有定論。之前曾經發了一篇文章討論靈魂是不是暗物質,很多網友都表述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看法其實我個人覺得很有道理,比如說靈魂不屬於物質範疇,而是一種能量,那能量又是什麼呢?網友的解釋小編沒太搞懂,所以 就去查了相關資料,就查出來的資料而言,小編覺得有一種量子糾纏理論來解釋靈魂的某些特異特徵也是蠻有意思的。
  • 真的有量子產品嗎?
    我一連發了幾篇文章,試圖說明,讓大家理解量子這個概念。我今天看了看網上的東西,五花八門,什麼量子+產品,量子商品等等琳琅滿目。難道這些大咖們做了一個夢,一夜之間怎麼出來了這麼多的產品呢?在這裡,這傢伙偷換了概念,把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東西稱為「量子」這就是所謂的「量子具體化」了。在這裡有必要重提什麼是量子。量子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物理學上解釋物理現象的理論性的東西。不是什麼具體的物質。薛丁格的貓再簡單不過地解釋了量子概念。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近年來,量子力學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火爆詞彙,「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成為了科普作品評論區幾乎必備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量子力學,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一、什麼是量子力學很多小夥伴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都會感覺太科幻了,簡直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其實,量子力學在我們身邊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知道,物理學分為兩大部分。以牛頓、伽利略為代表的,我們已經研究透徹的經典物理。
  • 量子物理學鑑定文物真假?
    量子物理學和藝術品鑑定有什麼關係?普朗克、愛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學家們或許也沒想到,量子物理學可以被「創造性應用」到文物鑑定領域。北京一家公司近日在京發布稱,通過一種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令人頭疼的文物鑑定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對此,業界資深文博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直斥這實則是一場「鬧劇」,「『國寶幫』確實需要整頓整頓了。」一些科學界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有關部門來管理,這些報導很快會不攻自破的。」
  • 解密什麼是「量子」,其實量子力學很簡單,卻是當下物理學的支柱
    量子,是目前物理學中一個十分基本的概念,但是量子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和引力,磁力等現實中確實存在的物理概念有很大的區別,因為「量子」就是一個物體或者能量最小的狀態,假設一個物體存在最小並且無法在被分割的狀態,這個狀態就叫做「量子」,也就是說「量子力學」是一種觀測物質或者能量最微小時狀態的學說
  • 可鈺心得:量子物理學告訴了我們什麼
    今天給大家談談量子物理學,好玩有趣,而且燒腦。量子物理學的出現,讓愛因斯坦瘋了,打破了所有規律。我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是有著特定規律的,比如說,因果律,但是,量子物理學告訴你,你的世界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什麼是波粒二象性呢?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同時通過兩扇門:捕捉我們量子現實之謎的優雅實驗》,作者: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光是波還是粒子?是的,也許不是吧。牛頓假設光是離散的「微粒」,1803年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證明了光的雙重性,光既可以作為粒子,也可以作為波。一百年後,量子力學又一次把現實拋給了大家。阿南塔斯瓦米巧妙地描述了一個至今仍困擾著物理學家的簡單實驗科學和歷史。2.
  • 量子力學神秘莫測,雙縫實驗到底能夠證明什麼,量子世界到底如何
    現在科學界認為量子是構造微觀世界的基礎,量子有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可是這個理論在一些環境下根本站不住腳。因此引發了很多的科學爭議,實際上量子力學人類僅僅才起步,對於量子世界的秘密,人類僅僅只看到冰山一角而已。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在今天如果問計算機領域最前沿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是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的運用讓人工智慧表現出了超越人類的能力,比如明天就要在烏鎮與柯潔下圍棋的AlphaGo,就打破了過去一直認為的、複雜的圍棋計算機還難以超越人類的觀念;另外一個領域,則是屬於量子計算機,可以說我們極有可能是幸運的一代人,有機會親歷量子計算帶來的變革。
  • 量子力學被證明,為什麼人生就毫無意義?真相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在科學上的探索一直都是永無止境的,很早以前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對論等理論,這些理論都刷新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其中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以後,有科學家認為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到底為何這麼說呢?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 量子到底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當然,不需要斯諾登的爆料,我們也知道美國肯定會投入研發類似的量子計算機。 很多時候出於商業目的,谷歌和IBM也經常會發布有關量子計算方面的新聞。再比如,扎克伯格剛剛滿月的女兒,已經開始學習《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這些讓我們特別有危機感。
  • 量子物理學中最大難題之一:如何在不改變量子系統的情況下測量?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量子物理學很難解釋廣島大學霍爾格·F·霍夫曼副教授和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卡蒂克·帕特卡爾試圖解決量子物理學中最大的難題之一:如何在不改變量子系統的情況下測量它?他們在發表《新物理學期刊》上新研究中發現:通過讀取從遠離系統本身的量子系統觀察到的信息,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分析方法確定其狀態。雖然分析完全從量子系統中移除,但通過仔細閱讀量子數據,可以恢復可能結果的初始疊加。
  • 計算物理學到底是幹什麼的?
    原標題:計算物理學到底是幹什麼的?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計算物理學家是實驗物理學家還是理論物理學家,還是只是些程式設計師?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學的出現,以前我們認為構成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原子,但沒有包括無形的意識,那靈魂和意識又是什麼呢,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意識包括靈魂和能量,都是有量子構成一團震動的能量,這乃是裡程碑似的結論,它統一了有形的物質世界和無形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