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到底指什麼?

2020-12-03 宇宙探索觀

在物理學上,並沒有「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的說法,之所以出現「意識」兩字,只不過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偷換概念,故意把物理世界的現象神秘化,而人們往往對神秘的東西更感好奇更感興趣。

所謂「波函數坍縮」其實就是一種數學語言描述,它本身並沒有太神秘的地方。用電子的行為舉例子。在微觀世界裡,電子的有可能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的概率並不一樣,而波函數就是描述這種概率的方程。

所謂「波函數坍縮」其實就是變成了一個確定值,而不再是概率,而這個過程需要通過觀測來實現。

就像一枚拋在空中的硬幣,在落在地面之前,我們無法確定硬幣最終會是反面還是正面,但硬幣落到地面上時,只能用概率來描述。而當硬幣落到地面的一瞬間,就可以確定正面或者反面了,概率就變成確定的了(也就是坍縮)!

這個過程完全沒有意識什麼事。

就像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那樣,貓的死活與我們的意識並沒有關係。

有人認為人類觀測的過程就是意識,這是誤解。觀測需要通過我們的眼睛或藉助儀器進行,本身也沒有與意識發生什麼關係!

所以,問題中的意識其實指的是「觀測」,只不過有人把「觀測」偷換概念,故弄玄虛地說成是「意識」罷了!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指的是什麼?
    1932年,諾依曼出版了經典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在書中,他提出了「波函數坍縮可能源自觀察者意識」的觀點。因為量子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粒子,也適用於測量儀器。事實上,所有測量總是經由我們的判斷得出一個確定的結果,這意味著只有意識才能最終讓波函數產生確定的結果。這帶點唯心主義的觀點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論。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今天有小夥伴私信我,提問:「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這裡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第二、波函數塌縮是一種數學語言的表述其實我們也不要弄些數學名詞來故弄什麼玄虛。以電子為例,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論什麼時候它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被砸碎變成一團雲霧。但粒子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概率可以用一個時空坐標的函數模的平方來表示,這個函數就叫做波函數。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這是哥本哈根詮釋中所用到的一種思路,但量子力學並非只有哥本哈根詮釋,還有多世界假說,我想其實還可以「發明」出更多的詮釋。科學理論,可以認為就是一種「工具」:科學理論的基礎是感應信息,其上是意識工具的結構化處理。工具處理,可以發明出任意的工具,未必僅僅只有一種。
  • 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人來觀測就會坍縮,而僅僅機器測量,就會發生疊加呢?這不是預示著人的「觀測」才是影響波函數坍縮的原因嗎?這是不是說明「人的意識」是會影響系統的波函數?於是,馮·諾依曼就提出:只有當電子的波函數被「意識到」,才會發生坍縮,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如果沒有被「意識到」,電子就總是處於疊加態當中。
  • 為什麼馮·諾伊曼會說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馮·諾依曼恰好,當時馮·諾依曼就在歐洲跟隨者數學家希爾伯特搞研究,而他研究的領域就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他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 為什麼馮·諾伊曼會說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馮·諾依曼 恰好,當時馮·諾依曼就在歐洲跟隨者數學家希爾伯特搞研究,而他研究的領域就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他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那馮·諾依曼是如何思考的呢?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意識」導致波函數坍塌這是誰說的?量子力學大師們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說過嗎?沒有。曾經與上述幾位大師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對著幹的愛因斯坦、薛丁格說過嗎?也沒有。那麼是誰說過呢?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
  • 還好,波函數會坍縮,因果律仍存在
    更確切地說,是在時間的碎片中流浪的故事。如果願意,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量子力學的科普來看。量子力學本就具有如此多的奇妙特性,以至於它成為科幻小說的常客。作者小林泰三從量子力學出發,一點點抽絲剝繭,通過文中兩位主角的對話,告訴你:時間並不連續,時間也未曾流動,一切都是意識作祟。是大腦,把這些獨立的點連接起來,讓你能活在一個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的不完美世界。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我說的沒有人能夠理解,絕不是指像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而是說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都不能理解。       那麼量子力學最不好懂的是些什麼問題呢?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
  • 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量子力學可以解釋意識問題嗎?相信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疑惑。或許在他們看來,意識只是人腦內神經信息之間複雜的計算行為,是一種生物現象,它又如何能和量子力學這一描述微觀世界中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產生關聯呢?然而,意識研究的過往事實卻對此提出了反駁。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關從大腦中尋找量子效應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
  • 馮諾依曼如何證明意識改變物質的?
    馮·諾依曼在《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中嚴格證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
  • 探究雙縫幹涉實驗的本質,為何量子學家要刻意迴避人意識的作用?
    在第五期中我們提到了量子力學中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實驗的過程這裡就不多介紹了(在第五期的文章中有詳細的實驗流程),這裡直接和大家說一下實驗的結果:在人的觀測下,電子是一種粒子,如果沒有人的觀測,電子是一種波,量子力學中哥本哈根學派解釋說:微觀粒子在沒有被人觀測的情況下,微觀粒子處於一種疊加態,此時的微觀粒子可能處於任何狀態,我們無法準確的預測出微觀粒子的動量與位置
  • 量子力學中最醜陋的一道傷疤:為何人的意識會影響客觀物質狀態?
    量子講堂第九期:人的意識是量子力學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物理學家想極力迴避的一個話題,這被譽為量子力學中最醜陋的一道傷疤在量子講堂的前幾期,我們講到了一切的微觀粒子在沒有被觀測之前,都處於疊加態,所以物理學家只能使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粒子的概率
  • 量子力學與意識相關嗎?
    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所說的這段話,講的就是量子力學中最著名的謎題和悖論。量子力學是理論物理學家們用來描述宇宙中最小物體的理論,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費曼所說的量子力學問題,可能與意識也有關。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已經弄清了意識是什麼,有人認為它僅僅只是幻覺,但也有許多人認為我們根本沒有抓住意識的本質來源。意識到底是什麼?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我總在想量子力學如何解釋大腦活動的問題。1、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為精神意識獨立於物質而存在——世界仍然是物質的——精神意識說到底,仍然是一種微小的物質運動。2、精神意識的物質性運動,不同於經典力學——宏觀物質的運動,經典力學的定理在解釋精神意識這種微觀物質運動的時候失效了。3、必須建立一種特定的微觀物質運動定理(公式)。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那麼量子力學最不好懂的是些什麼問題呢?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
  • 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他們一輩子都在爭論量子力學的問題,「世紀大辯論」,結果還是不能理解。 玻爾就說了,如果誰說他懂了量子力學,他就沒有真懂,因為量子力學連我們都沒有搞懂,這就是他們的觀點。 那麼量子力學最不好懂的是些什麼問題呢?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來源:《科技日報》2018-1-18 陸成寬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量子力學的理論核心之一就是利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物體的量子狀態。然而,儘管量子力學已有百年的發展歷程, 但是波函數的本質是什麼,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團。近日,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以第一和通訊作者身份,在2018年第3期《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揭開了波函數的神秘面紗。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頻的能量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們稱之為無形(例如意識,思想,情緒),在感官捕捉範圍之內我們稱之為有形,事實上能量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有限的感官主觀地定義了物質和非物質。物質=能量=波=光4,意識創造物質偉大的科學家愛丁頓(Eddington)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物質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