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2020-11-25 搜狐網

原標題:【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1913年3月6日,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創造性地將量子學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他自己的「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特質。

1911年,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金箔轟擊實驗」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原子就像一個太陽系,帶正電的原子核就像太陽,而帶負電的電子就像是繞著太陽轉的行星。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核式模型。

盧瑟福的這個構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引導了原子結構的正確方向,然而,它並不是完美的,這個模型之中甚至存在著尖銳的問題:盧瑟福描述的原子不斷地輻射著能量,但假如真的是這樣,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

後起之秀、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曾經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和盧瑟福有了密切的合作交流機會,1912年,他考察了金屬中的電子運動,意識到經典物理理論在微觀現象方面的缺陷,並於1913年3月6日公布了他的論著《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創造性地將量子學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他自己的「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特質。1922年,玻爾因對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可以說,玻爾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的理論以全新的觀念闡明了微觀世界的基本規律,為人類的原子時代奠定了基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不過正好,另一位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過去是湯姆孫的學生)到劍橋來作報告,湯姆孫便順水推舟地把玻爾介紹給了盧瑟福。於是,玻爾幾個月後轉赴曼徹斯特,並和盧瑟福建立了長期的友誼和密切的合作關係。此後,玻爾如魚得水,將研究興趣集中在了盧瑟福的原子模型上。1916年,玻爾成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得丹麥王覲見。王表示,今日見到「吾國足壇名將」玻爾,喜極樂極也!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玻爾的分子模型—— 一個世紀之後
    從早期到現在,人們一直認為玻爾模型與玻爾所期盼的為化學成鍵提供一個物理基礎的願望相差甚遠。然而幾年前出現了轉機,人們發現,在無窮維度極限下,玻爾模型可以由薛丁格方程產生,此時量子力學轉變成經典力學。本文中我們將重提玻爾氫原子模型,從而來展示他的假設在無窮維度極限下是如何與量子理論相一致。
  •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1 提出問題玻爾氫原子模型在量子理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模型中玻爾根據對應原理思想得出了氫原子軌道穩定性的量子化條件:只有電子角動量為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人類已經認識到微觀粒子有波粒二象性,認識到不確定原理,認識到電子沒有軌道的概念,可是目前原子的行星模型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依然寫在教科書中。這是有原因的。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的時候,玻爾還沒有大學畢業呢,但是他們倆卻是同一年獲得了諾貝爾獎,怎麼回事呢?因為愛因斯坦獲獎那一年,諾貝爾獎沒有發,只好等到下一年一塊發,下一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是玻爾,所以他倆同一年獲得了炸藥獎,算是一段佳話。說起玻爾的成就,還得從赫茲說起。
  • 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上篇說道,玻爾研究出互補原理。然後他就拿給盧瑟福漢。盧瑟福一看,這什麼玩意這是。我讓你研究原子為什麼穩定,你這怎麼整出一套新的原子模型呢?再說我這個模型,我這剛出來,我剛火,而且你對於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解釋的也太牽強了。
  • 史上最牛的物理學論戰,玻爾靠什麼贏了愛因斯坦3次?
    在小玻爾出生的年代,現代足球對於丹麥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而克裡斯丁不僅將其引入哥本哈根,還在塔根斯維修了一塊球場,經常帶著小玻爾去玩。1913年,他轉戰原子結構,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玻爾模型。1920年,他又創建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靠著個人魅力吸引來了一大批物理學大佬,如諾貝爾獎得主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人,形成了哥本哈根學派。
  • 玻爾模型的一般性情況
    LaTeX原始碼:\documentclass{article}\usepackage{ctex}\title{玻爾模型的一般性情況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玻爾的理論假設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軌道量子化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電子在這些軌道上繞核運動是穩定的,不產生電磁輻射。
  • 玻爾: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還在國家隊踢過球
    他提出了玻爾原子模型,並於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也是哥本哈根學派重要創始人之一。 他還在國家隊踢足球。諾貝爾物理學家踢足球這麼強?是的,請看看這位物理學家的故事。玻爾的父親是德國移民的後代,是一位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而他的母親則是猶太人,是銀行家的後代。 玻爾的家族涉及金融、教育、科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單就出身來說,玻爾就是標準的貴族。 玻爾的青少年時期,是無憂無慮快樂幸福的,這很大程度上在於父母的寬容。
  • 創新量綱分析重導玻爾模型能級公式
    為了保持系統的自恰性,因此,待定常數Γ1的最小極值就只能是等於1,因此得到明確的氫原子中最小電子軌道半徑,其物理基本常數組成竟然與玻爾氫原子模型推得的玻爾半徑一模一樣,其關係式表徵如下:它真的是此物理系統的內蘊物理量,同時也完全揭露該內蘊物理量的本質內涵,與玻爾理論所推得的形式及內涵完全一致。7 綜合推導出玻爾模型能級公式有了前面經不同量綱分析手法取得的成果,就不難推導出玻爾理論的能級公式。
  • 原子物理學 第五講 玻爾模型
    尼爾斯.玻爾是20世紀偉大的量子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在丹麥的玻爾檔案館,玻爾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枚精緻的印璽,它是出自誰之手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石油大學的戈革先生。戈革,我國著名翻譯家、科學史家、玻爾研究專家。他專注物理學史研究,特別是玻爾的生平、學術和思想,獨力翻譯12卷本《玻爾文集》,被授予「丹麥國旗勳章」。他擅長舊體詩詞、治印、書法、繪畫和雜文。他一生工作勤奮,著作、翻譯共40餘種,約2000萬字。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原子理論的創建——玻爾 1913年7月12 日
    1912 年的 3—7 月間,玻爾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針對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假設玻爾仔細研究了巴耳末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將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與巴耳末公式三者相結合,發現正是電子跳躍引起的能量變化使得原子發出一定波長的譜線。這為玻爾理論的出現打下基礎。
  • 2020高考波爾能級模型的知識點
    (因為R連續)  盧瑟福的困惑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波爾能級模型的發展歷史  20世紀初期,德國物理wuli.in學家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提出了量子論,揭開了量子物理學的序幕。  19世紀末,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將氫原子的譜線表示成巴耳末公式,瑞典物理學家裡德伯總結出更為普遍的光譜線公式裡德伯公式。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在這裡,玻爾深入研究了盧瑟福的原子模型。他發現,雖然它能使物質性質的分類極大的簡化:放射性輻射起源於原子核,化學性質取決於核外電子……可它不符合現實。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又稱「原子太陽系模型」。玻爾不避諱地對盧瑟福的模型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現有對模型的解釋是不完善的。經過計算,他發現只有一條軌道的原子不能擁有多於7個的電子,因為再多加一個,就會形成一個新的軌道。有趣的是,增加一條新軌道,就會增加一批新元素。沒想到老師沒有為他的批評而惱火,反而鼓勵他繼續研究。
  • 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1.4 玻爾原子模型1.4.1 玻爾的假設定態假設:電子在特定的軌道不輻射電磁波頻率條件:只有當電子從 Ei 軌道躍遷到低能級1.4.2 玻爾的氫原子經典力學結合他的假設。角動量量子化其中 a0 為氫原子最小半徑,第一玻爾半徑
  • 玻爾和尼科耳孫:角動量量子化
    這最早是由伽利略提出的,那個時候,牛頓還沒有生出來。2.角動量在旋轉系統中,存在類似的物理問題。在一個沒有摩擦的封閉軌道上作旋轉運動的系統中,一個不受外力矩作用的運動物體將一直保持角動量恆定的旋轉運動狀態不變。角動量的大小等於質量、速度和軌道半徑的乘積,即:L=mvr.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22年玻爾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彼此祝賀,都為對方的獲獎感到「莫大的幸福」。但是,我們都知道,玻爾在191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玻爾模型,完美解釋了氫原子的結構和特性。後來經過不斷的完善,一個全新的物理體系——量子力學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