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質,光的量子糾纏態

2020-12-08 全球熱點聚焦

昨天講到光的激發和自發,並沒有講清楚光的本質是什麼構成,只知道光是波粒二象性,那麼波是什麼,粒子又是什麼?

按照經典物理學來說,籠統地概括為光是能量。毋庸置疑,世間萬物都是由能量組成的,但是能量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不是屬於物質?按照我的陰陽太極子理論,光的粒子屬性是陽極子所能組成的最微小的宏觀物質,而波動屬性是陰極子所能組成的最大的宏觀現象,陰極子超越光速,而陽極子速度的上限是光速,而光就是陰陽極子處於最平衡的糾纏態,光是陰陽平衡最好的典範。

由於陰陽極子的完美平衡,造成光的速度在真空中的恆定不變,使光恰好處於陰陽兩個世界都為可見狀態。如果超越光速,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景象(其它維度),由於兩個維度時間的流速不同,我們可能會經歷一眼萬年的場景。這也就是廣義相對論說的時間變快變慢的情況。

光電現象是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赫茲在1887年首先觀察到的。赫茲發現,要想激發金屬的電子,那麼就必須用光來衝擊它們。愛因斯坦的洞察力飛躍令他重新關注到了光的粒子說,並假設普朗克公式(能量h×頻率)能描述每個粒子的能量。這樣一來,光電效應就不再神秘了。電子和光粒子就像撞球一樣互相碰撞,只有射入的光粒子的能量足夠高時,它才能從堅固的晶格中激發出電子。

光量子假說,是由愛因斯坦提出的大膽假設。內容是:光和原子電子一樣也具有粒子性,把光具有這種粒子屬性叫作光量子。同普朗克的能量子一樣,每個光量子的能量也是E=hν,根據相對論的質能關係式,每個光子的動量為p=E/c=h/λ。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自己對光電效應的解釋,並因此贏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就是說能質是等價的,能量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任何微觀粒子的裂變會變成更小的粒子並大量釋放,而這種更小的粒子極易被吸收,當成其它物體的能量,充斥在原子裡。

光子還能不能分?這是肯定的,只要沒有找到無法分割的基本宇宙粒子,它就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如果說電子是波動的,是原子的靈魂,那麼在電子與原子核之間聯繫的紐帶就是由更微觀的光子。而原子的整體構造也是陰陽平衡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沒有電子的的原子叫離子,是無法組成物質的。而電子的高速運轉牢牢地束縛住了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能量,比如只有一個氫原子核和一個電子的氫原子,電子的運轉都是超光速的,使正負電荷能夠在各個方向上達到一個靜態的平衡,使宏觀表現為中性。這也就是為什麼量子具有測不準原因,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測量超越光速的存在,雖然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但卻以電子云的形式存在,速度太高,看起來電子無處不在。

原子吸熱電子為什麼向外躍遷?因為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能量增加了,把電子向外推離。但這種增加是有一個極限值的,你不可能無限增加,把電子推到無限遠,只要到了極限,在電磁場的協調下就會開始釋放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輻射出去。而隨著距離的加大,電子的運動速度必須加大,以維持電荷平衡,使整個原子看起來在非常劇烈的運動。如果外界能量足夠大,可使電子直接剝離,而形成電流,這也是光電現象的解釋。

在電磁場的量子理論(即量子電動力學)中,光子是關鍵部分。它不僅是造成電磁輻射的粒子,也是電磁力的載體。任何電磁現象,譬如兩塊磁鐵相斥或相反電荷相吸,都能通過光子的交換來解釋。現在,研發新一代計算機的科學家對光子尤為感興趣。他們相信,用光子存儲和處理信息,會比現在用電子編碼信息的計算機高效得多。

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量子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關於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

原子結構

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能很好地解釋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與輻射等。

在牛頓力學(或者叫經典力學)體系中,能量的吸收和釋放是連續的,物質可以吸收任意大小的能量。後來我們發現,其實能量真實的吸收和釋放,只能夠以某個的量級(hv)為最小單位,一份一份的吸收和釋放,h也就是量子力學裡最常用到的普朗克常數,v為電磁頻率。由於普朗克常數的數量級很小(10的-34次方數量級),這就導致了牛頓力學在大尺度上和實驗非常符合,但在小尺度上偏差很大。所以薛丁格在普朗克的量子理論(能量一份一份的傳遞)體系上建立了薛丁格方程,從而開闢了量子力學的伊始。

波動力學來源於物質波的思想。薛丁格在物質波的啟發下,找到一個量子體系物質波的運動方程-薛丁格方程,它是波動力學的核心。後來薛丁格還證明,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完全等價,它是同一種力學規律的兩種不同形式的表述。

量子物理學的建立是許多物理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晶,它標誌著物理學研究工作第一次集體的勝利。

在許多現代技術裝備中,量子物理學的效應起了重要的作用。從量子計算機、雷射、電子顯微鏡原子鐘核磁共振的醫學圖像顯示裝置,都關鍵地依靠了量子力學的原理和效應。對半導體的研究導致了二極體三極體的發明,最後為現代的電子工業鋪平了道路。在核武器的發明過程中,量子力學的概念也起了一個關鍵的作用。

量子計算機核心處理器

在上述這些發明創造中,量子力學的概念和數學描述,往往很少直接起了一個作用,而是固體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或者核物理學的概念和規則,起了主要作用,在所有這些學科中,量子力學均是這些學科的基本理論,全部是建立在量子力學之上的。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實現矽基光量子晶片高維糾纏態多項功能
    打開APP 南京大學實現矽基光量子晶片高維糾纏態多項功能 愛集微 發表於 2020-04-08 16:26:40 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據悉,馬小松教授團隊利用集成光學晶片的微納加工,藉助矽的三階非線性,採用優化設計的幹涉型微環諧振腔,通過對晶片上光子的路徑模式進行編碼,實現晶片上的三維光量子態的產生
  • 糾纏本身不會糾纏光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使糾纏光通過一條2米長的多模光纖之後,娜塔莉亞·赫瑞拉-瓦倫西亞和她的同事們成功地將該糾纏光恢復到原狀。當傳輸的是糾纏光時,這就變得十分棘手,因為介質會擾亂量子相關性。狀態被「加擾」,要找回原來的糾纏態就必須得先「解擾」。  糾纏解救糾纏  為理解複雜介質,物理學家使用傳輸矩陣(即一個二維複數陣列),來預測任何物質通過介質後的結果。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奧地利科學家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新紀錄——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可用於構建實用的城際量子網際網路。        量子網際網路有望提供絕對防竊聽的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
  • 量子糾纏的量子通信原理以及多重態和量子多粒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在光傳播的狀態下可測量發送和接收的光信號的特定頻率的狹義量子基態的能量演化的多重態的糾纏態通信,包括向不同方向發送光,只要有一個方向是穿透了的,就可以達到分布式的量子糾纏態。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用於創建和驗證由6個光子和3個d.o.f組成的18量子比特GHZ態的方案和實驗裝置。
  • 李傳鋒等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我實驗室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
  • 量子通信研究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IT之家9月3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最新消息,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IT之家9月3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最新消息,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9-03 09:24:46
  • 【中國科學報】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學者合作,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以及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巨大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很好地同時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難題。李傳鋒、柳必恆等人另闢蹊徑,於2016年開始採用光子的路逕自由度進行編碼,並取得一系列成果。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
  • 「量子糾纏」揭示的宇宙真相
    也就是說,如果存在糾纏態,就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量子態進行疊加。量子糾纏說明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穩定粒子間會有強的量子關聯。例如在雙光子糾纏態中,向左(或向右)運動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右旋,既無所謂的x偏振,也無所謂的y偏振,實際上無論自旋或其投影,在測量之前並不存在。在未測之時,二粒子態本來是不可分割的。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
  • 量子糾纏態
    糾纏是一種由量子力學規則描述的現象,該現象指出兩個物理上分離的對象可以「糾纏」或彼此關聯,以使它們之間的關聯比經典的預測更強。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ohn Bell)在數學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的存在,並且設計了一種測試(稱為貝爾測試),此後科學家將其應用於許多情況,以確定某些空間遙遠的粒子或系統是否按照經典,真實的方式工作。世界物理學,或者它們是否可能表現出一些量子糾纏態。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中奧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2020-04-0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都基於量子糾纏,量子會不會發生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