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薛丁格貓」外的五種不常見的奇異量子效應

2020-12-05 量子研究

量子世界中,除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外,量子效應還存在許多怪異現象。

你可能聽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甚至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極小比例解釋世界,自從量子效應被發現,在一個世紀裡這些神奇效應已是眾所周知。

但事實上量子效應僅是原子和亞原子微粒怪異和違反直覺的開始,許多奇特的量子效應仍然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以下是五種最怪異的量子效應:

(更多量子資訊見量子研究網站:http://quantum-study.com/information.html)

1、量子齊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

圖1:正確的幹擾可以使薛丁格的貓處於有利的狀態。Mehau Kulyk / SPL

讓我們先從經典的「薛丁格的貓」理論開始吧,在這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如果放射性物質進行衰變,輻射會觸發一個釋放毒氣的探測器,這隻貓會被殺死。

但我們檢測盒子內部狀況,發現盒子內部會同時存在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貓沒有腐爛,仍是活著的;另一種狀態是貓已腐爛,它已死去。此刻我們決定觀察一下盒子裡面的情況,證實這隻貓是死了,還是又活過了一天。

但是你每秒數千次窺視這個盒子,監測盒子中的放射物質,你可能改變這一變化過程。根據你所觀測的方式,結果可能是延遲放射性衰變(被稱為量子齊諾效應)或者加速放射性衰變(被稱為量子反齊諾效應)。據悉,齊諾效應的命名源自古希臘哲學家齊諾的名字,這位哲學家曾提出一系列邏輯悖論,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關於龜兔賽跑的「阿基裡斯謬論(Achilles)」,證實擅跑英雄阿基裡斯追上烏龜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距離都可切割成無數小的距離,烏龜會製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裡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齊諾效應引起的變化是由於測量引起的幹擾,甚至人們只需晃動盒子,而不是朝向盒子裡觀看,就完全足夠了。

2、中微子缺少「身份識別」

圖2:20世紀90年代在CERN拍攝的這個氣泡室圖像顯示了一個中微子與電子相互作用。SSPL / Getty Images

「薛丁格的貓」是量子物理中較奇特的構想例子之一,證實疊加理論的存在。這一基礎理論認為,物體能同時以兩種或者更多狀態存在,即一隻存活或者死亡的貓並非你現實情況下所看到的,物理學家在實驗室經常使電子同時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

基於以上觀點,科學家表明神秘微粒——中微子,在穿行數百公裡的範圍內可保持兩種或者更多的狀態,中微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它與物質幾乎沒有相互作用(每秒大約有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手)。同時,它們在穿越空間時,會在不同「味(用以區分不同類型的夸克和不同種類的粒子)」和類型之間快速振蕩,中微子會以一種「味」開始,並以另一種「味」到達目的地。

但是這種轉換並不簡單,研究表明,在穿行過程中,中微子並沒有明確的「味」,它們仍然處於一種「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狀態,同時存在多種「味」。

3、Hong-Ou-Mandel效應

圖3:兩個光子從相對兩側撞擊分束器時的四種可能結果。 光路2和3相互抵消,剩下1和4。Pieter Kok

量子光學是涉及光的一個研究領域,它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最小的。Hong-Ou-Mandel效應描述了兩種光子在分束器(beam splitter)進行交互的奇特方式,它們可以反彈或者穿過,每種方式都有50%的可能性。

如果兩種相同光子從兩側進入分束器,會出現四種可能性:上方光子被反射;下方光子被傳輸;上方和下方光子都被傳輸;上方和下方光子都被反射。

這裡存在一些奇特現象,由於光子性質相同,我們無法區分第二種和第三種可能性之間的差別,同時,相同性質的光子可能彼此抵消。最終,你可能最終僅看到第一種和第四種可能性:兩個光子總是位於分束器相同一側的末端。

4、「真空雙折射」

圖4:這位藝術家的觀點表明,來自中子星表面的光線是如何被空間真空線性極化的。ESO / L.Calada

有時我們必須在宏觀尺度上觀測宇宙,從而獲得微觀等級的認知。近期,天文學家正在研製一種非常緻密、具有強磁性的中子星,從中發現「真空雙折射(vacuum birefringence)」量子效應的第一證據。

據悉,「真空雙折射」假設理論首次是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當時量子理論預測真空並非完全是「空的」,相反,真空還充滿閃爍存在和消失的大量虛擬粒子。

正常情況下,我們預測光線穿過真空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但是光線證實了極端磁場,就像中子星周圍的磁場一樣,能夠改變真空中這些虛擬粒子的性質,並影響穿過光線的極化狀態。當光線抵達地面上的望遠鏡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宏觀等級的量子效應。

5、溫度量子

圖5:石墨烯的單層原子不會按照您預期的方式加熱。Andrzej Wojcicki / Science Photo Library

想像一下,你將烤箱內溫度調高,然後放入一個蛋糕進行烘烤,由於烤箱部分位置仍處於室溫條件,之後會發現蛋糕上有一些部分未烤熟。

我們通常認為,熱量非常平滑地從熱點區域流至鄰近低溫區域,使一個房屋加熱,或者物體均勻受熱。在量子物理學中,情況卻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石墨烯具有獨特的溫度特徵,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特殊材料,電子攜帶熱量以波紋形式傳播,這些波紋意味著石墨烯中一些斑點仍保持低溫,而其它位置被加熱升溫。

令人興奮的是,波紋大小可以被控制,因此可以使用熱量顯微鏡進行觀察,有助於科學家在量子等級觀察溫度變化。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種效應,很可能將其應用在計算、醫學和環境監測等方面。(葉傾城)

(來源:https://cosmosmagazine.com/physics/five-weird-quantum-effects )

相關焦點

  • 五種奇怪的量子效應
    你可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甚至可能是量子糾纏等概念,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無限小的尺度解釋世界,並且自從它們被發現以來在本世紀左右已經相對眾所周知。但除了這,還有許多奇異的量子效應仍然模糊不清。我們來看看其中最有趣的五個。
  • 五種怪異量子效應:量子齊諾效應和真空雙折射
    北京時間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澳大利亞研究員勞倫·福格(Lauren Fuge)指出,除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外,量子效應還存在許多怪異現象。
  • 尋找薛丁格的貓:量子物理的奇異世界
    薛丁格這隻離奇的、著名的「貓」從何而來? 探索科學離奇的佯謬, 感受物理學裡迷人的量子世界。量子力學入門必備 科學又有趣的量子物理發展史    《尋找薛丁格的貓》是一本跨越量子力學、物理學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科普圖書。
  • 薛丁格方程及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方程解釋了許多已經觀測到的量子現象,並引入了量子波是概率波的奇異解釋。埃爾溫·薛丁格對科學最重大的貢獻當屬薛丁格方程,即決定亞原子粒子運動的波動方程。薛丁格方程是現代量子力學的一大根基。薛丁格1887年出生於維也納,早年興趣非常廣泛,但最終被維也納大學錄取,學習物理學,並於1910年畢業。此後,薛丁格為奧地利物理學家弗朗茨·埃克斯納( Franz Exner)工作了一段時間。
  • 操控量子:拯救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可能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貓咪了,它一直遊走於生死邊緣,似生非生,似死非死,而最近,耶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宣稱,他們找到了拯救這隻貓咪的辦法。那首先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薛丁格的貓: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做了一個思維實驗——著名的「盒子裡的貓」(cat-in-a-box),把一隻貓,同放射性衰變源、蓋革計數器和密封的毒瓶一起,放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如果蓋革計數器檢測到單個原子的放射性衰變,它就會粉碎毒瓶,殺死貓。
  • 思想實驗中的薛丁格貓是什麼?
    這個實驗場景呈現出一隻可能同時存活和死亡的貓,這種狀態被稱為態疊加原理(Quantum superposition),這是由於與可能發生或可能不發生的隨機亞原子事件聯繫在一起的結果。 思想實驗也經常出現在量子力學詮釋(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的理論討論中。 薛丁格在開發思想實驗的過程中也創造了Verschrnkung(量子糾纏)一詞。
  • 你也可以看懂,量子力學的困惑,測不準原理 薛丁格的貓 !
    量子力學已經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巨大的影響力迫使著人們了解它,可量子世界中的種種奇異現象卻挑戰著常人的邏輯底線。甚至 讓許多物理愛好者也摸不著頭腦, 以至於玻爾(量子物理學家)說到「如果一個人第一次聽到量子物理而不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是沒有聽懂」!薛丁格薛丁格的貓 只是幫助人們理解量子世界 的一種思想實驗!
  • 為什麼不抓一隻貓去做薛丁格的貓實驗?
    量子世界的這個反常讓很多科學家覺得不可思議,薛丁格設計了一個被後人叫做薛丁格的貓的理想實驗去反駁波恩等人對波函數機率波的解釋。在這個實驗中貓被關進一個密閉的箱子,箱子裡還有一瓶劇毒物質、一把錘子、一個放射性原子、控制系統。當放射性原子發生了衰變放出粒子被系統檢測到,錘子便將裝有劇毒物質的瓶子打碎,貓便必死無疑。若是原子不發生衰變,貓就會活著。
  • 為什麼不抓一隻貓去做薛丁格的貓實驗?
    ,薛丁格設計了一個被後人叫做薛丁格的貓的理想實驗去反駁波恩等人對波函數機率波的解釋。在這個實驗中貓被關進一個密閉的箱子,箱子裡還有一瓶劇毒物質、一把錘子、一個放射性原子、控制系統。當放射性原子發生了衰變放出粒子被系統檢測到,錘子便將裝有劇毒物質的瓶子打碎,貓便必死無疑。若是原子不發生衰變,貓就會活著。
  • 薛丁格的什麼貓?
    導語:有那麼一隻貓,它屬於薛丁格,屬於愛因斯坦,屬於物理學史,屬於每一個對量子理論懷有好奇幻想的人。有那麼一隻貓,它屬於薛丁格,屬於愛因斯坦,屬於物理學史,屬於每一個對量子理論懷有好奇幻想的人。它犀利敏捷,直指核心,曾經是物理學界初窺量子世界的一把鑰匙;它簡單易懂,也不擺架子,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其樂融融地為之辨析爭論,而今已是人們認識量子理論的一個坐標。本文將從這隻貓的由來出發,以這隻貓帶來的種種困惑收尾,與讀者到量子領域一遊。
  • 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量子效應 有五種最怪異!
    讓我們先從經典的「薛丁格的貓」理論開始吧,在這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如果放射性物質進行衰變,輻射會觸發一個釋放毒氣的探測器,這隻貓會被殺死。  但我們檢測盒子內部狀況,發現盒子內部會同時存在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貓沒有腐爛,仍是活著的;另一種狀態是貓已腐爛,它已死去。
  • 什麼是薛丁格的貓?為何這隻貓將當時的量子力學攪得天翻地覆?
    說起薛丁格的貓,不僅要提到薛丁格,還需提到愛因斯坦,因為薛丁格的貓原本也是為了幫助愛因斯坦才提出來的。1935年,愛因斯坦與羅森、波多爾斯基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直言當時處在萌芽時期的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他們認為物質應該有確定的性質與數值,而不應該全由概率來描述。
  • 量子力學的關鍵謎團,「量子永生」如何拯救「薛丁格的貓」?
    「量子退相干」效應僅能解釋波動函數內各個分支的不交流效應>波函數系列為了了解這些不同分支發生了什麼,並了解其原因,我們將自己處於其中之一的分支,我們需要接受量子的另一種解釋:機械師解釋。「量子永生」測試可幫助理解其他現實的存在!在這裡,我們製作一個測試,雖然這不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測試,但是思考起來卻很有趣。我們將這種測試稱為「量子永生」,它基於著名的「薛丁格的貓」的思維實驗。
  • 光合作用生命系統裡的量子效應
    對科學家來說,即使是最為基本的概念,也仍有可能挖掘出新的發現,光合作用也不例外。○ 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圖片來源:Wikipedia5月21,《自然-化學》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參與光合作用的分子能像非生命物質那樣,表現出相同的量子效應。
  • 薛丁格的貓:科學界最出名的貓,憑一貓之力解釋量子力學!
    聲明:本文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和書籍(若侵則刪),而本人非專業人士,所寫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會有錯漏,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不喜勿噴,謝謝!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薛丁格的貓。(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 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與平行宇宙
          【關鍵詞】平行宇宙;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實驗        平行宇宙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更為怪誕的理論。儘管這一理論充滿離奇甚至荒唐,然而多數人們還是樂於接受。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理論,本人有不同的看法。
  • 薛丁格的貓是不確定的貓
    起源於關於量子是粒子還是波的思考。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是指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
  • ...被誤解的寵物|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薛丁格|尼爾斯·玻爾|薛定
    參考文章:對薛丁格的貓的簡要說明。藝術家對薛定貓的描繪。 (圖像:快門)被稱為薛丁格的貓的思想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著名和被誤解的概念之一。 通過深入探索,研究人員對物質現實有了驚人的了解。根據《量子》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文·施洛德(Erwin Schrodinger)幫助發現了量子力學這門學科,他於1935年作為對最初由愛因斯坦提出問題的評論,首次構思了他的貓難題。在發展對亞原子領域的新認識時,大多數愛因斯坦和薛丁格的同事已經意識到,量子實體表現出極其奇怪的行為。
  • 薛丁格的貓,既生又死!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學科之一的量子力學,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量子世界中的種種奇異現反常現象卻不斷挑戰著常人的邏輯底線。玻爾曾經說「如果一個人第一次聽到量子物理而不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是沒有聽懂」!
  • 誰殺死了「薛丁格的貓」?引力-物理,引力,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
    理論物理學家認為,是扭曲的時空造成了量子效應在大尺度物體上的消失。在埃爾溫·薛丁格那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中,量子世界裡的貓既是活的又是死的,它處在活與死的疊加態上,但為什麼在日常的宏觀世界中我們看不到這類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