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說起薛丁格的貓,不僅要提到薛丁格,還需提到愛因斯坦,因為薛丁格的貓原本也是為了幫助愛因斯坦才提出來的。1935年,愛因斯坦與羅森、波多爾斯基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直言當時處在萌芽時期的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他們認為物質應該有確定的性質與數值,而不應該全由概率來描述。當時的薛丁格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鐵桿粉絲,在幾次與愛因斯坦的回信中,薛丁格與愛因斯坦的觀點始終是一致的,他們設想用一個實驗來說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
愛因斯坦起初設想是在一個密封的盒子裡放上炸藥,薛丁格則是將炸藥換成了貓,這樣顯得更加溫和一點,於是在給愛因斯坦的回信中,薛丁格提出了這個設想,即薛丁格的貓:在一個密閉的盒子裡,有一個裝滿氰化物的瓶子,還有一個裝著少量放射性物質的容器,當然還有一隻貓。如果放射性物質衰變了,那麼就會觸發開關,打碎裝滿氰化物的瓶子,這種劇毒物質就會洩露出來,導致貓死亡。按照當時量子力學的觀點,如果沒有打開盒子,那麼放射性物質就處於衰變與未衰變的疊加狀態,那麼貓就處於死與活的疊加狀態。
貓處於死與活的疊加狀態,毫無疑問這是反常識的,不過薛丁格與愛因斯坦比較高興,因為他們設計了一個完美的實驗將量子力學中的微觀效應轉移到宏觀中了,這促使代表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來解釋這個思想實驗,玻爾是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玻爾對此解釋道,觀測的動作導致了波函數的坍縮,原本的量子疊加態服從概率分布,當打開盒子觀測後,疊加態最終坍縮成某一個可以存在的量子態。通俗點講,就是打開盒子觀測這一動作導致了貓的疊加態的坍縮,造成其坍縮為一種結果,所以貓不是死的就是活的,觀測的結果只可能是一種結果。
薛丁格提出的這個思想實驗,實際意義是想將微觀世界中的不確定性放大到宏觀世界中去,以引發微觀不確定性與宏觀確定性之間的矛盾,然而,隨著量子力學近幾十年的發展,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的看法越來越被證明是對的,當初為了說明量子力學不完備性的薛丁格的貓的實驗,卻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思想實驗。
文/科學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