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之社會學習理論

2021-01-08 中公教師網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作為一個常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但因考試頻率較高,需要大家重點來看。

(1)需要大家能夠知道班杜拉本人反對極端行為主義,在其理論中吸收了認知主義的觀點,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同時在考試中作為選項也出現過班杜拉的理論拼湊痕跡的說法,此類描述需要大家能夠理解性掌握;

(2)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就是班杜拉的觀察學習,也叫替代性學習,需要理解其內涵——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後果,獲得自己的行為方式,考試中常以例子型單選題為主。而觀察學習的分類——直接性觀察、替代性觀察和創造性觀察也需要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能夠做例子型單選題。同時,觀察學習的過程——注意、保持、複製(再現)、動機,整體需要按照多選題掌握,同時,理解每一個過程的內涵,偶爾會以單選的形式考察,例如出現過「小明看到小紅替老師擦黑板,而老師沒有表揚小紅,那麼小明就可能不會做出替老師擦黑板的行為,問是因為哪個環節的缺失?」類的問題,需要大家稍加注意。

(3)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第三部分是班杜拉關於強化的分類,班杜拉將強化分為三種——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直接強化是直接對某個體表現出的行為進行強化,替代強化強調對榜樣行為的強化對個體行為產生的影響,如「殺雞儆猴」,而自我強化強調個體根據標準,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控制,三種分類需要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按照例子型單選題掌握,尤其是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需要重點掌握。

關於班杜拉的理論主要大家掌握的重點大致包括以上幾點,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考情分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查形式以客觀為主,例如單選、多選、判斷等。部分地區考查過材料分析題。考查難度為中等難度,多以理解性的題目呈現。考查學員對相關實驗尤其是實驗結果的理解。本篇採用上下兩篇的形式來講解,既涉及課本常考查的知識點,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儘量通過生活事例幫助大家深入理解這一知識點。
  • 心理學丨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與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同屬於行為主義的班杜拉,他的理論是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前你得抓緊看!
    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包括四大部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是考察人物與思想觀點的對應,以及例子型的選擇題。因此,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今天就為大家講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
    班杜拉作為新行為主義理論流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吸收了前者行為主義的理論,另一方面也不滿於行為主義把人和動物的所有行為歸結為「行為-刺激」的關係,因此在外界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映)之間加了一個個體(認知),所以形成了他的新行為主義。在往年的考題中,班杜拉作為行為主義這一理論流派,在心理學裡面學習理論這一章節是每年的必考點,但是難度並不高,所以是一個大家無比掌握的分值。
  • 教師招聘備考之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考察的重點,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察居多,需要大家對其中的知識做詳細的理解和掌握。班杜拉的理論中首先需要大家能夠知道其不滿於極端的行為主義理論,積極吸納了認知的觀點在其理論中,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考試中會以單選形式出現。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成人榜樣對兒童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的行為,而非通過條件刺激與條件反射的聯結或者對於行為的強化來習得新的行為。而有關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試驗是同學們需要掌握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兩個試驗。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社會認知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們形成思想和行動的一種途徑,但也沒有否認通過直接經驗得到的學習。班杜拉將通過反應結果獲得的學習稱為親歷學習。與傳統行為主義根本不同的是,社會認知論強調認知等主體因素在親歷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前者則否認認知因素的存在,認為反應結果對行為的塑造是一個自動作用的過程。班杜拉認為,反應結果之所以能夠引起學習,取決於人們對反應結果的功能性價值的認識。(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首先,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具有信息價值。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教師招聘考試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由於行為主義強調刺激-反應的聯結,因此屬於聯結派學習理論。一、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的形成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發現經典性條件作用,並提出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華生將經典性條件作用運用於學習領域,將經典性條件作用原理發展成為學習理論。
  • 如何快速區分班杜拉的強化類型?
    班杜拉是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我們教師招聘考試過程當中客觀題的,經常以單選題的出現,尤其是他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更是比較容易混淆,成為廣大考生的做題困擾,本文就針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做出區分,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把強化的類型分為了三類,分別是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 如何區分班杜拉的三種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他把強化分為三類: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接下來對這三個強化進行區分。直接強化指的是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它強調的強化是觀察者已經做出它所觀察到的動作或者觀念。
  • 班杜拉的強化分類
    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1.直接強化直接強化是指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2.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且努力完成這一活動。人的行為既受結果期望的影響,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內容主要是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強化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他的基本觀點是嘗試-錯誤說。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他的理論是教育心理學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桑代克也是第一個用動物作實驗的心理學家。嘗試-錯誤說學習規律有: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2.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無條件刺激對應無條件作用,條件刺激對應條件作用。食物引起唾液分泌這是無條件作用;狗聽到搖鈴引起唾液分泌是條件作用。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代表人物?
    心理學中關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華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班杜,那他們有對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闡述是怎樣的呢?他們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吧!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華生認為兒童是被動的個體,其成長決定於所處的環境。兒童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教育者負有很大的責任。
  • 社會工作重要理論大全
    基本關係:1、人們要適應環境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4、人類能夠改變社會環境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非平衡性,並要遵守規範3、後習俗水平:15歲以上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和 普遍性倫理準則階段(原則水平)行為主義理論 華生是創始人,他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否認遺傳的作用,強調甚至誇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斯金納認為:人的學習是否成立的關鍵在於強化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學習理論之行為主義
    在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之中,教育綜合知識是主要的考查科目,其中心理學部分是較為難以理解的,尤其是學習理論相關內容,那麼接下來將介紹的是教育心理學的第一次革命——行為主義。對於這一塊知識點我們需要能將人物、實驗、理論及規律對應,更重要的是掌握每個規律的內涵。在眾多考試之中,這一模塊考試主要是以單選題及多選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察的是例子類的選擇題。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