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同屬於行為主義的班杜拉,他的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關於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知識中,一直是大家在考試時的難點,以客觀題考察為主,具體有單選、多選,需理解記憶,主要考察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具體有: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強化理論。
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將36個3-6歲的兒童隨機分為3組,觀看結尾不同的電影,具體有:
1.成年人毆打布娃娃,獲得了糖果獎勵並表揚。
2.成年人毆打布娃娃,即無獎勵也無懲罰。
3.成年人毆打布娃娃,被批評懲罰。
電影看完後,將三組兒童帶到與電影場景一致的屋子中,三組具體表現如下:1組和2組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
結論:兒童在觀察中學習,看到榜樣行為被獎勵時,這樣的榜樣行為更易被模仿。
1.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反對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針對交互決定論,在備考中了解為主,考試過程中偶爾以概念反選的形式考查單選題。
2.觀察學習
針對觀察學習的概念,是備考重點備考需理解記憶,考試過程中常以例子反選的形式考查單選題。
他認為由直接導致的所有學習現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礎上發生,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其結果而實現。所謂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的操作。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另一重要來源。
在觀察學習中,觀察學習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範者。觀察學習可分為三類:
針對觀察學習分類,考試過程中主要為以下類型,(1)單選題,需要大家在學習時理解,常以例子反選形式出現。(2)多選題,簡單考察觀察學習具體可分為哪些。
(1)直接的觀察學習:它是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如幼兒的大部分模仿行為;
(2)抽象性觀察學習:它是指觀察者從對他人行為的觀察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從而能根據這些規則或原理表現出某種類似的行為。
如青少年看了槍戰暴力片,他以後就可能在學校、社會對同學或他人表現出類似的攻擊行為。
(3)創造性觀察:指觀察者通過對各個不同榜樣的行為特點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行為方式,如青少年從父母、姐妹、同學及朋友那裡獲得了不同的行為特點,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為風格。
除此之外,關於觀察學習理論還會考察以下知識:
觀察學習的過程: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複製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針對觀察學習分類,考試過程中主要為以下類型,(1)單選題,需要大家在學習時理解,常以例子反選形式出現。(2)多選題,簡單考察觀察學習的過程包括哪些。
注意過程:即觀察者注意並知覺榜樣情景的過程。比如小明看到爸爸在掃地。
保持過程:即觀察者記住從榜樣情景了解的行為,以表象和言語形式將他們在記憶中進行表徵、編碼以及存儲。比如小明將爸爸掃地的行為記在腦海裡。
複製過程:即觀察者將頭腦中有關榜樣情景的表象和符號概念轉為外顯的行為。比如小明將記在腦海中的掃地行為做了出來,也在掃地。
動機過程:即觀察者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獎勵。比如小明因掃地而被表揚。
3.強化的分類
班杜拉將強化分為3種,其中替代性強化是考察重點知識,常以例子反選的形式出現。
(1)直接強化
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2)替代性強化
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3)自我強化
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歷年考題】陳老師常在考試結束後對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給與表揚,這樣不僅激勵了優秀的學生繼續努力,也激勵了其他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因為其他學生受到了( )。
A.外部強化
B.直接強化
C.替代性強化
D.自我強化
【中公解析】C。解析:題幹中強調其他學生看到表現優秀被表揚,而被激勵好好學習,強調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故選C。
電子作業+6節直播課+30小時學科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