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七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牛人—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這位牛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終其一生寫了490多部著作,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產的科學家了。
一、實驗心理學之父
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實驗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從哲學中走出來,進入了科學領域,並成為了一門學科。之後,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大學,都紛紛模仿馮特的形式,建立起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
馮特作為「實驗心理學之父」,對後世心理學的很多領域方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就大致介紹一下,這位牛人到底有多牛,他的思想到底有多超前。
二、超前的思想
1.單細胞生物也有心理活動
關於非人類的動物有沒有心理活動這個問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就開始討論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認為,只有人類,才擁有推理、自我意識、高級的認知能力。,這些,在動物身上都是沒有的。
提出「我思故我在」的15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動物只是擁有反射驅動的複雜機器。
而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認為,動物是人類的祖先,動物也有自我意識,只是比我們人類的進化等級低一些罷了。
馮特同意達爾文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我意識,其實在進化的最初始階段就有了,也就是說,即使是單細胞生物(比如變形蟲)也有心理活動。
因此,動物實驗對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是有啟發意義的。這樣,後世對青蛙、小白鼠、狗、猩猩等的動物實驗才有意義。
2.心理學實驗的可測量性和可重複性
馮特設計了一個感覺實驗,測量人在同一種光線下的感覺。
首先,馮特確保每個被試者受到的是完全相同的光線刺激,包括光線的顏色、亮度、照射時長等,都是一樣的,這樣被試者的反應才有可比性,也確保了之後如有需要,這個實驗可以重複做。
其次,用什麼可測量的數據,來量化被試者的反應呢?馮特選用的是從被試者接受光線刺激,到做出有意識反應的時間差,並用了各種工具,精確測量了這一時間差。
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實驗,必須是可測量和可重複的,這樣才能區分於哲學的相對主觀的推導和演繹。而馮特設計的實驗做到了這一點,因此也使得心理學進入了科學的領域。
3.人類語言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語言是人類脫穎而出,成為主宰的關鍵。比如暢銷書《人類簡史》就持有這一觀點。
而馮特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確了語言的重要地位。在其人生最後20年,馮特著重研究了文化心理學,並留下了十卷巨著《文化心理學》。
馮特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語言、宗教、神話、風俗等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雖然這個理論現在聽上去並不稀奇,但在當時,卻是很超前的。
4.動物會感到痛苦
沿襲了單細胞生物也有心理活動這一觀點,馮特認為動物也是有意識的,也會像人類一樣感到不舒服、恐懼和痛苦。
馮特的這一觀點的提出,也推動了社會上對動物人道主義關懷議題的探討,比如鬥牛是不是很殘忍、特定的動物實驗是不是應該廢止、環境擁擠惡劣的動物飼養場是不是不道德等。
三、總結
今天,我們講了「實驗心理學之父」、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牛人—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的事跡,主要是列舉了馮特的4項影響後世的超前的思想理論:單細胞生物也有心理活動、心理學實驗的可測量性和可重複性、人類語言的重要性、動物會感到痛苦。
希望通過這次的講解,能讓大家記住這位心理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牛人:實驗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因為,馮特真的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