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或在文章底部「訂閱」本專欄,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士。
在聊詹姆士的哲學思想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心理學家詹姆士。其實應該說,他首先是一位心理學家,他是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
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心理學原理》在美國被作為大學標準課本。所以,詹姆士在美國心理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總結起來,他在心理學領域的貢獻主要有五個:
第一個貢獻:建構了科學心理學的完整體系
詹姆士在1890年出版的著名著作《心理學原理》。這部著作在總結歷史心理學研究主要成就的基礎上,也為當時和未來的心理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這本書不僅僅是心理學界著名的著作,更被公認為是當時美國實用主義學派興起的標誌和裡程碑。
第二個貢獻:提倡實用主義
1907年,詹姆士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實用主義》出版。在這本書中,詹姆士指出,真理並不是絕對的,它會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真理的形成,實際上取決於它的實際效用,也就是,如果能夠適合於當時的時代環境,那麼就是真理;如果不適合,那麼這種真理也將不再存在。這就是他的實用主義思想和主張,這一思想也成為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中心主張,對以後的心理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個貢獻:提出了著名的「思想流」或者說「意識流」
詹姆士「意識流」思想的提出,主要是緣於他非常反對當時心理學界流行的馮特式心理學。馮特式心理學將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各樣的感覺和單元,而詹姆士所提出的意識流思想,則主張人的意識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並將這一思想貫徹於他整個心理學理念和著作當中。
他的意識流有五個特點:
1、意識是屬於私人的。意思是說每一思想都是為某甲或某乙所有,不屬於任何人的思想是不存在的。2、意識是常變的。意思是說每個心理狀態都只能出現一回,不能復返,因為每一意識狀態都是整個心物合作的機能。3、意識是連續不斷的,其實在這些實體狀態之間,還存在「過渡狀態」,把各個實體狀態連成一片。4、意識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對象。他所說的對象指的是在當前意識狀態以外的對象,不一定是指存在於主觀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5、意識有選擇性。這是意識的基本特點。意識的選擇性是有目的的。
第四個貢獻:情緒學說的提出
情緒學說是詹姆士在1884年提出的一種特殊的學說。這一情緒理論與當時丹麥生理學家卡爾·郎格在第二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觀點不謀而合,所以,後人就將兩人的理論相互結合,形成了著名的「詹姆士—格蘭情緒學說」。
這個學說認為,情緒只不過是對於身體所發生的變化的感覺,如果沒有了身體變化,如肌肉緊張、心中加劇等,也就沒有什麼情緒;身體變化在先,情緒體驗在後。他進而認為沒有任何心理變化不是伴隨著或跟隨著某種身體變化。詹姆士—格蘭情緒學說是情緒實驗研究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也是現代情緒研究和理論的奠基與出發點。
第五個貢獻:創建美國心靈學研究會
1885年,美國心靈研究會正式成立,詹姆士是主要的創立者。而美國心靈研究會的成立,與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本書不僅全面地總結了當時實驗心理學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在這一基礎之上,詹姆士開創了美國實用主義心理的新方向,這是甚至可以說是他最重要的貢獻,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預見了美國後來主要心理學派的發展方向。
好了,了解了詹姆士在心理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接下來,我們聊聊詹姆士的哲學思想,他是實用主義哲學家,也是經驗主義哲學家,而且是一位「徹底經驗主義者」。
為什麼說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呢?
因為在傳統的經驗主義看來,人們所感知到的具體感覺經驗是彼此分離的,比如看的顏色、聞到的氣味、觸摸到的感覺等等。傳統的經驗主義認為這些經驗是分離的、靜態的,然後把各個具體的感覺經驗整合到一起,才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經驗,但這種整合,顯然需要理性思維的作用和加工。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蘋果,需要講蘋果的顏色、形狀、氣味和其他一切的直覺和經驗,以及我們對蘋果這個概念整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蘋果的直觀經驗。詹姆士認為這是傳統經驗主義的問題,是一種不純粹的經驗主義,因為這個過程需要理性的參與。詹姆士提出了徹底的經驗主義,他將事物的整體看成經驗本身,各個感覺元素並不相互獨立和分離。他還認為,世界上存在一種原始的純粹經驗,它並不是經過人們的反思形成的,而是反思前就存在了,這個純粹經驗處於流動的自然狀態,它是一股生命之流。
其實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詹姆士其實是將傳統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整合,而這種整合到一起的哲學就是實用主義哲學,詹姆士說:實用主義哲學能夠像理性主義那樣保持宗教性,但同時又能像經驗主義那樣保持與事實的最豐富的密切關係。
所以,其實可以看出,詹姆士將經驗主義的態度上升到形上學的層面,也具有理性主義的思維。但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的根本特點,還是認為哲學的理論要「有用」。在詹姆士看來,實用主義雖然整合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他是從最終結果上來看的。
在詹姆士看來,判斷一個命題是否為真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用」,什麼是有用呢?就是能否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能否有利於我們的生活。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因為,傳統的真理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真理符合論;一種是真理融合論。
真理符合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客觀真理,判斷一個觀點是否為真理,就看它與客觀事實是否相符就可以,比如太陽東升西落,我們每天都看到它這樣,所以,這是一條真理,這種真理觀是從「歸納法」得來的。
真理融合論,就是一個命題是否與整個命題系統相互融合,也就是說判斷一個觀點,是否符合過去已有的真理體系,這種真理觀是從「演繹法」得來的。比如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死亡,而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這個結論就是符合了一個更大的、更基礎的真理體系,所以它是真理。
但詹姆士從「是否有用」來判斷一個觀念是否為真理,這其實有點違背直覺,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
這其實還是要回到他的「純粹經驗」來說,1912年,詹姆士又出版了《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主張宇宙的本原是「純粹經驗」。他說,「我認為世界只有一種本原,一切事物都由它構成,我把它稱為『純粹經驗』」。
他認為具有各種規定性的萬物只是人們對「純粹經驗」或「混沌的意識流」加工改造的結果。在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中,他也說過,「我們的經驗乃是我們所注意的東西」,「總有無數的事項呈現於我的感官之前,但是只要我們對它們沒有興趣,它們就絲毫不能進入我的經驗之中,我的經驗乃是我所注意的東西。」
他還說「實在就是我所注意的東西」,「一切實在的基礎和起源,無論從絕對的或實踐的觀點看來,都是主觀的,也即是我自己的」。如果把他的「純粹經驗」和他在《心理學原理》中表現的這些觀點聯繫起來,就不難看出詹姆士的「純粹經驗論」實際上是把經驗主觀唯心主義化,這有點同樣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說的那句著名的「存在即是被感知」一樣,我們經驗能感知到的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訂閱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