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出身於美國紐約一個家境優裕的牧師家庭,祖父是愛爾蘭人,父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父親學識淵博,從小鼓勵詹姆士探求真知。詹姆士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之下很早就形成了活躍的思維,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18歲時,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畫家,在學畫一年後轉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醫學,於1869年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1872年他來到哈佛任教,並於1875年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曾經兩次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於190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是詹姆士耗時12年的經典之作,它的面世也意味著美國人有了第一部自己寫的有分量的心理學專著。和馮特將整體的意識分析為若干元素的觀點不同,他認為意識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斷,而是一種整體的經驗,並稱其為意識流。他指出意識有五個基本屬性——
私人性:每一個思想都屬於某一個人所有,不可能共有也不可能無人認領;
變動性:意識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只能出現一次,不能復返;
連貫性:雖然意識不斷變化,但卻從來不會中斷;
具有自身以外的對象:同時意識又具有對這些對象的認識功能;
選擇性:意識總是選擇一個對象或者某個對象的一個方面,同時又排斥其他的對象或者某個對象的其他方面。
順應了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詹姆士的心理學思想很早就表現出了濃厚的實用主義傾向。
詹姆士的這些觀念標誌著他的學說已經擺脫了歐洲的傳統,創立了有著美國特色的機能心理學思想。他所倡導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對之後的機能主義、行為主義乃至整個美國的心理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他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