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不對孩子發脾氣?這群住在北極圈、飲血茹毛的土著人做到了

2020-12-08 騰訊網

不少父母坦言,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感受,讓情緒火山隨時爆發。

但在親子關係中,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力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之一,因為大量的研究證實,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那麼,父母應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呢?

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住在極寒之地的因紐特人(Inuit)的育兒方式。

1

加拿大的「原住民」

因紐特人,分布在北極圈附近的美洲原住民之一,多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種族特徵類似蒙古人,屬於愛斯基摩人(Eskimos)的分支。

不過,這個族群並不喜歡被稱作愛斯基摩人(Eskimos),因為這是早期印第安人對因紐特人的稱謂,意為「吃生肉的遠方異族人」,後被歐洲殖民者沿用,帶有明顯的歧視和不尊重的色彩。

上世紀70年來,因紐特人開始自稱「Inuit」,意為「真正的人」。

為了了解這群生活在極寒地區的人群特點,1963年,哈佛大學的一名女研究生吉恩·布裡格斯(Jean Briggs),來到了加拿大西北地區(今努納武特)的因紐特原住民社區。

在當地進行了18個月研究和實地考察後,她在1970年出了一本裡程碑式著作《永不生氣:愛斯基摩人的肖像》( Never in Anger),引起了不少反響。

34歲的吉恩,當年為了能夠近距離體驗因紐特人的生活,花了一番功夫才說服一個家庭「收養」自己。

很快,來自大城市的吉恩就發現當地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不僅沒有道路、供暖系統和商店,冬季的氣溫經常降到零下40度。

在惡劣酷寒的氣候下,很多因紐特人還沿襲著其祖先幾千年來的生活方式。

1974年夏天的因紐特人部落

夏天住在用獸皮搭建的帳篷裡,冬天用雪磚堆疊成一座座的圓頂雪屋,平時直接從動物身上獲取食物,比如獵捕海魚、海豹和馴鹿。

即使冬天魚類數量較少,他們也會在冰層變厚前,在冰面上鑿洞,用魚鉤、魚簍或魚網來捕魚,提前儲存足夠的過冬糧食。

2

從不生氣的因紐特人

吉恩生前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訪時透露,那時候的自己經常心中充滿不滿和憤怒,但她也發現因紐特人擁有非凡的控制憤怒的能力。

比如有人在冰屋內煮茶,不小心損壞了冰層。

因為冰屋都是由砌好的雪磚立方體、再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一個個堆砌而成的,這樣才能穩定冰屋不倒塌,非常考驗技術和精力。

沒想到眾人看到後,神情都沒有變化,「罪魁禍首」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太糟糕了」,然後便往茶壺添水。

還有一次,一條花了幾天時間才編織成的釣魚線,在首次使用時就立即斷裂了。

所有人也沒有因此感到不煩或者生氣,只有人冷靜地說道,「再把它們縫接起來吧」。

1974年吉恩在因紐特人部落

相比之下,吉恩的行為就像一個野孩子。

「和他們相比,我處理事情的方式簡直就是粗暴、衝動、不會諒解人。

我經常以一種反社會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怒火,我會生悶氣、謾罵,甚至做一些他們從未做過的、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對我感到很生氣,但他們從未對我發過火。」

吉恩觀察到,在因紐特人看來,即便只是表現出沮喪或者煩躁的情緒,都會被認為是軟弱和孩子氣的象徵。

3

用戲劇法教孩子同理心

於是,吉恩越發好奇了:因紐特人是如何將一個容易發脾氣的幼兒教養成一個頭腦冷靜的成年人的?

在1971年,吉恩發現了一些線索。

當時,她看見一名年輕母親正和一個大約2歲大的兒子在海灘上玩耍。

這位母親撿起一個鵝卵石,對兒子說:「來,用這個打我!繼續來,用更大力打我。」

男孩將石頭扔向了母親,母親大叫道「好痛!」

吉恩完全被這個情景困惑住了,這名母親的行為似乎和自己對因紐特人的文化理解相矛盾。

之後吉恩才明白了其中道理,「她正在用一個十分有效的育兒方式,來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這是我遇到過的最有趣的育兒策略之一。」

如果有一個孩子發火打人,父母不會立馬懲罰他。

相反,父母會等待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用一個戲劇的方式來向孩子展示,不良行為導致什麼樣的現實後果,就像莎士比亞所言「憑藉此劇,我將套出國王內心的隱秘」。

通常情況下,戲劇引誘法是從一個問題開始,比如孩子打別人,母親可能會問「你為什麼不打我」,在誘導下孩子可能會去打,母親則真實地表達出痛感。

自加拿大政府強迫因紐特人定居城鎮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但仍延續著傳統的教養方式

吉恩透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真實的情景,並幫助他們養成理性思維。

母親還會在「做戲」中不斷提出問題來強調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你不喜歡我嗎」「你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嗎」,直到孩子停止擊打。

這些行為其實也在教會孩子,不要輕易被激怒或挑釁,要在情感上變得堅強,不要把一切都當回事,否則就不要害怕被人戲弄。

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佩吉·米勒(Peggy Miller)認為,小孩子經常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激怒,而這些戲劇性的行為則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沒有生氣的時候去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4

不對孩子大喊大叫

因紐特人還有一條黃金育兒法則,那就是不對小孩大喊大叫。

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可謂是溫柔到了極致,對嬰兒還有一個特殊的親近方式:用鼻子觸碰臉頰,然後嗅嗅皮膚

廣播製作人、和12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麗莎·伊佩裡(Lisa Ipeelie)認為,在因紐特人的文化裡,罵人甚至是用憤怒的語氣和孩子講話都是不適宜的。

「對一個小孩子提高音量,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那只會讓你自己心跳加快。」

那麼,即便孩子打你或者咬你,也不能抬高音量來震懾他們嗎?

「當然也不可以。」麗莎笑著說道,

「養一個小孩,你時常會認為是他們在挑戰你的極限,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只是在為某件事情感到不安,而作為父母的你,必須要先弄清楚那是什麼。」

傳統上而言,因紐特人認為對小孩子大吼大叫,是一種有損人格的行為。

如果一名成年人發脾氣了,眾人只會認為他跟一個小孩子一樣幼稚無知。

在努納烏特極地學院擔任教育講師的戈塔 (Goota Jaw),一直信奉著溫和的育兒方式,她至今都不提倡因孩子行為不端而施以懲罰的做法。

「對孩子大喊著'想想你剛才做錯了什麼,回去你的房間'?

我可不同意這種做法,這也不是我們應該教孩子的方式。

相反,你這樣做是在教孩子逃避問題。」

臨床心理學家和作家蘿拉·馬克漢姆(Laura Markham)則認為,當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開始言語威脅時,其實也在變相教孩子生氣時如何大喊大叫,如何用情緒失控來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懂得控制自己脾氣的父母,比如因紐特人,也正在教孩子做同樣的事情,那就是學會情緒控制。

5

講故事的力量有多大

但如果父母不用憤怒的語氣,如何管得住孩子呢?

幾千年來,因紐特人一直靠一種古老的方法來巧妙地達到管教目的——講故事。

他們並不是講孩子愛聽的那些童話故事,而是因紐特人一代代傳下來的口頭故事,旨在通過映射孩子當下的行為來預防危險的發生。

比如,如何教導孩子遠離兇險的海洋以免溺亡?

相比對孩子大喊大叫道「不要靠近水」,因紐特父母會提早跟孩子講述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海裡有一個海怪,它的背後有一個大大的袋子,只用來裝小孩子。如果你離水靠的太近,它會把你拖到袋子裡,送到另一個陌生的家庭去。」

這樣一來,不用嚴厲警告,也不用三令五申地吆喝,孩子自然會把這個故事聽入耳,同樣收到危險預警的訊息。

因紐特人也有其它故事來幫助孩子學習尊重他人。

馬娜

電影製片人馬娜(Myna Ishulutak)回憶說,小時候如果自己和手足不愛聽父母嘮叨,父母會檢查他們的耳朵,如果裡面有太多的耳屎說明沒有認真聽。

父母之後會告訴他們,如果吃飯之前還不向父母問清楚應該注意什麼的話,那麼晚上就會有長手指出來抓他們。

馬娜還分享了兒時父母說的戴帽子的故事。

「父母提醒我們,如果不戴帽子出去玩,那麼北極光就會把你的頭當成足球踢來踢去。」

這些唬人的話語曾經讓馬娜深信不疑,雖然聽上去有點嚇人,但口述故事一直是因紐特父母教育孩子價值觀和正確行為的重要方式。

然而,因紐特人並非唯一一個經常說故事的部落,這項傳統在地球上其它地方也成為社會規則約束的手段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學者丹尼爾 史密斯(Daniel Smith)曾帶領團隊,對泰國、馬來西亞、非洲和其他地區的7種不同掠食文化民族展開講故事調研。

他們發現,在89個故事中,約70%涉及社會合作、同理心、避免衝突和正義的知識,還有更多在教導兩性平等。

研究人員發現講故事不僅是一種寶貴的行為,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練習、表演和認知處理,作為強有力的手段,它也正在幫助這些原始部落促進社會合作和教育社會規則。

維拉諾瓦大學的心理學家黛娜·韋斯伯格(Deena Weisberg)解釋說,

通過感興趣的事物來引導孩子,這樣的學習過程最有成效。

就其故事的本質而言,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等待挖掘,而不是乾巴巴地陳述。

一些充滿刺激性情節的故事,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孩子,產生緊張感,這就是一種有趣的互動。

有了故事,孩子們可以去發現現實生活中並未發生的事情,孩子們覺得這很有趣,成年人亦然。

相關焦點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由此可見,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對孩子的情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剛剛還心平氣和,為什麼孩子突然就情緒衝動了呢?年幼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是一個逐漸發育的過程,而孩子由於年齡小,對於神經系統仍然不夠完善,更不懂得去抑制興奮,一點點小的事情就有可能會引發強烈的反應。
  • 有錢人住在城中村,沒錢人住一千五百萬的房子。
    前言:中國的北上廣深地區是非常神奇的4個城市,因為在這幾個城市你會發現金錢是多麼的重要,如果說你的這幾個城市生活的話你會感受到什麼才叫做魅力之都。但是難道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就是有錢人了嗎?
  • 加拿大北極圈溫室種植技術可應用於太空
    加拿大宇航局認為,人類要想開啟太空人太空探險時代、就需要研發出在太空種植食物的技術,而加拿大北極圈內一些邊遠居民點正在試驗的極寒地區綠色大棚項目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2019年秋天在北極研究基金會和加拿大農業部的幫助下,開始試驗進行北極圈內綠色大棚水培方式生產蔬菜的項目。2020年秋天,加拿大宇航局派出技術人員、與努納武特土著人Gjoa Haven居民點一道研究和完善在北極圈地區苦寒條件下用綠色大棚水培技術生產蔬菜的技術程序。
  • 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學家:從兩個層面學會控制情緒
    這已經明確的表達了她的態度,她並沒有從內心深處認同媽媽的話,原諒媽媽。為了不讓自己後悔,父母應該學會不要當著孩子面發火。 2、憂傷 這是人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情緒,但是很多事情在所難免。有的人很容易因為一點事情就悶悶不樂,他們天性敏感,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多的壓力,卻又同時多了很多的體驗。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因為說得多了,孩子也會覺得厭煩,甚至從內心開始牴觸和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道理孩子都已經明白,所以父母的說教只會顯得多餘。
  • 藍光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做到這3點降低藍光的危害!
    原標題:藍光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做到這3點降低藍光的危害!   對於藍光來說,它的波長最短但能量卻很大,藍光輻射對孩子造成潛在的隱性威脅,無形中會傷害到兒童的視力。而且了解藍光對孩子的危害,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藍光的傷害。   藍光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 殖民地土著人手遊
    殖民地土著人手遊是一款橫版的冒險解謎的遊戲,進入遊戲能夠讓你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暗黑風格,更好突出這款遊戲的主題,玩家在遊戲裡面能夠進行各種各樣驚險又刺激的冒險,面對各種不同的別人,需要利用不同的武器裝備進行攻擊,還需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制定出各種不同的策略。
  • 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
    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一、利益受到侵犯時一定要發脾氣。為什麼大家會匯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團隊一起工作?還不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利益嘛。俗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天攘攘皆為利往。」正是因為有利可圖,大家才能團結成一個團隊,一起攜手並進,共同協作。
  • 人說看到極光就會幸福一輩子,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麼意思
    估計少之又少吧,極光本身就出現在人類稀少的地方-南北極,但是真正看到它的人都說了一句「我會一輩子幸福」,那個時候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很多人肯定認為,這只是一個傳說,只是一個噱頭,或者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們的美麗神話,但是連續四天的極光觀測之旅,讓我忽然醒悟。美國阿拉斯加的極光,讓人期待,當地人說有90%以上的機率能看到極光。
  • 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
  • 北極圈的狼和兔子,看著一大群北極兔,北極狼更容易無功而返
    在食物鏈中,兔子是狼的食物之一,而在北極圈的食物鏈中,北極兔也在北極狼的食譜之上,但北極狼需要付出更多能量去狩獵。在很多拍攝攝影中,北極狼看著一大群白花花的北極兔,以為數量那麼多,北極狼應該很容易狩獵,實際上北極兔群體越大,北極狼更容易無功而返。
  • 寶寶總是發脾氣,家長該怎麼引導
    教寶寶管理情緒 家長要學會應對寶寶發脾氣的方法,首先要對寶寶各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有不同的心理機制,只有掌握寶寶的成長規律,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亞馬遜土著人的「現代生活」:變與不變皆是自由
    這是一名29歲的亞馬遜原住民Gumer的童年記憶。雨林中的土著人一直以葉為桌,用手吃飯。但在2003年前後,桌子和餐具傳入雨林,Gumer一家就漸漸不再這樣吃飯了。「附近的鎮上賣很多東西,村民賺了錢就去買桌子和叉子。但我還記得多年前我們是怎樣吃飯的,這是我的童年,」Gumer眼裡划過一絲留戀。
  • 北極圈馴鹿太多惹麻煩?
    02 10:32:56 來源: 席勒德語學院 舉報   據德國媒體報導,世界上最大的馴鹿群生活在北極圈
  • 亞洲神秘的「鳥人部落」,一輩子住在樹上,吃的食物讓人毛骨悚然
    他們的房子不建在地上,而是高高懸掛在幾十米的樹上,一輩子都住在樹上。熱帶雨林潮溼悶熱,不適宜人居住,高大的樹木也會遮擋陽光。因此把房子建在樹上,能獲得充足的日照,也可以避開地面的毒蟲毒蛇。如果科羅威人從樹上掉下去摔死,或者被水淹死,這是他們能理解的死亡方式。但如果族人是得病死去的,科羅威人就無法理解,他們會認為這是陰間來的男巫作祟,是男巫吃掉了自己的族人。
  •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是手機黨,身處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身「低頭族」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通病。下面我們看看做低頭父母對孩子的危害,作為父母可不要給孩子起不好的帶頭作用哦。無論是在家裡、在家外,抱著手機、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 關注| 腦卒中後,為什麼總是發脾氣?
    關注 | 腦卒中後,為什麼總是發脾氣?這群人就是腦卒中患者我們發現,卒中後的一部分老年患者,脾氣性格跟患病前截然不同,「點火就著」的暴脾氣比比皆是,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摔東西,這就造成了一個家庭的噩夢:大哥老爸咋變成這樣了?
  • 日常中做到這3點,用一輩子都沒問題
    日常中做到這3點,用一輩子都沒問題很多朋友裝修喜歡用木質門,木質門的優點是結實、美觀、隔音效果好。不過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些部位變得鼓包、開裂、脫漆。主要是因為木門吸收部分水分,或者受到撞擊後未及時修復,所以平時的保養要注意,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木門的保養技巧。木質門該如何保養?日常中做到這3點,用一輩子都沒問題。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面對孩子發脾氣,你是不是挺無奈的?總是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言不合撒潑打滾說不聽,罵不動,打又心疼?關起家門也就罷了,就怕帶出門,"熊孩子"不分場合,不分情況,脾氣上來總是你猝不及防。路過玩具店,要玩具你若不買,他就在店面口又哭又鬧;沒辦法答應買吧,同款的玩具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他也就是三分鐘熱度。
  • 為什麼蚊子能在北極圈泛濫成災?竟然是氣候變暖惹的禍
    北極圈為什麼有很多蚊子? 目前,可以說北極部分地區的蚊子泛濫成災,因為只要北極的溫度上升到2°C,住在這裡的蚊子的生存率就可以提高53%!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北極圈並不等於北極的北冰洋和格陵蘭島。 此範圍還包括俄羅斯北部,北歐和加拿大北部。 許多人不知道其中大多數人位於北極圈內的北極苔原中。 實際上,北極的蚊子特別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