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坦言,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感受,讓情緒火山隨時爆發。
但在親子關係中,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力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之一,因為大量的研究證實,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那麼,父母應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呢?
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住在極寒之地的因紐特人(Inuit)的育兒方式。
1
加拿大的「原住民」
因紐特人,分布在北極圈附近的美洲原住民之一,多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種族特徵類似蒙古人,屬於愛斯基摩人(Eskimos)的分支。
不過,這個族群並不喜歡被稱作愛斯基摩人(Eskimos),因為這是早期印第安人對因紐特人的稱謂,意為「吃生肉的遠方異族人」,後被歐洲殖民者沿用,帶有明顯的歧視和不尊重的色彩。
上世紀70年來,因紐特人開始自稱「Inuit」,意為「真正的人」。
為了了解這群生活在極寒地區的人群特點,1963年,哈佛大學的一名女研究生吉恩·布裡格斯(Jean Briggs),來到了加拿大西北地區(今努納武特)的因紐特原住民社區。
在當地進行了18個月研究和實地考察後,她在1970年出了一本裡程碑式著作《永不生氣:愛斯基摩人的肖像》( Never in Anger),引起了不少反響。
34歲的吉恩,當年為了能夠近距離體驗因紐特人的生活,花了一番功夫才說服一個家庭「收養」自己。
很快,來自大城市的吉恩就發現當地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不僅沒有道路、供暖系統和商店,冬季的氣溫經常降到零下40度。
在惡劣酷寒的氣候下,很多因紐特人還沿襲著其祖先幾千年來的生活方式。
1974年夏天的因紐特人部落
夏天住在用獸皮搭建的帳篷裡,冬天用雪磚堆疊成一座座的圓頂雪屋,平時直接從動物身上獲取食物,比如獵捕海魚、海豹和馴鹿。
即使冬天魚類數量較少,他們也會在冰層變厚前,在冰面上鑿洞,用魚鉤、魚簍或魚網來捕魚,提前儲存足夠的過冬糧食。
2
從不生氣的因紐特人
吉恩生前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訪時透露,那時候的自己經常心中充滿不滿和憤怒,但她也發現因紐特人擁有非凡的控制憤怒的能力。
比如有人在冰屋內煮茶,不小心損壞了冰層。
因為冰屋都是由砌好的雪磚立方體、再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一個個堆砌而成的,這樣才能穩定冰屋不倒塌,非常考驗技術和精力。
沒想到眾人看到後,神情都沒有變化,「罪魁禍首」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太糟糕了」,然後便往茶壺添水。
還有一次,一條花了幾天時間才編織成的釣魚線,在首次使用時就立即斷裂了。
所有人也沒有因此感到不煩或者生氣,只有人冷靜地說道,「再把它們縫接起來吧」。
1974年吉恩在因紐特人部落
相比之下,吉恩的行為就像一個野孩子。
「和他們相比,我處理事情的方式簡直就是粗暴、衝動、不會諒解人。
我經常以一種反社會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怒火,我會生悶氣、謾罵,甚至做一些他們從未做過的、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對我感到很生氣,但他們從未對我發過火。」
吉恩觀察到,在因紐特人看來,即便只是表現出沮喪或者煩躁的情緒,都會被認為是軟弱和孩子氣的象徵。
3
用戲劇法教孩子同理心
於是,吉恩越發好奇了:因紐特人是如何將一個容易發脾氣的幼兒教養成一個頭腦冷靜的成年人的?
在1971年,吉恩發現了一些線索。
當時,她看見一名年輕母親正和一個大約2歲大的兒子在海灘上玩耍。
這位母親撿起一個鵝卵石,對兒子說:「來,用這個打我!繼續來,用更大力打我。」
男孩將石頭扔向了母親,母親大叫道「好痛!」
吉恩完全被這個情景困惑住了,這名母親的行為似乎和自己對因紐特人的文化理解相矛盾。
之後吉恩才明白了其中道理,「她正在用一個十分有效的育兒方式,來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這是我遇到過的最有趣的育兒策略之一。」
如果有一個孩子發火打人,父母不會立馬懲罰他。
相反,父母會等待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用一個戲劇的方式來向孩子展示,不良行為導致什麼樣的現實後果,就像莎士比亞所言「憑藉此劇,我將套出國王內心的隱秘」。
通常情況下,戲劇引誘法是從一個問題開始,比如孩子打別人,母親可能會問「你為什麼不打我」,在誘導下孩子可能會去打,母親則真實地表達出痛感。
自加拿大政府強迫因紐特人定居城鎮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但仍延續著傳統的教養方式
吉恩透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真實的情景,並幫助他們養成理性思維。
母親還會在「做戲」中不斷提出問題來強調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你不喜歡我嗎」「你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嗎」,直到孩子停止擊打。
這些行為其實也在教會孩子,不要輕易被激怒或挑釁,要在情感上變得堅強,不要把一切都當回事,否則就不要害怕被人戲弄。
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佩吉·米勒(Peggy Miller)認為,小孩子經常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激怒,而這些戲劇性的行為則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沒有生氣的時候去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4
不對孩子大喊大叫
因紐特人還有一條黃金育兒法則,那就是不對小孩大喊大叫。
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可謂是溫柔到了極致,對嬰兒還有一個特殊的親近方式:用鼻子觸碰臉頰,然後嗅嗅皮膚。
廣播製作人、和12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麗莎·伊佩裡(Lisa Ipeelie)認為,在因紐特人的文化裡,罵人甚至是用憤怒的語氣和孩子講話都是不適宜的。
「對一個小孩子提高音量,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那只會讓你自己心跳加快。」
那麼,即便孩子打你或者咬你,也不能抬高音量來震懾他們嗎?
「當然也不可以。」麗莎笑著說道,
「養一個小孩,你時常會認為是他們在挑戰你的極限,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只是在為某件事情感到不安,而作為父母的你,必須要先弄清楚那是什麼。」
傳統上而言,因紐特人認為對小孩子大吼大叫,是一種有損人格的行為。
如果一名成年人發脾氣了,眾人只會認為他跟一個小孩子一樣幼稚無知。
在努納烏特極地學院擔任教育講師的戈塔 (Goota Jaw),一直信奉著溫和的育兒方式,她至今都不提倡因孩子行為不端而施以懲罰的做法。
「對孩子大喊著'想想你剛才做錯了什麼,回去你的房間'?
我可不同意這種做法,這也不是我們應該教孩子的方式。
相反,你這樣做是在教孩子逃避問題。」
臨床心理學家和作家蘿拉·馬克漢姆(Laura Markham)則認為,當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開始言語威脅時,其實也在變相教孩子生氣時如何大喊大叫,如何用情緒失控來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懂得控制自己脾氣的父母,比如因紐特人,也正在教孩子做同樣的事情,那就是學會情緒控制。
5
講故事的力量有多大
但如果父母不用憤怒的語氣,如何管得住孩子呢?
幾千年來,因紐特人一直靠一種古老的方法來巧妙地達到管教目的——講故事。
他們並不是講孩子愛聽的那些童話故事,而是因紐特人一代代傳下來的口頭故事,旨在通過映射孩子當下的行為來預防危險的發生。
比如,如何教導孩子遠離兇險的海洋以免溺亡?
相比對孩子大喊大叫道「不要靠近水」,因紐特父母會提早跟孩子講述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海裡有一個海怪,它的背後有一個大大的袋子,只用來裝小孩子。如果你離水靠的太近,它會把你拖到袋子裡,送到另一個陌生的家庭去。」
這樣一來,不用嚴厲警告,也不用三令五申地吆喝,孩子自然會把這個故事聽入耳,同樣收到危險預警的訊息。
因紐特人也有其它故事來幫助孩子學習尊重他人。
馬娜
電影製片人馬娜(Myna Ishulutak)回憶說,小時候如果自己和手足不愛聽父母嘮叨,父母會檢查他們的耳朵,如果裡面有太多的耳屎說明沒有認真聽。
父母之後會告訴他們,如果吃飯之前還不向父母問清楚應該注意什麼的話,那麼晚上就會有長手指出來抓他們。
馬娜還分享了兒時父母說的戴帽子的故事。
「父母提醒我們,如果不戴帽子出去玩,那麼北極光就會把你的頭當成足球踢來踢去。」
這些唬人的話語曾經讓馬娜深信不疑,雖然聽上去有點嚇人,但口述故事一直是因紐特父母教育孩子價值觀和正確行為的重要方式。
然而,因紐特人並非唯一一個經常說故事的部落,這項傳統在地球上其它地方也成為社會規則約束的手段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學者丹尼爾 史密斯(Daniel Smith)曾帶領團隊,對泰國、馬來西亞、非洲和其他地區的7種不同掠食文化民族展開講故事調研。
他們發現,在89個故事中,約70%涉及社會合作、同理心、避免衝突和正義的知識,還有更多在教導兩性平等。
研究人員發現講故事不僅是一種寶貴的行為,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練習、表演和認知處理,作為強有力的手段,它也正在幫助這些原始部落促進社會合作和教育社會規則。
維拉諾瓦大學的心理學家黛娜·韋斯伯格(Deena Weisberg)解釋說,
通過感興趣的事物來引導孩子,這樣的學習過程最有成效。
就其故事的本質而言,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等待挖掘,而不是乾巴巴地陳述。
一些充滿刺激性情節的故事,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孩子,產生緊張感,這就是一種有趣的互動。
有了故事,孩子們可以去發現現實生活中並未發生的事情,孩子們覺得這很有趣,成年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