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星的孩子:孩子叛逆怎麼辦?輕鬆養育的方法都在這本書裡

2020-12-07 泰坦小螃蟹

我家樓上住著一個初中的孩子,因為整棟樓隔音不太好,經常能夠聽到孩子和家長的爭吵。例如以下對話,經常發生。

媽媽:「又看手機,作業寫完了嗎,鋼琴練了嗎,看看你上次的成績,還有臉看手機。」

有時還會順帶著「砰」的一聲,孩子的手機被摔在地上。

孩子:「煩死了,天天都是這一套,你又摔我手機。」

因此我和愛人經常擔憂女兒到了青春期,是不是我們也要開始這種雞飛狗跳的日子了。

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六月的天氣,情緒說變就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共同度過這段「美好」的日子,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來自星星的孩子:一位心理學家對青春期教育的建議》(以下簡稱《來自星星的孩子》)書中,作者從認知行為學的角度全面解讀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同時為迷茫的家長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和運用的方法。

《來自星星的孩子》作者格雷厄姆·拉姆斯登是英國澤西島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註冊執業心理學家,擁有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基礎教育與心理學學位。格雷厄姆同時還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做了15年的教育心理諮詢工作,在那之前曾做過11年的小學教師,有著近30年與青少年以及他們的父母打交道的工作經驗。

認知行為治療(CBT)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

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不過,除非能夠轉變內在思維模式,否則從長遠來看,很難徹底改變外在的行為。

從CBT的角度來看,個人是這一轉變進程的核心,也是做出改變的主要推動力。在家庭方面,CBT有助於重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有助於改善我們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

想要理解和改善我們和青少年的關係,首先需要明確、青少年追求的人生價值。

對於青少年而言,這一時期的人生主題是:發現他們是誰,他們想成為誰。實現自我的價值,喚醒對自我的認知。他們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會有各種情緒反應?

在《來自星星的孩子》中,作者格雷厄姆主要從大腦神經和生理周期解讀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1、大腦三元模型

人類的大腦是隨著年齡不斷發展,其中有三個重要的區域:頂葉、邊緣系統和額葉,也被作者稱為大腦的「三元模型」。

頂葉:知覺、學習以及運動協調額葉:推理、計劃、組織和抑制衝動邊緣系統: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

頂葉控制了我們的知覺,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邊緣系統控制我們的情感,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反應;而額葉則控制著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推理和決策。因為有額葉的存在,我們才不會順著情緒去做事情,而是經過思考、推理、評估,最終做出合理的決定。

我們常說有些人「喜怒不形於色」、有些人「泰山壓頂而面不改色」,除了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過硬,還在於他們的額葉能夠迅速的判斷形勢而做出決策。

正如作者所說:成年人能否做出正確的決策,關鍵在於額葉是否有能力邊緣系統產生的激動情緒。

2、青少年大腦的發展

過了30歲後,偶然熬夜一次,要經過一周的時間才能完全調整過來。而對於初高中的青少年來說,晚上十二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白天學習效果依然好的驚人。

一些神經學家認為:人類大腦在12歲的時候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

而在這個時候,大腦也進入了塑型期,一方面修剪不需要的部分,另一個方面在強化保留的神經路線。而這個過程,就是髓鞘化——用「髓磷脂」將神經元包裹起來的一個過程。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認為:髓鞘化的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髓鞘化保證了灰質細胞之間的連接,並強化了灰質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性能。我們可以將灰質細胞視為大腦中的信息存儲庫(就像大腦成城裡的圖書館、辦公室或市政廳)。無髓鞘的神經元中,灰質細胞傳遞信號時,就像圖書管理員將一封信發往市政廳時使用的是老式方法,由「郵遞員」遞送。有髓鞘的神經元中,灰質細胞會使用「電子郵件」,嗖!快速高效。有髓鞘的神經元比無髓鞘的神經元信號更強、更快。在爭奪神經優勢的競爭中,新生的、有髓鞘的神經元總是勝過那些較弱的或裸露的神經元。在「神經元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髓磷脂是提高運動員成績的藥物。

青少年思維反應敏捷,但情緒不穩定、缺少推理和評估,原因在於:邊緣系統的髓鞘化,以及額葉沒有髓鞘化。

我們知道,成年人在做出決定時,一般經歷五個階段:感官信息、情緒反應、決策、推理和評估、行動;

額葉控制著「推理和評估」步驟,經過正確的推理和現實評估,我們才最終做出合理的判斷,進行行動。而青少年因為額葉沒有髓鞘化,常常不經歷這個階段,直接行動。

3、生理周期

青春期是人體的第二性徵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男生和女生的性激素都會有變化。

荷爾蒙除了會影響他們的外在特徵外,也影響他們的情緒——性激素的產生極大的影響邊緣系統,為邊緣系統神經傳遞提供能量,這也導致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不穩定。

甚至,對於大部分成年人來說,生理周期依然影響著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名女性,感觸頗深,在生理期快要來臨時,總是莫名的想生氣,一點就炸的感覺。

更何況是額葉沒有髓鞘化的孩子呢。

家長應該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溝通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和諧的度過這一段時期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任務,不是幫助孩子規劃人生,而是確保孩子為自己創造的世界是一個你能在很大程度上認同並為之自豪的世界。

1、冷靜的教養

作者格雷厄姆提供了很多種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使用。

然而,無論何種溝通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冷靜;唯有冷靜,才能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書中關於考試和交朋友的自問自答,直擊心靈,簡直寫出了我的心聲。雖然孩子目前只是在幼兒園,但是我的擔憂卻已經延長到她考不上大學該怎麼辦,長大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例如這段關於考試成績的自問自答:

問:為什麼他們需要好分數?答: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問:為什麼他們需要得到一份好工作?答:好工作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份好薪水。問:為什麼他們需要一份好薪水?答:為了良好的生活水平。問:為什麼他們需要良好的生活水平?答:為了讓他們不至於流落街頭。問:流落街頭又怎麼樣?答:可能會不愉快,也可能英年早逝。

通過這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可以看到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焦慮,都指向了最壞的情況。

格雷厄姆在書中說:我們的焦慮,都來自急於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以及覺得無法控制他們身邊潛在的危險。但這種舐犢情深使我們情緒化的時,我們的大腦可能會像青少年的大腦一樣情緒失控、失去辨別力。

這段自問自答也很好的幫助我理清了最近的一個糾結:孩子究竟在哪裡上小學好,是離家近的普通小學,還是比較遠的優質私立小學。

2、學會管理壓力

2、學會管理壓力

身處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壓力,兒童和青少年有他們的煩惱。輕微的壓力可以督促我們更好的進步,而過重的壓力則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和情緒。

布魯斯·D·佩裡在他的時間和壓力的關係中表示:壓力如果到達了「恐怖」階段,我們也將喪失所有的思考能力。

如果把承受能力比喻為水桶,壓力比喻為水。每個水桶都有對應的刻度,當超過刻度的時候,水隨時都有溢出的風險,正如壓力如果超過承受能力時,我們的情緒可能會崩潰。

所以,在應對生活壓力和養育孩子的壓力時,我們需要確保當水不斷的湧入水杯時,有一種方法可以防止水位過高。

正如吉美欽哲仁波切所說「改變道路最快速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那樣,處理壓力水桶最好的方式,則是擰開底部的出水口。

作者根據壓力的來源、對壓力的反應繪製了壓力四象限,絕大多數有害的壓力屬於「高、不想要」區域,同時任何不想要的壓力都會填充我們的壓力桶。

我們可以根據根據自身的壓力,繪製屬於自己的壓力曲線,在想要和不想要之間,獲得壓力的平衡。根據這個方法,我繪製了近期自己的壓力曲線,明確了近期及長期的煩惱和緩解方式,也確認了事件解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時,當壓力過大時,我可以用右側「想要」來緩解壓力,給壓力水桶放一部分水出去,保證水桶不會充滿。

而唯有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才能夠正確處理和孩子之間的壓力,以及引導孩子處理屬於他的壓力。

3、任何事情都有第三種方法

很多家庭中,充滿了掌控和反抗,我們心理想的是關心孩子,做出來的行為卻是控制和威脅。明明是可以好好商量的事情,最終發展的結果卻是雞飛狗跳的爭吵。

《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媽媽在她每次見爸爸的時候都發很多個簡訊問情況;也為了掌控她的行動,在她的臥室安裝了一個隨時可以監控她寫作業的窗子。

所以,最後喬英子得了抑鬱症。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每個家庭不懈的追求。溝通分析理論將所有的溝通分為三個層次的模式:家長模式、兒童模式、成人模式。

家長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兒童模式認為我是錯的,你是對的;成人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

以家長模式溝通的人經常會咄咄逼人,據理力爭,以壓倒性的理論和證據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兒童模式則是將控制權讓給對方,無條件的認同對方的觀點。

無論是家長模式還是兒童模式,都是不平衡的,這樣的關係也決定了一方強、一方弱;一方對另一方的掌控,正如喬英子和她的媽媽。

青少年因為髓鞘化和激素的原因,使得他們開始去爭奪談話的控制權,凡是都要求按照自己的要求,或者對家長愛理不理。

之前看過葉一茜發的一段微信對話,她想通過《哪吒》這部電影走進女兒的內心世界,然而Cindy每次總是「好看、還行」等「話題終結者」的方式拒絕溝通。

這不是Cindy獨有的一份高冷,而是大部分青少年的日常狀態。

家長在這個時候如果依然使用「家庭模式」進行溝通,則會造成「家長模式+家長模式=對抗和僵局」的情況出現。

在成人模式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平等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當遇到衝突的觀點時,尊重和認同雙方觀點的差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獲得共贏的局面。

非常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這篇散文講述了父子三代人的親子關係,汪曾祺先生的父親是一位非常詩意的人,他畫畫、會擺弄很多樂器、也養各種小動物,是一位非常隨和的人。在對待兒子的生活和學習上,也持有無為而治的思想,秉持著一種雙贏的局面。爺倆還能一起畫畫、一起喝酒、一起抽菸。

這樣的父子關係,即使是現在的社會,也很少見。更多的則是「背影式」的家長,從不交心,只流於表面的交流。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

人生的不懈追求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直至離開人世,都在尋找「我是誰」。弗洛伊德也曾說過:發展個性,理解自己,是作為個體主導自己的關鍵。

而在青春期這個人格養成的階段,父母的角色是鼓勵青少年,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自我評估和自尊,為他們創造機會來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自尊構建者》中,作者米歇爾·波巴提出了構建自尊的五個要素:安全、自我、歸屬、使命、能力;安全是一切要求的核心。

在《來自星星的孩子》中,作者格雷厄姆根據這五個要素,繪製了自尊模型。

在自尊模型中,安全感是一切的基礎,缺少了安全感,整個大廈都不穩固,隨時都可傾倒。同時,如果在青春期無法建議正確的安全感,在以後的歲月中,他將一直努力的尋找安全感。

自我代表了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一旦感覺到了安全,我們就可以積極的喚醒自我意識,從家人、朋友、老師的評價中去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選定自己的理想和職業,並為之努力。

歸屬感最基本的需求。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孤獨的生活,我們對歸屬感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而青少年由於自我觀念未完全形成,而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友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使命和能力只有在充足的安全感、良好的自我意識和正確的歸屬感後才能實現。這是青少年持續而長期的目標。

而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自尊觀念和自我評估觀念,很容易陷入到自卑情結中。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過去的經曆日積月累形成了頑疾,改變將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這,恰恰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曾說過: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今,我們都已為人父母,在反思我們原生家庭問題的時候,也要學會種下正確的種子。

相關焦點

  • 害怕「長大」的自閉症:「星星的孩子」未來應該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還有未來嗎?將來能夠做什麼? 孩子需要終身照料嗎?我們老了他該怎麼辦? 養育一個自閉症孩子,生活註定很艱難? 想要照顧孩子的同時擁有自己的生活,可能嗎?
  • 《高情商養育》: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照出什麼樣的自己?
    這是紀錄片《鏡子》裡一段孩子的獨白。紀錄片裡「問題孩子」的父母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企業管理者/事業單位員工/個體工商戶/農民工,但是他們都遭遇了類似的問題:與自己的孩子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衝突。我相信,就像紀錄片開頭的旁白說的那樣,「這些父母愛不愛孩子呢?愛啊,愛一直都在」,可是如今想仇人一樣對立的局面是什麼造成的呢?
  • 印度走心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告訴你孩子心底深處的秘密
    至今已經開學一周,有些當家長的網友本以為可以輕鬆點的生活是不是更加頭疼了呢?開學一周老師打了好幾通電話說,孩子調皮搗蛋,總是不聽話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教怎麼吼都不管用怎麼辦?這些問題難倒了不少家長,今天橙汁特別介紹給大家一部電影,也許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 斯託夫人:「自然法則」是教育孩子更好的方法
    市面上總是流傳著各種育兒秘籍,讓還沒迎接新成員的家庭都充滿了期待,覺得自己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事實上從孩子一來到這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其中艱難在哪兒了。普遍的理論用於實踐之後,都會在孩子的各種出人意料中被化解掉。逐漸地,家長們感覺理論根本對自己的孩子無效,所以只能抓狂,在孩子不服從管教的時候大聲地罵他們,亦或者有更為激動的家長忍不住一頓巴掌下去。
  • 孩子記憶力差?用這幾個方法培養,輕鬆成為記憶「小天才」!
    孩子記憶力差=笨嗎?不然,很多人喜歡把記憶力差歸結於「笨」,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作為一名在線教育老師,幾乎隔三差五就有家長向我諮詢:「劉老師,我家孩子記憶力差怎麼辦?今天老師剛教的內容,回家就給忘了,有沒有可以增強孩子記憶力的方法?」不知道各位家長在問我之前,是否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 來自星星的孩子
    2011年,北京和臺北同步上映《遙遠星球的孩子》,這是一部由周迅、陳坤旁白配音,以孤獨症患者為題材的公益紀錄片,通過跟拍真實自閉症兒童的生活,從親子、家庭、工作、夢想來出發,透視生活的種種現實與細節,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累積出動人的能量,是屬於「愛」與「幸福」的故事。
  •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養育孩子是複雜體系
    這會導致這個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容易衝動,無法自制,一點點的挑釁都會讓他們像火藥桶一樣,「砰」的一下就炸掉了,很容易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把孩子送到各種訓練營去管教,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後果是一樣的,這些訓練營通常會運用特殊的手段和工具,讓孩子產生恐懼,從而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
  • 《阿米:星星的孩子》入選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存在於書裡,存在於書外,存在於書裡書外融成一片的宇宙中,也存在於融會了這一切的心靈中——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教師喜愛的來自外星球的阿米,長著銀色的頭髮,有著地球孩子的外表,卻說自己的年齡大到不會有人相信。他帶著地球小孩彼得羅,穿越時間和空間,歷經一趟地球和太空的奇妙之旅,目睹地球人類的心靈現狀,見識不同星球的文明和相處方式。通過講述宇宙的法則和生命的真諦,阿米讓地球孩子看到了一個別樣的世界。
  • 關愛「星星的孩子」 溫暖「孤獨的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文/圖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聾,卻對聲音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不會與人交流。這些孩子就是自閉症兒童。因為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規律沉浸在自我世界裡,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游離於現實生活之外,因此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為了「來自星星的孩子」
    為了「來自星星的孩子」     退休教師辦特殊幼兒園,12年收治800多名孤獨症兒童——□本報記者 蔣君芳    在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一條名叫「五湖街」的巷子深處有一所幼兒園—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個生命都應散發活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如伊桑一樣的小孩,他們面臨的可能是父母的命令和威脅,被父母輕視、否定自己的感受,甚至犯錯時被體罰,因此學會了躲避責罰而撒謊,或者在學校惹事生非博取父母的關注,亦或是表現出叛逆的行為讓大人操心,但是他們沒有伊桑幸運,只能活在不被重視的角落裡,成了成人眼中的「問題少年」。
  • 你聽說過「來自星星的孩子」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我雖然沒有去追過這劇但也聽不少人說過今天我想說的是跟這名字很像的一個群體「來自星星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來自星星的孩子」這聽起來似乎是美好的好像描述的是一群小精靈調皮可愛、追逐嬉鬧我剛開始聽到這形容的時候我以為是在讚美孩子卻不曾想它代表的是另一層意思
  • 廣西南寧:洗車店裡「星星的孩子」演繹自強人生路
    新華社南寧1月16日電 題:廣西南寧:洗車店裡「星星的孩子」演繹自強人生路  方怡鵬  近日,廣西南寧一家「星星的孩子洗車店」在網上走熱,一群患有自閉症或智力障礙的特殊人群成了店裡的洗車能手,他們勤勞、認真,不甘於命運的掌控
  • 昨天,你看到那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了嗎?
    就像有人把自閉症兒童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生來孤獨,像來自遙遠的外太空,不懂得地球的語言。自閉症兒童確實存在語言和交流方面的障礙,但他們對視覺信息非常敏感,這也是一種補償機制。像繪畫、演奏音樂這類藝術性表達,能充分調動視覺、聽覺信息,不受語言能力的限制,自閉症兒童幾乎可以和正常兒童一樣無差別的創作、表達自己。
  • 青春|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孩子,又稱「星星的孩子」,他們被認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融入社會。自閉症是一種持續終身的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自閉症病因尚未明了,無法治癒,只能通過終身的康復訓練以改善。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甜甜之前一直都是公認最乖的小朋友,但是最近她仿佛變了一個人,不僅不寫作業,在家裡也常常與父母反抗。甜甜的父母也被孩子氣壞了,不知道怎麼樣才好。昨天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已經快要晚上8:00了,孩子的作業還是沒有去做,眼看著馬上就要到睡覺的時間了。
  • 書單│走進那群「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寶貝被叫做「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如同童話故事裡的小王子,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的星球上。對於許多自閉症者來講,他們好像那頭頻率為52赫茲的孤獨鯨魚Alice,永遠也沒有辦法正確地表達自己。幸好,他們中還有人可以用文字「說」出他們的世界。幸好,我們還可以在書中「看」到他們的世界。今天是第十一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讓我們走近他們神秘的世界,打開這扇通往「星星」的大門。
  • 心聞|走近星星的孩子
    當然,即使是「天才」,這些自閉症患者也存在各種各樣的障礙,我們用「智障學者」來形容這群人。三、自閉症兒童的未來在哪裡?自閉症人群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如果發現孩子有自閉症的表現,要儘早幹預,不要心存僥倖。目前,關於自閉症的幹預方法大概有14種,專業的康復機構會根據孩子的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綜合訓練。
  • 3歲時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自我意識,是3歲孩子開始叛逆的關鍵
    想歸這麼想,但是小藝並不覺得孩子是因為受到了驚嚇,才會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畢竟孩子是在長大的,興許是自己沒有注意。平常的時候小藝給孩子穿什麼衣服,背哪個小背包,孩子都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但是這段時間裡孩子總和寶媽唱反調。還不止這樣,吃飯的時候鬧脾氣可是三天就發生幾回,孩子的爸爸也開始問寶媽,孩子最近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