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樓上住著一個初中的孩子,因為整棟樓隔音不太好,經常能夠聽到孩子和家長的爭吵。例如以下對話,經常發生。
媽媽:「又看手機,作業寫完了嗎,鋼琴練了嗎,看看你上次的成績,還有臉看手機。」
有時還會順帶著「砰」的一聲,孩子的手機被摔在地上。
孩子:「煩死了,天天都是這一套,你又摔我手機。」
因此我和愛人經常擔憂女兒到了青春期,是不是我們也要開始這種雞飛狗跳的日子了。
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六月的天氣,情緒說變就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共同度過這段「美好」的日子,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來自星星的孩子:一位心理學家對青春期教育的建議》(以下簡稱《來自星星的孩子》)書中,作者從認知行為學的角度全面解讀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同時為迷茫的家長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和運用的方法。
《來自星星的孩子》作者格雷厄姆·拉姆斯登是英國澤西島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註冊執業心理學家,擁有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基礎教育與心理學學位。格雷厄姆同時還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做了15年的教育心理諮詢工作,在那之前曾做過11年的小學教師,有著近30年與青少年以及他們的父母打交道的工作經驗。
認知行為治療(CBT)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
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不過,除非能夠轉變內在思維模式,否則從長遠來看,很難徹底改變外在的行為。
從CBT的角度來看,個人是這一轉變進程的核心,也是做出改變的主要推動力。在家庭方面,CBT有助於重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有助於改善我們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
想要理解和改善我們和青少年的關係,首先需要明確、青少年追求的人生價值。
對於青少年而言,這一時期的人生主題是:發現他們是誰,他們想成為誰。實現自我的價值,喚醒對自我的認知。他們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會有各種情緒反應?
在《來自星星的孩子》中,作者格雷厄姆主要從大腦神經和生理周期解讀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1、大腦三元模型
人類的大腦是隨著年齡不斷發展,其中有三個重要的區域:頂葉、邊緣系統和額葉,也被作者稱為大腦的「三元模型」。
頂葉:知覺、學習以及運動協調額葉:推理、計劃、組織和抑制衝動邊緣系統: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
頂葉控制了我們的知覺,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邊緣系統控制我們的情感,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反應;而額葉則控制著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推理和決策。因為有額葉的存在,我們才不會順著情緒去做事情,而是經過思考、推理、評估,最終做出合理的決定。
我們常說有些人「喜怒不形於色」、有些人「泰山壓頂而面不改色」,除了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過硬,還在於他們的額葉能夠迅速的判斷形勢而做出決策。
正如作者所說:成年人能否做出正確的決策,關鍵在於額葉是否有能力邊緣系統產生的激動情緒。
2、青少年大腦的發展
過了30歲後,偶然熬夜一次,要經過一周的時間才能完全調整過來。而對於初高中的青少年來說,晚上十二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白天學習效果依然好的驚人。
一些神經學家認為:人類大腦在12歲的時候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
而在這個時候,大腦也進入了塑型期,一方面修剪不需要的部分,另一個方面在強化保留的神經路線。而這個過程,就是髓鞘化——用「髓磷脂」將神經元包裹起來的一個過程。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認為:髓鞘化的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髓鞘化保證了灰質細胞之間的連接,並強化了灰質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性能。我們可以將灰質細胞視為大腦中的信息存儲庫(就像大腦成城裡的圖書館、辦公室或市政廳)。無髓鞘的神經元中,灰質細胞傳遞信號時,就像圖書管理員將一封信發往市政廳時使用的是老式方法,由「郵遞員」遞送。有髓鞘的神經元中,灰質細胞會使用「電子郵件」,嗖!快速高效。有髓鞘的神經元比無髓鞘的神經元信號更強、更快。在爭奪神經優勢的競爭中,新生的、有髓鞘的神經元總是勝過那些較弱的或裸露的神經元。在「神經元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髓磷脂是提高運動員成績的藥物。
青少年思維反應敏捷,但情緒不穩定、缺少推理和評估,原因在於:邊緣系統的髓鞘化,以及額葉沒有髓鞘化。
我們知道,成年人在做出決定時,一般經歷五個階段:感官信息、情緒反應、決策、推理和評估、行動;
額葉控制著「推理和評估」步驟,經過正確的推理和現實評估,我們才最終做出合理的判斷,進行行動。而青少年因為額葉沒有髓鞘化,常常不經歷這個階段,直接行動。
3、生理周期
青春期是人體的第二性徵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男生和女生的性激素都會有變化。
荷爾蒙除了會影響他們的外在特徵外,也影響他們的情緒——性激素的產生極大的影響邊緣系統,為邊緣系統神經傳遞提供能量,這也導致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不穩定。
甚至,對於大部分成年人來說,生理周期依然影響著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名女性,感觸頗深,在生理期快要來臨時,總是莫名的想生氣,一點就炸的感覺。
更何況是額葉沒有髓鞘化的孩子呢。
家長應該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溝通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和諧的度過這一段時期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任務,不是幫助孩子規劃人生,而是確保孩子為自己創造的世界是一個你能在很大程度上認同並為之自豪的世界。
1、冷靜的教養
作者格雷厄姆提供了很多種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使用。
然而,無論何種溝通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冷靜;唯有冷靜,才能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書中關於考試和交朋友的自問自答,直擊心靈,簡直寫出了我的心聲。雖然孩子目前只是在幼兒園,但是我的擔憂卻已經延長到她考不上大學該怎麼辦,長大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例如這段關於考試成績的自問自答:
問:為什麼他們需要好分數?答: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問:為什麼他們需要得到一份好工作?答:好工作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份好薪水。問:為什麼他們需要一份好薪水?答:為了良好的生活水平。問:為什麼他們需要良好的生活水平?答:為了讓他們不至於流落街頭。問:流落街頭又怎麼樣?答:可能會不愉快,也可能英年早逝。
通過這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可以看到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焦慮,都指向了最壞的情況。
格雷厄姆在書中說:我們的焦慮,都來自急於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以及覺得無法控制他們身邊潛在的危險。但這種舐犢情深使我們情緒化的時,我們的大腦可能會像青少年的大腦一樣情緒失控、失去辨別力。
這段自問自答也很好的幫助我理清了最近的一個糾結:孩子究竟在哪裡上小學好,是離家近的普通小學,還是比較遠的優質私立小學。
2、學會管理壓力
身處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壓力,兒童和青少年有他們的煩惱。輕微的壓力可以督促我們更好的進步,而過重的壓力則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和情緒。
布魯斯·D·佩裡在他的時間和壓力的關係中表示:壓力如果到達了「恐怖」階段,我們也將喪失所有的思考能力。
如果把承受能力比喻為水桶,壓力比喻為水。每個水桶都有對應的刻度,當超過刻度的時候,水隨時都有溢出的風險,正如壓力如果超過承受能力時,我們的情緒可能會崩潰。
所以,在應對生活壓力和養育孩子的壓力時,我們需要確保當水不斷的湧入水杯時,有一種方法可以防止水位過高。
正如吉美欽哲仁波切所說「改變道路最快速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那樣,處理壓力水桶最好的方式,則是擰開底部的出水口。
作者根據壓力的來源、對壓力的反應繪製了壓力四象限,絕大多數有害的壓力屬於「高、不想要」區域,同時任何不想要的壓力都會填充我們的壓力桶。
我們可以根據根據自身的壓力,繪製屬於自己的壓力曲線,在想要和不想要之間,獲得壓力的平衡。根據這個方法,我繪製了近期自己的壓力曲線,明確了近期及長期的煩惱和緩解方式,也確認了事件解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時,當壓力過大時,我可以用右側「想要」來緩解壓力,給壓力水桶放一部分水出去,保證水桶不會充滿。
而唯有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才能夠正確處理和孩子之間的壓力,以及引導孩子處理屬於他的壓力。
3、任何事情都有第三種方法
很多家庭中,充滿了掌控和反抗,我們心理想的是關心孩子,做出來的行為卻是控制和威脅。明明是可以好好商量的事情,最終發展的結果卻是雞飛狗跳的爭吵。
《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媽媽在她每次見爸爸的時候都發很多個簡訊問情況;也為了掌控她的行動,在她的臥室安裝了一個隨時可以監控她寫作業的窗子。
所以,最後喬英子得了抑鬱症。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每個家庭不懈的追求。溝通分析理論將所有的溝通分為三個層次的模式:家長模式、兒童模式、成人模式。
家長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兒童模式認為我是錯的,你是對的;成人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
以家長模式溝通的人經常會咄咄逼人,據理力爭,以壓倒性的理論和證據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兒童模式則是將控制權讓給對方,無條件的認同對方的觀點。
無論是家長模式還是兒童模式,都是不平衡的,這樣的關係也決定了一方強、一方弱;一方對另一方的掌控,正如喬英子和她的媽媽。
青少年因為髓鞘化和激素的原因,使得他們開始去爭奪談話的控制權,凡是都要求按照自己的要求,或者對家長愛理不理。
之前看過葉一茜發的一段微信對話,她想通過《哪吒》這部電影走進女兒的內心世界,然而Cindy每次總是「好看、還行」等「話題終結者」的方式拒絕溝通。
這不是Cindy獨有的一份高冷,而是大部分青少年的日常狀態。
家長在這個時候如果依然使用「家庭模式」進行溝通,則會造成「家長模式+家長模式=對抗和僵局」的情況出現。
在成人模式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平等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當遇到衝突的觀點時,尊重和認同雙方觀點的差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獲得共贏的局面。
非常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這篇散文講述了父子三代人的親子關係,汪曾祺先生的父親是一位非常詩意的人,他畫畫、會擺弄很多樂器、也養各種小動物,是一位非常隨和的人。在對待兒子的生活和學習上,也持有無為而治的思想,秉持著一種雙贏的局面。爺倆還能一起畫畫、一起喝酒、一起抽菸。
這樣的父子關係,即使是現在的社會,也很少見。更多的則是「背影式」的家長,從不交心,只流於表面的交流。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
人生的不懈追求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直至離開人世,都在尋找「我是誰」。弗洛伊德也曾說過:發展個性,理解自己,是作為個體主導自己的關鍵。
而在青春期這個人格養成的階段,父母的角色是鼓勵青少年,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自我評估和自尊,為他們創造機會來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自尊構建者》中,作者米歇爾·波巴提出了構建自尊的五個要素:安全、自我、歸屬、使命、能力;安全是一切要求的核心。
在《來自星星的孩子》中,作者格雷厄姆根據這五個要素,繪製了自尊模型。
在自尊模型中,安全感是一切的基礎,缺少了安全感,整個大廈都不穩固,隨時都可傾倒。同時,如果在青春期無法建議正確的安全感,在以後的歲月中,他將一直努力的尋找安全感。
自我代表了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一旦感覺到了安全,我們就可以積極的喚醒自我意識,從家人、朋友、老師的評價中去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選定自己的理想和職業,並為之努力。
歸屬感最基本的需求。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孤獨的生活,我們對歸屬感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而青少年由於自我觀念未完全形成,而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友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使命和能力只有在充足的安全感、良好的自我意識和正確的歸屬感後才能實現。這是青少年持續而長期的目標。
而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自尊觀念和自我評估觀念,很容易陷入到自卑情結中。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過去的經曆日積月累形成了頑疾,改變將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這,恰恰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曾說過: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今,我們都已為人父母,在反思我們原生家庭問題的時候,也要學會種下正確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