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書蟲媽媽
「媽媽,妹妹是個暴力怪獸,我的手又給她咬破皮了,還流血了!我不喜歡跟她玩!」我在廚房裡煮菜,大寶哭著跑進來,把他的手遞給我看。看著大寶手腕上面深深的牙齒印,有的地方還破皮了,流出了血絲,真的心痛極了。
我馬上擁抱著大寶,拍拍他的後背,安慰著說:「媽媽替妹妹向你說句對不起!妹妹現在正處於出牙期,牙齦不舒服,喜歡咬東西緩解不適。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幫妹妹解決這個問題,不再咬人,好嗎?」七歲的大寶懂事地點點頭,然後說:「媽媽,我是個勇敢的男子漢,原諒妹妹了!你現在能幫我處理傷口嗎?」 「好,媽媽現在就幫你處理。」我開心地應答。
我家女兒已經一歲了,隨著她慢慢長大,漸漸出現了喜歡扔東西、咬人、打人、搖頭、拍頭等現象,難道孩子天性暴躁?其實,這是孩子生長過程中一些正常現象,父母要從這些表面現象中,了解孩子行為後面真正原因並給予正確的引導。父母做好正確引導,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很關鍵。
今天,小書蟲媽媽帶大家看看,一歲寶寶愛扔東西、咬人、打人、搖頭、拍頭應如何教育。
(1) 寶寶愛扔東西:
隨著寶寶精細動作的發展,寶寶到了一歲左右,他已經能靈活拿起一件物品扔下。當寶寶不停地嘗試向地上扔東西時,爸爸媽媽不要誤以為這是寶寶在故意找麻煩,其實這只是寶寶在體驗「控制」給他帶來的快樂。
這時,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找出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給寶寶扔,讓寶寶觀察這些東西掉到地上以後的不同反應,這是幫助嬰兒認識事物的好遊戲。如果爸爸媽媽不想繼續,可以平靜地告訴寶寶不要把東西扔到地上,並在扔到地上時在寶寶面前將玩具撿起並收起來。
這樣堅持幾次後寶寶就明白扔了東西就不能再玩了,爸爸媽媽也可以這樣做,乾脆抱寶寶坐到地上讓他自己扔了再撿起。
溫馨提示:面對寶寶扔東西時,如果這時父母發怒、講道理或反應過於強烈,都會引起寶寶的興趣,讓他更加有興趣將這個有趣的遊戲繼續下去。
(2) 寶寶愛咬人:
寶寶到了一歲後,有時出現了喜歡咬人行為,我們來看看這個年齡段喜歡咬人行為的真正原因。分析其中的原因,咬人最初可能源於寶寶在長牙過程中的不適感,而咬人以後家人的反應也讓寶寶感到有趣,使寶寶更有興趣重複這一行為。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如果寶寶咬人發生在哺乳時,媽媽可以平靜而嚴肅地告訴寶寶「不可以咬媽媽」並立刻停止哺乳,同時注意哺乳時發現寶寶不好好吃奶而開始玩耍時即停止哺乳。
如果寶寶在玩耍時出現咬人行為同樣應立即阻止並告訴寶寶「不能咬人」,態度同樣要嚴肅堅定,並且讓寶寶暫時離開自己的懷抱或立即停止與寶寶正在進行的遊戲。另外,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磨牙的食物或玩具來緩解他的口腔不適感。
溫馨提示:當寶寶出現咬人行為時,做好這幾點很重要。
①態度要堅定,不可有任何與寶寶商量的餘地,而且語氣要儘量平淡,不要讓寶寶誤以為這是遊戲。
②所有家人的態度保持一致。
③不要只在寶寶咬人時才關注他。
(3) 寶寶愛打人:
打人的行為常常是寶寶敲打玩具的延伸或對於他人行為的模仿,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還有一種心理原因在於受到大人的忽視:大人忽略了寶寶內心的訴求,寶寶用自己的手段來反抗。很多寶寶咬人或者打人,就是因為身邊沒有人傾聽他的訴求,而當身邊的人能夠觀察到他的訴求,滿足他,不好的行為就消失了。
一歲的寶寶,大多數都能聽懂父母的話,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首先要正視問題,看著寶寶的眼睛,嚴肅地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別人不喜歡他那樣。為了給他小小的懲罰,讓他體會到是打人疼的感覺也是很有必要的。父母正視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4) 寶寶搖頭、拍頭:
這一行為常常引起父母的緊張和焦慮,而父母的過度關注反而使得寶寶這一行為更加頻繁。只要寶寶表現得輕鬆愉快,父母就不必過度緊張,有時要適當忽略嬰兒這樣的行為,或者用其他有趣的遊戲來轉移嬰兒的注意力,過一段時間當嬰兒覺得這樣的行為不能給自己足夠快樂時,就會自動放棄了。但如果寶寶長期有這樣的行為,應該要重視,去做個身體檢查。
小書蟲媽媽溫馨提示:
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行為,一般和他身邊人的行為模式有關。有時家長自己都沒在意,孩子卻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父母應做好榜樣,以正確行為,給寶寶做引導。同時,如果寶寶出現你認為不應該的行為時,最好淡化處理,這個行為逐漸也會在寶寶的意識中淡化。
小書蟲媽媽,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早教老師,多平臺原創優質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