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氣、愛生氣的人,容易製造不必要的人際矛盾,使一些簡單的情況變得複雜、難辦,不僅帶給他人不悅,自己心裡也往往很苦惱——脾氣咋就一點就著呢?
這背後有的並非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患有以下某種疾病而導致的身不由己。
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初期:在心臟病初期,部分患者脾氣會變壞。這是由於心臟功能受影響的同時,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也可能出現失調,尤其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具有自律性,自主調整內臟功能活動,不受主觀意志控制,但易受情緒和機體病理狀態的影響。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出現多種不適症狀,比如心悸、憋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體倦怠、頭暈等症狀,使人表現出焦躁易怒。但隨著心臟疾病的穩定和好轉,患者的不良情緒會有所緩解。
精神壓力過大、頑固失眠,也會導致心肌缺血等情況,嚴重時會加重心臟病病情。因此,患者要加強情緒管理,儘早針對不同類型、程度的情緒問題進行幹預,以心理輔導、音樂治療、運動治療,到使用藥物等多種方式,紓解心理不適。
高血壓:臨床發現,高血壓患者多為「A型性格」,即急躁型,表現為爭強好勝、遇事易急躁緊張。部分患者存在過度交感神經興奮的病理狀態,還有些患者在血壓尚未得到控制時,會出現頭部不適、易疲勞等症狀,可能進一步加重焦躁情緒。當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上述情況可明顯緩解,壞脾氣也會消失。
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壓導致的情緒易怒應引起重視。這是因為過度緊張、煩躁、憤怒和恐懼可引起血壓升高,且憤怒等強烈負性情緒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心臟肥厚缺血、腎臟缺血損傷、中樞神經功能受損等。
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甲狀腺腺體持續合成、分泌過多甲狀腺激素而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狀包括怕熱、心悸、出汗、消瘦、易飢多食、大便次數增多,患者常伴有突眼、甲狀腺腫大。
甲亢還會影響神經系統,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等,甚至常與家人、朋友吵架。病情控制穩定後,這些症狀通常可明顯改善。
糖尿病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3.9毫摩爾/升就達到低血糖標準。輕度低血糖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如心慌、手抖、飢餓感、頭暈、出汗等症狀,可伴有煩躁不安、恐懼感,這都是機體的早期報警症狀,提醒患者及時補充葡萄糖。如果低血糖進一步加重,患者可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如果患者發現自己常有發作性心煩易怒,要注意監測血糖。若是低血糖,需趕快攝入食物,一般建議攝入15克-20克碳水化合物(約4塊餅乾),並於15分鐘後複測血糖。在低血糖糾正後,儘快到內分泌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以免頻繁發生。
肝臟疾病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主疏洩、調暢神志,肝喜舒暢而惡抑鬱」,如果肝病時間長,肝臟功能反覆不穩定,會導致肝氣鬱結,出現易生氣、發怒、急躁等情況。
對於主訴脾氣暴躁的患者,排除原發的心理疾患後,要格外注意肝臟問題。不論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還是脂肪肝,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導致心理狀態失衡,特別是肝硬化患者。因為,肝細胞炎性因子會刺激肝臟包膜,導致肝區脹滿隱痛,影響睡眠,時間長了,自然會引起心情不好、情緒低落、脾氣暴躁。
要調整慢性肝病患者的情緒障礙,首先應該去找專科醫生就診,查明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對於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是基礎,只有長期抑制病毒的生長才能減少病毒對肝臟的損害,穩定病情;對於酒精性肝病,戒酒是根本;非酒精性脂肪肝則需「管住嘴,邁開腿」,減脂減重。肝臟炎症減輕了,症狀得到改善,脾氣自然就會好轉。
心理疾病
雙相障礙的躁狂或混合發作:雙相障礙又稱躁鬱症。患者躁狂發作時,整個人會變得自我膨脹、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一旦發現別人的觀點或想法與自己不一致,便會暴跳如雷。混合發作時,患者則心境鬱悶,稍有不順就變得煩躁易怒,但常把怒氣發洩到自己身上,出現自傷、自殘甚至自殺行為,但有時也會無意中因怒氣波及周邊的人和事,出現傷害他人或毀壞物品行為,但事後往往又會感到自責和後悔。
焦慮症:焦慮症患者發病時,內心會十分擔憂、恐懼,整天提心弔膽,猶如「驚弓之鳥」,一旦外界有不好的消息,便會立即抓狂,變得如臨大敵、坐臥不安、來回踱步。此外,患者常缺乏耐性,任何事都希望馬上做完,一日事情進展達不到預期,就難以堅持,常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遷怒他人。
精神分裂症:在妄想的支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暴躁易怒、疑神疑鬼,認為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另有企圖,尤其是懷疑他人言行帶有惡意時,患者可能發起攻擊或報復行為。從外人看來,患者的想法和行為簡直不可理喻,因此常常給人一種古怪的感覺。
智力障礙: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精神發育遲滯或外傷性痴呆等智力障礙患者,在遭遇危機時,不知如何應對當前的困難,只好衝動魯莽行事,採取一種極端甚至帶有攻擊性或破壞性的方式。
人格障礙:如果一個個體從小脾氣暴躁易怒,則需注意是否存在人格障礙的可能。不同人格障礙的個體,脾氣暴躁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常表達出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控制地發怒;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個體,為了獲得關注,常表現出操作性行為和戲劇性情緒變化,其情緒常帶有誇張做作、表演的特點。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董睿敏、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林碩、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李建國、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甘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