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和中秋遇到了一起,再加上我國疫情控制的成果也比較可人,所以趁著這個小長假大家都安奈不住,邁出了旅遊的步伐。
據統計,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我國出遊的人數達到6.37億人次。看到這麼龐大的數字很多國家都是非常羨慕。
這麼多的人數對於景區的壓力及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最近幾年倡導的「文明旅遊」,是否還會有不文明行為的出現,也是這次國慶假期的一大考驗。
「熊孩子」踢斷景區仙人掌,母親視而不見
國慶出遊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親子遊,帶著孩子旅遊如果父母不注意,就非常容易出現不文明行為。
廣西北海潿洲島景區發布了一個視頻,視頻中是一對母子。開始是母親在一旁獨自拍照,而孩子好像不太高興的樣子,站在一株仙人掌前抬腳就踹,結果仙人掌被踹斷了。
而一旁的母親沒有上前採取任何措施,而是直接和兒子離開了現場。就好像剛剛的事情沒有發生一樣。
當景區工作人員找到這對母子的時候,母親卻說「他還小」。從視頻上看,這個孩子至少有14-15歲的樣子,身高看上去都超過了母親的身高,根本不是1-2歲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雖然景區從輕處理只是罰款500塊錢,但是很多網友卻認為應該對「熊孩子」重罰,讓他長教訓。
如何避免將孩子養成熊孩子?
1) 理解孩子的「熊」
孩子並不是一出生就「熊」的,一定是有原因造成了孩子現在的局面。
比如孩子是為了求家長的關注,每次只有自己摔壞東西或者發出比較大的聲音的時候,家長才會多看自己幾眼,所以寧願冒著被打的風險也要求關注。
還有的孩子「熊」是缺少家長的引導,或者說是對事情的好奇,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怎樣的。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對症下藥自然就好解決了。
2) 父母的引導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無意識中灌輸一些「規矩」,比如垃圾要扔在垃圾桶裡,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等。
孩子從第一次的認知就是這個樣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固有思維」,無形中就會約束孩子的行為。
很多人都說「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家長」。孩子的第一次「熊」行為家長沒有及時制止和教導,孩子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事情演變到無法收場。
3) 用愛感化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非常敏感而且聰慧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她們是能夠感受得到。
做錯了事家長可以原諒孩子、失敗的時候家長會鼓勵孩子、有危險的時候家長永遠在身後保護著孩子。
慢慢的孩子和家長之間建立足夠的信任,孩子自然就會被感化。其實每個「熊孩子」都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有時候只是在「明知故犯」。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學會這三件事
1)情緒控制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怎樣的性格,孩子也差不多是怎樣的性格。
這不是單純的遺傳基因,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影響。特別是對於情緒的控制,比如家長最近可能因為工作或家庭原因導致心情不好,恰好趕上孩子闖了禍。
家長通常就會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發洩過後家長的情緒貌似得到了釋放。而這種行為也會影響到孩子,比如上文中孩子情緒不佳通過踹仙人掌來發洩。
2)共情意識
也就是「換位思考」,明白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自己想給的是什麼。
比如孩子期末考試考的很好,家長之前承諾滿足孩子的一個願望。
當孩子說出想要一本課外書的時候,家長認為課外書會影響孩子學習,所以自作主張的給孩子買了輔導書。
孩子的心願沒有得到滿足,同時也會喪失對父母的信任,下次父母再有許諾孩子也不會抱有期待了。
3)人際互動
人與人之間有四種依戀模式: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安全型。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前三種模式不是健康正確的。
孩子6個月開始到3歲,這個階段就是依戀模式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關注過少,導致孩子經常感到孤獨、難過等情緒,孩子就會出現前面三種依戀模式。
家長不要再以「他還小」為由替孩子開脫,為自己犯的錯承擔也是孩子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