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雙語切換過程中,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2020-08-29 陳根

文/陳根

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

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此外,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另一篇研究報告了我們在不同語言之間切換時的大腦工作模式的變化,該項研究首次表明,從某種語言中脫離需要花費認知力,但激活一種新語言相對來說不費力氣。

事實上,此前研究曾發現,語言轉換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前額皮層和前扣帶回皮質)之間存在關聯。然而尚不清楚驅動這種活動的是從之前的語言脫離出來的過程,還是進入到新語言的過程,。

為了解這一動態過程,研究團隊對可以流利說英語和使用美國手語(ASL)的雙語者進行了研究。通過實驗設計將「停用」一種語言和「開啟」另一種語言兩個步驟區分開來,利用腦磁圖描記術(MEG)來測量研究對象的大腦活動。

結果表明,「關閉」前一種語言會導致認知控制區域的活動增加,而「開啟」第二語言的過程則與無語言切換時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大腦只需要為「關閉」語言付出努力,而「開啟」第二語言不需要花費任何認知努力,無論是口語還是符號語言。

另外,研究發現對於這樣的雙語者來說,同時表達出兩個詞彙(一種口語和一種符號語言)並不比只說出單一詞彙更費力。而且,同時表達出兩種詞彙比抑制主導語言(該情況下為英語)而只使用ASL表達屏幕上的圖片更容易。

這意味著,語言切換的重點在於「停用」之前的語言,而不是「開啟」新語言。 因此,學習外語時,母語可能會受到影響,但這是語言調節的必要過程。

相關焦點

  • 陳根:一個大腦,兩種語言,轉換並不費力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 神經科學家終於追蹤到了大腦中的雙語語言轉換方式
    在一次討論中從英語對話中解脫出來,然後用中文把它變成正式討論的問題,是一個兩步的過程,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努力。直到現在,研究人員一直不知道完成哪一部分時,大腦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結束第一語言或從第二語言開始。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文/陳根在科學實驗中,研究人員往往首先以小白鼠為實驗對象。但動物測試也面臨成本高且耗時,同時無法精確體現人類反應的局限。儘管已有研究人員從神經活動的快照中模擬了基本統計數據,但LLNL的方法是獨特的,因為它可以模擬神經元文化的時間動態-這些神經網絡的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其了解神經社區結構,社區如何演變以及結構如何在實驗條件下變化。
  • 陳根:困意是如何產生的?
    文/陳根人的一生中有一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而由於現代人不夠科學的睡眠,往往造成「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的奇異特徵。而對於「睡不著」和「睡不醒」,又如何維持其平衡?此外,睡眠-覺醒周期是由大腦中不同的神經活動模式控制的,但是這種神經活動如何有助於睡眠的動態平衡,目前還不清楚。
  • 陳根:大腦研究,讓我們更懂音樂,更懂我們
    文/陳根音樂對人類情感的力量是耐人尋味的,顯然,音樂既能引起個體情緒狀態的顯著變化,涉及邊緣系統區域的強烈音樂情感可以激發一種愉悅的回報體驗,達到音樂刺激的程度;也能在社會環境中引起集體情感傳染。基於音樂對人和群體的影響,使得關於音樂如何激發快樂的機制,為什麼音樂可以成為一種有益的體驗的這一類問題,都持續地引發科學家對其的探索和研究。事實上,此前的影像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大腦獎賞中大腦活動的複雜模式,其中,快樂區域就是由音樂觸發的。
  • 雙語對人體大腦發育有影響嗎?這篇研究揭曉答案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以及連接這些區域的白質束的結構與單語者不同。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探究了雙語如何影響大腦從幼年到成年前期的結構變化,該研究由雷丁大學和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完成。
  • 陳根:起不來床的科學解釋,與大腦反抗有關
    文/陳根除了受人體內環境的影響,睡眠與環境也有關,包括冷暖。而近日,一項揭示環境溫度對人體睡眠影響的研究,或許也給那些起床困難戶有了多少科學的根據和安慰。為了研究睡眠活動如何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科學家們使用了模式生物果蠅作為研究對象。在對果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確定了一類神經細胞,可將有關外部低溫的信息從果蠅觸角傳輸到更高的大腦。
  • 精通多門語言,對你的大腦有什麼好處?
    精通多門語言,可以在實質上改變你大腦的結構和工作方式:¿Hablas español? Parlez-vous français?你會說中文嗎?如果你能回答,「sí」, 「oui」或者「會」,或者看英文視頻無障礙,那麼說明你很可能精通,並可以使用多種語言。
  • 工作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眾多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呢?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持續性編碼和瞬時性編碼。
  • 如何打造雙語大腦,讓英語成為「第二母語」?
    非英語思維的語言學習過程,讓80、90後一代的英語學習變得艱難。整理了一大本常用短語、常用句型,每天摸黑早起,到操場讀英語,背單詞。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掉進了啞巴英語的坑!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有機會,讓孩子們告別這樣低效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英語的過程變成無形地輸入,並收穫英語思維、培養跨文化理解力,讓孩子擁有立足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 學習外語可以防止大腦衰老嗎?
    自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就積極地討論了雙語對大腦認知發育的影響及其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任何想要從致力於該主題的大量科學論文中,找到明確答案的人都可能會頭暈。第二語言的知識是否有助於保護大腦免於衰老頹廢?有許多研究證實了雙語制在減緩智力能力下降過程中的有益作用,並對此理論提出了反駁。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這一領域進行可靠的研究需要考慮各種因素之間最複雜的相互作用,這些因素決定了幾乎每一個個體中雙語的特殊性。
  • 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雙語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2,疫情期間隔離帶來的心理問題,如何破解 來源:NEJM醫學前沿 在一篇定性綜述中,作者分析了24項研究,這些研究是關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伊波拉病毒、H1N1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馬流感暴發期間採取的隔離措施對心理的影響
  • 如何讓工作效率更高,只需讓自己的大腦「走神兒」
    《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一書顛覆了我們對於專注的定義,作者斯裡尼·皮利認為過度專注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削弱自己的力量,不斷消耗大腦的能量,讓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只專注於當下,而忽視未來的機會。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
  • 學會切換大腦的兩種模式,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厲害!
    ,書中講到了掌控大腦的兩種模式,即「自動駕駛模式」和「主動控制模式」。這兩種大腦運行模式區分起來不難,從字面意思即看得出「自動駕駛模式」是大腦快速、自動且無意識的一套運行系統;而「主動控制模式」則恰好相反,它表現出緩慢、刻意和深思熟慮的一面。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大腦可以探索時間是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將如何終結之類的問題,但卻始終無法弄清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目前,神經病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正在探究有關大腦的問題,希望能夠解開這一謎底。
  • 《學會如何學習》:由大腦工作原理入手,概括高效學習的8個方法
    這就好比,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付出了不亞於別人的汗水,但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因此,找到高效學習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學會如何學習》是一本於2020年1月出版的新書,書中主要圍繞人類大腦工作的一般原理和特殊原理來展開,進而分析得出高效學習的一些可行性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撰寫過程中還結合了三位作者各自的學習經歷。
  • 陳根:意念控制術?讓殘疾人重生
    文/陳根意念控制在當下已經不再是一項神秘的技術,更不是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將觸覺反饋到大腦中。這意味著它可以直接與肢體殘端的神經和肌肉對接,因此用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來控制它,從而在使用過程中達到逼真的效果。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在他們過去的研究中,Pliatsikas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雙語者和多語者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發生的大腦結構變化經常是不同的,這取決於他們使用所知語言的頻率。他們的新研究旨在通過觀察雙語和單語個體從童年到成年早期的大腦發育,來進一步調查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