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
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此外,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另一篇研究報告了我們在不同語言之間切換時的大腦工作模式的變化,該項研究首次表明,從某種語言中脫離需要花費認知力,但激活一種新語言相對來說不費力氣。
事實上,此前研究曾發現,語言轉換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前額皮層和前扣帶回皮質)之間存在關聯。然而尚不清楚驅動這種活動的是從之前的語言脫離出來的過程,還是進入到新語言的過程,。
為了解這一動態過程,研究團隊對可以流利說英語和使用美國手語(ASL)的雙語者進行了研究。通過實驗設計將「停用」一種語言和「開啟」另一種語言兩個步驟區分開來,利用腦磁圖描記術(MEG)來測量研究對象的大腦活動。
結果表明,「關閉」前一種語言會導致認知控制區域的活動增加,而「開啟」第二語言的過程則與無語言切換時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大腦只需要為「關閉」語言付出努力,而「開啟」第二語言不需要花費任何認知努力,無論是口語還是符號語言。
另外,研究發現對於這樣的雙語者來說,同時表達出兩個詞彙(一種口語和一種符號語言)並不比只說出單一詞彙更費力。而且,同時表達出兩種詞彙比抑制主導語言(該情況下為英語)而只使用ASL表達屏幕上的圖片更容易。
這意味著,語言切換的重點在於「停用」之前的語言,而不是「開啟」新語言。 因此,學習外語時,母語可能會受到影響,但這是語言調節的必要過程。